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创新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1
/ 2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创新实践

林瑞宗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作迎来崭新局面,对创新型的改造方法与举措等产生了迫切需求,理应立足实际,予以深入探索。本文围绕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分析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原则。在该基础上,从准确定位文化属性和功能属性等方面,提出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优化提升;创新路径

引言:

当今社会,城市建设与发展节奏持续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继承等进入进入存量规划时代面临着街区建成环境凋零参与主体多元、产权关系复杂等多种难题,需要采取更加系统完善的创新策略,实现对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和产业结构优化改造。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立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客观实际,创新方法路径,焕发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价值魅力。

1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是现代城市文化的关键构成要素,在传承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释放城市内在价值魅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类型方法举措,细化完善微改造方法体系,为新时期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是更新理念的拓展延伸,需要从空间提升、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完成渐进式、连续性与插入式的改造过程,构造形成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城市发展脉络体系。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在细化完善改造方法举措等方面实施了诸多宏观政策,为新时期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发展提供了基础依据,增强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1]

2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原则分析

2.1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城市历史文化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中的方法举措同样应遵循地域性原则,将地域性原则的差异体现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全过程。在该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围绕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客观实际特点,创新微改造方法举措,突出本土建筑特色,提炼符合本地域特征的现实特点,彰显地域化差异。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历史记忆,只有立足地域性原则,合理采用优化完善的设计手法,才能实现微改造效果[2]

2.2人性化原则

人是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关键要素,是覆盖人文风俗和社会环境的核心所在。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应充分考量人性化原则要求,将“人”的需求与期待融入微改造方案之中,使最终微改造成果更加符合人们生活行为。在人性化原则要求下,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应做好对领域感、私密性和距离感的打造,以环境影响人们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根据不同活动需求,创造系统优化的微空间,实现环境、行为、距离等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

2.3公共参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并非单一化的过程,而是需要强化公共参与,从多维度实现多元化的微改造成果。按照公共参与原则要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应广发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将广大受众群体的合理化建议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重要参考。从以往实践来看,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漠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不注重面向社会公众收集意见,势必难以实现最优化的微改造成效,理应给予重视[3]

3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

3.1准确定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属性和功能属性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和功能属性,二者共同构造形成系统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内涵,应在微改造实践中予以准确优化定位。对此,为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成效,必须从宏观层面把握其文化价值与多样化功能,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细化了解,有效采集与历史文化街区密切相关的基础信息,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微改造方案提供基础依据。以历史建筑遗迹为例,由于其印证着城市历史文化的深沉,其是街区成长成熟过程的重要体现,兼具文化属性和功能属性,应在有效把握民俗民风、宗教信仰和传承教育的基础上,汇集多方面思想形态,彰显时代变迁的时代发展脉络,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精神寄托等[4]

3.2统筹规划,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

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应从宏观角度着手,坚持全面统筹规划,有步骤、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围绕历史文化街区风格、形态、色彩等,凸显地域差异,形成具有高度可行性的保护与改造方案。注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之间的关系,优先整合开发基础条件相对成熟的街区区域,并视社会公众需求增设幼托、适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激发历史文化街区各项构成要素的潜能潜力。在不改变地表用地性质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延伸地下空间,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采用拆分单元化的微改造模式,为历史文化街区赋予鲜明的可持续性,助力焕发时代色彩。

3.3延续传统格局原真性,科学加强公众参与和特色要素运用

对原真性的延续与保存是现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中应准确把握的核心所在,这既是实现微改造整体效果优化提升的必然选择,更是明确重点、彰显差异的基础条件。在该过程中,应划定清晰明确的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具体实施范围,强化社会宣教,引导广大社会公众群体参与其中,让民众行为与意见等能够体现在微改造方案之中,强化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主动性,避免历史文化街区的各项要素遭到不可逆伤害。深入挖掘与整理空间特色元素,以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肌理、街巷尺度和建筑风格为依托,注重细部刻画,从铺装、色彩、材料等方面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活力,走特色与多元化相结合道路。推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发展增加原住民和游客的获得感

3.4深掘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交互

历史文化街区浓缩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部分街区构成部分会在空间演变过程中遭受损毁等,若不注重专业技术修复,则极易导致其历史价值灭失。对此,应根据历史文化街区构成要素的客观实际,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存在潜在灭失隐患的要素进行及时修缮,实施批量化整治工程,进一步做美做亮特色街区。将现代文明融入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之中,运用现代灯光等要素拓展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使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能够相得益彰。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法,为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提供充足资金保障,拓展微改造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利用价值,牢牢把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目标与初衷,让街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5]

4结语

总之,历史文化街区的关键现实价值决定了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城市规划人员应立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实际,摒弃传统固化改造模式与方法的局限,拓展延伸微改造体系内涵,全面把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基本原则,在更深层次上优化整合历史文化街区内在资源要素,为全面优化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活力奠定基础,为辅助现代城市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廖开怀,刘利雄,朱雪梅,等.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与活化利用的策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5):中插1-中插7.

[2]付晓渝,丁亚兰.基于微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研究——以苏州大儒巷改造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22,40(4):145-149.

[3]胡婕.审美观念的变化对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影响[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5):137-139.

[4]熊凯文,刘嘉崟,刘雪琴.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调研及改造策略——以杭州小河直街为例[J].住宅科技,2022,42(9):25-28.

[5]王清晨.基于文化视角下老城区改造设计探究——以淮安市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设计,2021,34(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