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血献血者短信精准招募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31
/ 3

高校全血献血者短信精准招募策略研究

樊歆悦,林灵,李小平

浙江省血液中心、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短信精准招募策略在高校全血献血者招募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自2021年起运用短信精准招募的方法招募高校全血献血者,比较数据并分析。①在2021年1至6月的高校不通过智能区域短信平台进行短信激励,在2022年1至6月通过智能区域短信平台进行短信激励,分析其对高校全血献血人数、献血量、日均献血人次和日均献血量的影响,②2021年在四所高校进行随机抽取献血者进行承诺试验,并进行跟踪比较承诺组和未承诺组在1年内的重复献血率。结果 不同条件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应用短信精准招募策略招募高校全血献血者,可以促进献血者保留,保障临床血液供应。

关键词:短信;精准招募;无偿献血;承诺

引言

血液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广泛运用于临床服务中。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事故、手术、器官移植、白血病等等疾病,临床上对血液的需求日益扩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6 全球血液安全和可获得性现状报告》,在高收入国家,平均每千人口使用32单位红细胞,而中国不到10单位[1]。高收入国家的全血捐献率(中位数)为千人口32.1次每年,全世界有77个国家的捐献率高于15[1],目前我国的千人口献血人次仅为10.5,临床用血处于“紧平衡”状态。而在2020年以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企业居家办公,高校延迟开学等等,导致街头献血人数骤减,高校、企业等团队献血也纷纷减少。血液目前唯一的来源就是人体,其供给主要靠献血者,血液供应减少直接影响的就是患者的生命安全。采供血机构目前非常迫切的需求就是提升招募能力,在保障疫情防控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可行并且快速的方法,如短信招募手段的突破,有效、迅速地招募无偿献血者。高校献血活动较为集中,可以方便短期内进行效果评价,我们就此开展高校全血献血者短信精准招募策略研究,分析数据总结,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7日在浙江省血液中心进行短信精准招募全血献血者。由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V3.0导出2021年6月8日、6月9日、6月15日和6月22日四所高校参加献血的全血献血者共820人。导出2021年1至6月高校全血献血者人次和献血量和2022年1至6月高校全血献血者人次和献血量。

1.2研究方法

1.2.1高校智能区域短信平台短信提醒

1.2.1.1短信招募方法

  智能区域短信平台可以在指定日期对指定区域内的指定人员进行短信发送。在2021年1至6月的高校采集时不采用智能区域短信平台进行短信提醒,在2022年1至6月的高校采集当天,利用智能区域短信平台发送短信提醒,招募对象为当天在该校区域范围内的人员,提醒当天的献血活动,并招募动员前往高校献血车参加献血和表示感谢。

1.2.1.2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021年1至6月高校全血献血者人次、献血量、日均献血人次、日均献血量,和2022年1至6月高校全血献血者人次、献血量、日均献血人次、日均献血量。排除因疫情等各种影响导致无法开展的情况,以及同一所高校2021年和2022年开放天数相差超过2天及以上的情况,共有29所高校纳入统计。

1.2.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2结合的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短信承诺并提醒

1.2.2.1研究对象

2021年6月,在杭州市随机选择4个高校,在高校举办献血活动,每一所高校以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90名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共计400名,均取得对方的知情同意。入选标准:年龄18周岁至55周岁;男性≥50公斤,女性≥45公斤;一般健康情况良好,具备基本的沟通和读写能力,并排除患有不适合参加献血的疾病(研究对象当日献血是否成功不作为是否排除的标准)。

研究调查

计划行为理论基本变量是对行为的态度、主管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该理论进行扩展后,可以分区为道德规范、自我认同、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态度、描述性规范、意愿、献血焦虑和预期后悔等,根据研究,描述性规范是献血意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其次为自我效能、态度、献血焦虑等等[4]。其中的自我效能可以理解为个体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身的行为,即“如果需要,我可以在未来继续参加献血”。本研究基于此成果,对研究对象发放短信问卷,研究对象回复愿意继续参加献血则纳入承诺组,研究对象明确回复不愿意则排除,剩余情况纳入未承诺组,由调查员进行记录承诺组和未承诺组在问卷后1年内是否再次参加献血。

