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T血流储备分数的临床结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31
/ 3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T血流储备分数的临床结果

周军 ,倪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 宁夏石嘴山7530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实施CT血流储备分数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到2022年3月接收的80例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组,40例实施CT血流储备分数,设定为对照组;40例在冠脉造影下血流储备分数,设定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是否实施冠状动脉PCI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结果差异。结果:两组均进行PCI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对照组人均植入支架数目,造影剂用量,人均治疗费用明显更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CTFFR检查,安全可靠,对于患者来说,减少了不必要的冠脉造影检查及手术风险,减轻了经济负担,减少了双抗等药物服用时间,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心理负担。

【关键词】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T血流储备分数;临床结果;分析

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的心脏病,最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分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并且也是决定是否采取PCI,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是采取PCI也发现对于狭窄病变关系评价准确性不高,会引起评估病情过高导致治疗过度。CT血流储备分数具备了冠脉CTA和血流储备分数的优势,对识别狭窄血管、指导血运重建具有较大优势[1-2]。将CT血流储备分数辅助测定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会大大提高测定准确性。此次研究则分析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实施CT血流储备分数后的临床效果。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3月到2022年3月接收的80例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组,40例实施CT血流储备分数,设定为对照组;40例在冠脉造影下进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设定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是否实施冠状动脉PCI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结果差异。对照组男22(55%)例,女18(45%)例,年龄范围40岁到60岁,平均年龄50.02±2.11岁。病程范围2年到8年,平均病程4.47±1.25年。观察组男23(57.50%)例,女17(42.50%)例,年龄范围42岁到66岁,平均年龄50.08±2.13岁。病程范围2年到8年,平均病程4.49±1.27年。两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均了解本文研究内容,目的。②均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直径大于2.5毫米,狭窄度大于80%。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沟通困难,认知障碍。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③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④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⑤造影剂过敏史。⑥六个月内脑梗死病史、脑血管出血。

1.2方法

1.2.1对照组

利用64排或256排螺旋CT进行扫描,运用无创伤的冠脉CTA联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CTFFR检测,计算机CT血管造影显示冠脉血管狭窄50%以上患者,经计算机重建计算CT衍生分流储备(FFRCT)后的结果,并根据FFRCT结果,以0.8为界值,大于该数值,口服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小于该数值,行冠脉造影检查,狭窄<50%,临床观察,狭窄50-75%,口服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狭窄>75%,予支架植入治疗。完善冠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策略。

1.2.2观察组

常规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管径狭窄大于70%,采取6F导管将冠状动脉压力导丝置入靶血管内,在导丝末端压力传感到导管出口时,进行压力校正,再将压力导丝置入狭窄病变远端进行压力测试,当压力导丝到位后,在肘正中静脉滴注三磷酸腺苷140ug/kg,促使冠脉达到最大充血。引导导管和压力导丝进行测定。根据FFRCT结果,以0.8为界值,大于该数值,口服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小于该数值,常规进行支架植入治疗。

1.3 疗效标准

根据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PCI治疗指南,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临床症状恢复9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恢复6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恢复60%以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分析两组临床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植入支架数目,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人均治疗费用。

随访六个月年,分析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复发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复发心绞痛)/总例数。

根据治疗满意度调查表分析两组治疗满意评价。治疗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

)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显效18(45%)例,有效20(5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95%(38例)。对照组显效16(40%)例,有效17(42.50%)例,无效6(15%)例,总有效率82.50%(33例)。两组总有效率(X2=7.825,P=0.005)。得出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 分析两组临床指标

