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28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曾启兴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金鸡镇中心小学,广东省,云浮市527221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提出有效的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形象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本篇文章就是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结合数学课本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学习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一、建立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演变探索而来的。教师为了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就要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就要结合数学知识,加入生活元素,让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化具体化,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对于小学生而言,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数学思维能力弱,对于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引导孩子,提出有关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从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利用生活的知识作为参考,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从而摸索总结出数学的解题办法,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在提出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脑筋,从生活中的问题出手,进一步加强思考,加强对数学的解读1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位置”这一课程中,教师节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方向,掌握位置,能够准确的利用数学语言描绘出具体位置。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中的生活元素,对学生举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让学生思考,有一名同学站在班级队伍的中央,他的前面有6个学生,后面有4个学生,左面有5个学生,右面有5个学生,请问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如果从前往后数,从左往右数,这名同学站在班级的第几行第几列。通过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结合平时课间的战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培养数学的解题思维。

二、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

在开展数学教学时,避免同一化的数学问题,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结合不同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问题的教学,向学生提出值得思考的典型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根据数学课本的内容,由浅及深的,循序渐进的设置数学问题,从简单的数学问题入手,逐步的提高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教学变得具有层次化,带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路,提高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心理。在讲解较难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要将数学问题进行划分,根据数学步骤逐步的深入数学问题的设置,找到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的主题和线索,结合线索层层递进,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数学问题,掌握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搜集动画视频,讲解数学的基础练习题,在动画中描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小熊一家开了一个蛋糕店,制作的蛋糕要用彩色的丝带进行包装,每个小蛋糕要用一米的丝带进行包装。每一捆彩色的丝带是60米,今天制作的蛋糕一共用了1/3长度的丝带。问:还剩下多长的彩色丝带?今天一共做了多少蛋糕?通过这样的动画视频,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教师为学生发放教学道具,每个学生发放一捆小丝带,让学生探究解题,学生结合情景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动手实践,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习题的算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形式,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避免学生在课堂中溜号,或者是因为数学问题过于复杂,使得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信心,降低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从简单出发,逐渐的提高数学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进一步的加强数学问题的钻研,在钻研中进而得出数学答案,总结归纳出数学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2

三、加强情境实践问题教学

数学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问题,为学生设计相关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氛围感。让学生在氛围的带动下,结合数学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吸引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比较喜欢有趣的事情,喜欢有意思的问题和探究。教师要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小学数学的教学道具,利用学生的爱玩心理,让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为了让数学变得更加直观具体,让学生清楚的掌握数学的算法,可以利用数学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利用道具进行数学实验的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得到了数学的运算过程,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有关于圆柱体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对圆柱体进行拆解,利用小剪刀,将立体的圆柱体拆解成平面,从而计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师首先对教师发放的圆柱体教学模具,进行测量和记录,测量圆柱体的高,圆柱体的半径等。接下来学生利用小剪刀,将教师发放的圆柱体教学模具,拆解下来,拆解成一个圆形,以及一个四边形,让学生测量拆解下来的圆形半径以及四边形的长度。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下,四边形的长与圆形之间的关系?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怎么算?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观察,最终得出四边形的长度,和圆形的周长是一样的,四边形的宽也就是圆柱体的高。圆柱体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圆形的面积和一个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清楚立体的得出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

3

结束语: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建立良好的数学情境。将问题与情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于情于景中感受着数学的神奇奥秘,体会着数学的奇妙,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轻松学数学,自主学习数学,快乐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 余五金.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8):195-198.

[2] 闫婧.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 考试周刊,2020(A5):87-88.

[3] 张玉祖.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 新课程,2021(2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