1.2.2.2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高校短信发送和总体献血数据同期比较 见表1。

1 2022年上半年高校短信发送数量和献血情况同2021年同期比较

短信发送量

(条)

高校献血人次

献血量

(U)

实际献血天数

日均献血人次

日均献血量(U)

2022上半年

496358

11395

16701.50

49

233

340.85

2021上半年

0

8559

12395.65

52

165

238.38

增长

496358

33.13%

34.74%

-5.77%

41.29%

42.99%

2.2 2021年和2022年发送短信前后各个高校的献血情况比较 见表2。

2 2022年和2021年各个高校献血情况的比较

献血人次

献血量(U)

日均献血人次

日均献血量(U)

2022上半年

392.93290.46

575.91429.80

250.41207.45

369.10311.33

2021上半年

295.14211.12

427.44306.55

170.41120.53

249.90183.14

统计量

t =2.461

t =2.504

t =2.432

t =2.407

P

0.020

0.018

0.022

0.023

2.3 短信承诺对重复献血的影响

3 承诺对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n(%)

一年内未再次献血人次

一年内再次献血人次

合计

χ2

P

承诺再次献血人次

176(83.0)

36(17.0)

212

3.969

0.046

未承诺再次献血人次

125(90.6)

13(9.4)

138

合计

301

49

350

四所高校的研究中,短信采用自愿方式回复,收到回复350条,回复率87.50%,其中15人明确回复不愿意,有35人信息填写有误未纳入统计。明确表示愿意参加献血的一共有212人,未明确回复的有138人,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观察再次献血行为的情况。由表3可见,经过在短信中承诺再次献血,每个高校的承诺组在一年内的再次献血人次占比明显高于未承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3.969,P0.05)。

3 讨论

高校全血献血招募可以通过不同的短信招募,不断细化招募方式,研究精准招募策略,力求实现招募的高效化和高质化。随着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变化,短信作为一种常见的沟通方式已经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截至2018年的5月,3家基础电信企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近15亿户,手机普及的程度保证了短信送达的广度[5]同时随着短信技术的提升,短信发送的成本也逐渐降低,短信也可以与平台互通,达到数据互联互通。人们接收到短信时即使在忙碌,也可以先做保留,等到空闲的时候再行查看,这些特质都让短信招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招募方式之一。  

既往的短信招募往往只针对曾有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并以节假日活动激励为主,其内容的简单重复也容易让献血者产生疲劳感,在不断提升重复献血率的同时,招募新献血者也十分重要。对比本研究中2021年和2022年的高校全血献血者数据,2022年实际高校献血天数低于2021年,但日均献血人次和献血量都远高于2021年,智能区域短信平台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提升了采集效率,减少因其他因素造成开放日期减少而引起的献血量下降。其次,在高校献血招募运用智能区域短信平台,可以提早告知活动当日的高校师生关于献血的相关信息,避免以往需要高校学生志愿者配合进行宿舍楼、教学楼进行繁琐的通知,也比海报的效果更为广泛,宣传推广效果更佳,为招募新的献血者提供可依托的技术手段。再次,智能区域短信平台也可以推行到其他献血场所。在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来,经常有献血活动的临时取消,需要转换思路为增开街头献血点+随时备战“散装团队”,在更换献血场地时就可以借助于智能区域短信平台进行临时增开区域的活动通知,提升了短信下发的有效性,在有限人力物力的情况下,提高采集效率。智能区域短信平台结合了大数据能力,运用得当可以有效的分析出重点对象,可以对人群依据不同的标签分成不同的群体,下发不同类型的短信,让短信的内容更加多样化,结合献血采集工作发挥更高的效用。

