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以“亭子探索之旅”校本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28
/ 2

小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以“亭子探索之旅”校本课程为例

刘芬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中心小学

【摘 要】

跨学科融合是打破学科界限,用整合的思路找到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会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来探究问题。本文以“亭子探索之旅”校本课程为例,开展一门集语文、美术、科学、数学为一体的小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去思考研究生活中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创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 实践探究; 综合素养

一、实践背景

结合本校实际,借学校标志性建筑——“方遒亭”为引子,开展了“亭子探索之旅”的校本课程研究。旨在开拓学生对亭子的探索视野,让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去思考研究生活中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创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探究过程

(一)整体架构课程目标

跨学科融合不是单纯的把单科知识的组合叠加,太过生硬,我们是要做到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四个小学科目的有机融合,要发现这四学科之间的关系;要从“亭子”出发,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学习过程来思考和设计课程目标。

例如,“亭子探索之旅”的第一站是去领略亭子的魅力,感受亭子的情深意长。课程组的老师们通过前期探讨和收集资料,确定这阶段课程目标为:根据亭子功能的演变,了解亭子不仅是建筑,还承载了历史文化与情感;通过诗词的学习,知道“长亭送别”的含义,会“里”的换算办法;借助学校方遒亭,认识亭子中的基本形状。在这一阶段,是以语文为主,数学为辅的小学学科有机融合。

再如,“亭子探索之旅”的第二站是去体验亭子的设计,感受亭子的创造之美,因此阶段目标设置为:通过欣赏古代名家画作,体会水墨画所表达的趣味,感受自古至今亭子的艺术美;学习亭子的造型设计及结构,能设计和画出独特的亭子,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第二站的“旅程”是语文、美术、数学的小学跨学科融合。

(二)设计合理的系列活动

比如,“亭子探索之旅”的第三站是去探究亭子的奥秘,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观察学校方遒亭的柱子和横梁,围绕“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展开讨论,用实验探究横梁平放和立放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活动二:观察方遒亭的结构,根据所了解的榫卯结构,完成拆分和组装鲁班锁。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榫卯结构稳定性探究的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活动四:查阅三角亭和方亭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结构及特点,小组围绕“三角亭是否比方亭稳定”展开讨论,并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这些活动的设计,都是课程组的老师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而来的,把科学与数学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有效的融合和设计,每一个活动都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数学的逻辑性。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亭子结构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探究、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科学推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综合素养。

(三)开发学生学习手册

校本课程“亭子探索之旅”确定了课程目标,设计好相关活动后,就可以尝试开发学生学习手册,这为后续小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和推广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课程组的老师们在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和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和相关活动,把资料汇编和整理。

有了这个学习手册,学生可以在课前先自学相关内容;并根据课堂上老师和学习手册的指引,跟同学们一起走进亭子的探索之旅,学习和解决相关问题;课后,还可以根据拓展知识,学到更多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有了学习手册,学生对这门课程会有归属感和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也能落实的更到位。

(四)设计多元的评价表

校本课程“亭子探索之旅”将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在评价设计时体现多元化,自己、同学、教师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其次,提倡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除了传统的等级、评语评价之外,还以成果分享、作品展览等方式进行评价。对于跨学科融合,讲究的是评价手段的灵活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通过不同层面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实践探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跨学科融合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1.解决问题时思维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多学科融会贯通、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是跨学科融合课程“亭子探索之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大胆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非局限于用单一学科知识来应对某一问题。例如,家庭用餐需要多少食物,并不单纯地从数学学科知识的角度去研究思考,还可以融合科学、心理、语文等学科思维去综合判断,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借助跨学科融合课程,拓展学科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明白学习本不只是教材知识,知识的延伸更为重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求异,在动手实践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3.观察生活,逆向思维的培养

借亭子的学习,了解探究事物的方法,并将方法迁移运用到生活中更多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观察生活,身边的任一事物,是否有可探究的价值?挖掘其学问与价值,并逆向反思,迁移运用到更多类似问题的解决中。

(二)跨学科融合对老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

通过对跨学科融合课程“亭子探索之旅”的研究,让老师的知识储备更丰富,拓宽了老师的教学视野;让老师的教学理念更超前,更新了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教研的形式更多样多彩,提升了教研的深度和广度。。

课程组的老师在校内教研展示课上就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其他教师都表示会在自己的学科基础上尝试跨学科融合教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各学科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跨学科融合让知识更系统、让课堂更高效

现在都是分科教学,而且是分科过多的现象,学生在不同科目中学习到知识都是片面零碎的。其次,单一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很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融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高效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某一相关知识,改变了原有传统单一课程的线性模式,学生从多维度认知,多角度探究与感悟,立体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亭子探索之旅”中,让学生借助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能更深入的挖掘出与亭子相关的人文底蕴和亭子构造,培养学生的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数学逻辑思维、科学探究精神、艺术审美素养等等,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系统。课堂中,让学生学会以多学科知识为载体,学会融会贯通、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当中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与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四、反思与展望

在小学跨学科融合之“亭子探索之旅”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以生为本,通过整体架构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活动、开发学生手册和设计多元的评价表,来完成跨学科课程的融合。从实践过程发现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在疫情的影响下,不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感受更多亭子,不能给学生带来亭子相关的更多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杨菁.研学旅行与跨学科课程融合实践探究 ——以第九季“行走南京”校本课程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1,(28):42-43.

[2]彭云,张倩苇.课程整合中跨学科教学的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2004,(04):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