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31
/ 2

探究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张俊丽

安岳县人民医院   CT室,邮编642300

摘要:目的:就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围绕肺癌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9月止于2022年9月,在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分别应用CT、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结果:接受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参照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较高,与行CT检查者相比差异大(P<0.05);上述两种方法治疗后所测肿瘤最大径总和均小于治疗前,呈现的差异不大(P>0.05)。结论: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具备明显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且对于后续治疗效果的评估也可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肺癌;诊断;效果评估;应用

肺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率较高,以咳嗽、咯血、胸闷气喘等为主要特征,手术等是主要治疗手段,旨在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此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中,CT、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是常见方法,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也是确保整体疗效的关键。本文主要就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肺癌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9月止于2022年9月,共4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接受培美曲塞等化疗,男女占比为22:18,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77岁、43岁,非小细胞肺癌24例,其中腺癌、鳞癌分别为14例、10例,小细胞肺癌16例。患者均未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无精神疾病史;无传染病史;资料齐全;知情同意。通过对患者年龄等资料的对比、分析,未发现较大差异(P>0.05)。

(2)方法

患者均接受CT、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及检查。CT:将管电压、管电流分别设定为120kv、40mA,层厚、螺距分别设定为5mm。在进行阅片时,采用盲法阅片,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负责。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我院提供的MR成像系统,将梯度场强、切换率分别设定为40mT、150T,应用平面回波成像记录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序列,TE、TR分别设定为63ms、6800ms,FOV、V、Matrix及b分别设定为40cm、68cm、156×156、800mm2/s,层厚、扫描层数分别设定为5mm、30。图像处理由表观扩散系数图完成,计算扩散系数平均值则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负责。

(3)观察指标

在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应用不同检查方法后,参照病理结果,分析对比诊断情况及治疗后肿瘤最大径总和,仔细记录。

(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完成研究中所涉数据的统计、分析,t、X2分别应用于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诊断情况

在肺癌诊断中应用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后,参照病理结果(非小细胞肺癌24例,其中腺癌、鳞癌分别为14例、10例,小细胞肺癌16例),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而接受CT检查的患者其诊断符合率则相对较低,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1。

表1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对比

检查方法

n

非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肺癌

腺癌

鳞癌

CT

40

10(40.0)

9(22.5)

15(37.5)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

40

13(32.5)

10(40.0)

16(40.0)

(2)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总和对比

将CT、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肺癌治疗效果评估中后,相较于治疗前,患者的肿瘤最大径总和均有所减小,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不大(P>0.05)。见表2。

表2不同检查方法所测肿瘤最大径总和对比

检查方法

n

治疗前

治疗后

CT

40

5.171±2.121

4.105±2.311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

40

5.324±1.935

4.229±2.168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指出,早期肺癌患者治愈率高达80%左右,但受临床早期肺癌筛查有效方法缺乏的影响,很多患者都是在有不适症状后才就诊,确诊时往往已进入了中晚期,治疗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化,故早期诊断极为关键[1]。而在中晚期肺癌的治疗中,放化疗是常见治疗手段,期间需准确评估治疗效果,结合评估结果展开对治疗方案的合理调整,旨在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肺癌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CT是常见手段,但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应用限制,即有辐射危害、特异性较低等,且仅可经形态学,或是细胞代谢水平评价肿瘤情况,无法从病理学上有效区分肺癌组织病理乐西,故应用效果也就欠佳[2]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诊断方法,主要是基于不同组织及细胞学水分子弥散程度的前提下落实病理生理的诊断,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的利用,可有效反映出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情况,能够良好分析诊断方法,进一步观察到肿瘤内部结构变化。有研究指出,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表观扩散系统有一定的差异,可利用表观扩散系数实现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准确区分,但在区分非小细胞肺癌中组织病理类型中则存在一定的难度

[3]。本研究显示,在肺癌诊断中应用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后,参照病理结果,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而接受CT检查则相对较低,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提示,在肺癌诊断中,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具备明显的应用价值,可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另外,在肺癌治疗效果的评估中,CT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所测肿瘤最大径总和及变化来实现评估。本研究显示,将CT、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分别应用于肺癌治疗前后的检查中后,两种检查方法所测的肿瘤最大径总和差异不大。提示,对于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CT、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均可获取较为理想的效果。

综上,在肺癌诊断及治疗中,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明显,优势以安全、无辐射、准确性高等为体现,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贺小平,苗重昌,王德华,等. 弥散加权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价〔J〕. 实用医学杂志,2019,1(20):3305-3307.

[2] 任雪姣,王 澜,韩 春. CT 结合 DWMRI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4(12):845-849.

[3] 任雪姣,王 澜,韩 春,等. 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预测肺癌放疗疗效与预后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0,23(4):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