计划行为理论是假设人们的行为是理性,其各种行为发生前要进行一些信息加工和分析,并合理地思考,逐步形成事实行为的动机。近年来计划行为理论和献血招募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多。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能较好地分析和解释街头献血者中影响献血行为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据此有助于血站制定提高招募街头献血者措施的有效性、精准性、广泛性[6]。据计划行为理论实施量表并进行分类分析,针对性地对开展干预,强化有利于重复献血的因素,解决纠正重复献血的阻碍因素,最终有效增强人群重复献血率。[7]。那么将计划行为理论落实到献血招募的过程中就是值得认真研究考证的。本研究中依托于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自我效能,通过给研究对象发送是否承诺再次献血的短信,促使研究对象形成一个承诺,让个人认为再次参加献血是自己的行为并决定行动。深化了个体对于再次献血的印象,同时借助当天的献血活动场所,众多高校师生成功献血的环境,也可以让研究对象对献血形成积极地态度并且相信可以有能力完成献血行为,从而促成再次献血。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可以逐步丰富招募手段,制定专属高校的招募手册,并推广至其他献血人群,提高重复献血率。但献血行为本身是复杂的,还会受到停靠时间、献血车的位置、当日高校活动、献血车的内部环境、献血人员技术、服务态度、家庭环境、特殊事件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未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回访,探查各人再次献血与否的原因,这是研究的局限性,后期也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验证承诺及短信招募的干预效果。

目前信息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如网络、电话、微信、微博、短视频以及越来越热门的元宇宙等等,让人民可以接受信息和发布消息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必然要从传统的街头宣传走向更深更有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目前相较于其他平台,短信确实有自身的局限性,信息容量小且缺乏图片、动态展示等,而其他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健康教育干预,对提升献血知识、返血政策以及献血意义等也有显著的效果[8]。但是短信也是可以进行变革深化,并且和其他平台形成联合,例如在短信内提供其他平台的链接,实现实时信息的提醒,以补足微信不能主动给未关注的献血者推送信息的缺点,并且短信因为目前技术的成熟,其使用的人工成本和物料也越来越低,远比新兴平台更容易普及和推广。高校群体具有文化素质高,身体恢复周期短,血液合格率较高、组织集中等等的特点,无疑是固定献血者队伍的最佳人选[9],并且高校师生普遍对献血的接受度高,并且在校期间如果形成了献血的观念,在参加工作后献血率也会较以往提升,逐步提高人群的重复献血率。

综上所述,高校全血献血者进行短信精准招募策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招募效率,也可以拓展全血献血者队伍,进而提高重复献血率,找到符合本地区高校的短信精准招募的策略可以有效保障全血的血液采集。精准招募在于招募策略的精准,通过科学分析,拓宽工作思路,拓展新人群,从老办法中找到新方法,通过精准定位分析和制定针对该人群的招募策略,了解需求、行为方式和人群特质,从用外在的推力推动献血者参加献血转化为献血者的“内生动力”。因此如果借助于短信平台进行献血精准招募,可以高效的提升高校的全血献血者重复献血率,保障血液采集、质量和供应。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blood safety and availability[OL].[2016-01-01]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65431

[2] 杨剑 . 锻炼心理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70-72.

[3] Lemmens KP,Abraham C,Ruiter RA,et al. Modelling antecedents of blood donation motivation among non-donors of varying age and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1,100( 1) : 71-90

[4]张健,张静航,刘晋洪,等.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的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8 31(6):648-652  DOI:10.13303/j.cjbt.issn.1004-549x.2018.06.021

[5]徐振华,韦苇,张朴田.以手机短信为载体的电子送达方式研究[J].人民司法,2019(1):95-100.

[6]段志倩,应上云,仇丽,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南京市街头献血者中献血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9):1017-1021 DOI:10.13303/j.cjbt.issn.1004.549x.2021.09.021

[7]胡秋月,周丽,韩文娟,等.重复献血影响因素和行为意向评估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J].浙江医学,2021.43(11):1196-1212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21.43.11.2021-600

[8]谢菁.浅议微信公众平台献血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认知度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359-360.

[9]杜霞,张福,米鲜艳,等.昆明地区全面停止互助献血应对措施及成效分析[J].云南医药,2019,40(4):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