观察组人均植入支架数目(2.22±0.42)个,手术时间(63.22±17.33)min,造影剂用量(221.23±47.23)ml,人均治疗费用(3.92±1.66)万元。 对照组人均植入支架数目(1.47±0.80)个,手术时间(64.11±17.37)min,造影剂用量(180.23±33.34)ml,人均治疗费用(3.09±1.18)万元。两组人均植入支架数目(t=4.571,p=0.011),手术时间(t=2.301,p=1.024),造影剂用量(t=23.231,p=0.001),人均治疗费用(t=3.402,p=0.003)。得出结果,对照组人均植入支架数目,造影剂用量,人均治疗费用明显更低,(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3 分析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1(2.50%)例、再次血运重建2(5%)例、复发心绞痛1(2.5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0%(4例)。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1(2.50%)例、再次血运重建1(2.50%)例、复发心绞痛1(2.5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7.50%(3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X2=0.391,P=0.532)。得出结果,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分析两组治疗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15例,基本满意17例,不满意8例,治疗满意度80%(32例)。对照组非常满意18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2例,治疗满意度95%(38例)。两组治疗满意度(X2=12.286,P=0.001)。得出结果,对照组治疗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1.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结构改变、运动习惯以及其他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愈发明显。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高,且发病呈现愈发年轻化的趋势,极大地损害患者的生存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给社会经济带来日驱加剧的负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维持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所致冠脉供血不足,以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其分类之一的“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的其中一个类型。目前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目标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对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治疗选择是重点问题。采取冠状动脉造影虽然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判断依据,但是对狭窄程度评估存在缺失,极容易出现评估失误,增加不必要PCI治疗。CT血流储备分数能够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缺失,保证判断指标准确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治疗方法,保证治疗有效性[3-4]

CT血流储备分数是一种将冠脉解剖及功能评估结合为一体的无创冠脉病变检测方法,具备了冠脉CTA和血流储备分数的优势,对于识别狭窄血管、指导血运重建展现出巨大优越性[5-6]。目前的临床研究证实CT血流储备分数对于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尤其是在中重度冠脉狭窄方面。CT血流储备分数是无创的图像再加工技术,能够通过标准的CCTA图像再处理来确定冠脉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特征。不需要获取额外影像学资料或者应用药物制造负荷状态[7-8]。CT血流储备分数有三种方式,一种为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即创建冠状动脉树解剖模型,规定血流动力学流入和流出边界条件,应用CFD方法和充血条件下检测。一种卧位对前面方法全阶模型简化,这样能够减少总计算量,缩短计算时间。还有一种是人工智能算法计算病变功能性狭窄程度。将CT血流储备分数应用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测定中,能够评估心肌缺血情况。CT血流储备分数阈值在0.75到0.80范围。CT血流储备分数小于等于0.75则提示会诱发心肌缺血,CT血流储备分数大于0.80则提示不会导致心肌缺血[9]。0.76到0.80间则是CT血流储备分数灰区。CT血流储备分数能够测定冠脉狭窄情况下冠脉残存血流,具有花费小,效果好等优势。CT血流储备分数是一种将FFR分析和CCTA解剖成像有效结合,从解剖学到生理学角度评估病变的一种创新技术。CT血流储备分数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能够直接并且准确的提供冠状动脉解剖血信息,具有可靠的阴性预测价值。同时CT血流储备分数还能够无创、重复的评价斑块性质,及时发现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等。CT血流储备分数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由CCTA影响数据得出FFR能够对病变部位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检测狭窄冠状动脉判断供应心肌是否严重。此次研究则分析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实施CT血流储备分数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两组均进行PCI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对照组人均植入支架数目,造影剂用量,人均治疗费用明显更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明显更高,(

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杨威[10]等人研究和本文研究内容大体相似,分析CT血流储备分数诊断冠状动脉不同钙化程度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价值。结果发现,CT-FFR与FFR诊断轻、重度钙化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一致性较好,对轻度钙化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灵敏度高。

综上所述,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利用CT下血流储备分数能够保证检定效果,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重视并采纳。

参考文献

[1]李操,王世界,熊义林等.基于冠状动脉CTA图像的纹理分析在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2,41(08):1465-1470.

[2]韦佳,鲍海华,王雪燕等.基于人工智能的CT-FFR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09):787-792.

[3]罗振立.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10):109-112.

[4]刘存,孙浩宁,聂文畅等.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2,30(05):374-377.

[5]张明多,南楠,周渊等.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心肌纹理评估心肌缺血价值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2,41(04):354-358+390.

[6]吴天龙,谢志鑫,王炫等.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2,28(02):93-96.

[7]庞智英,杨飞,苏亚英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20):2675-2680.

[8]南丽虹,李睿君,冯进堂等.基于CT血管成像的斑块定量分析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1,26(05):504-510.

[9]孙欣杰,徐怡,朱晓梅等.基于冠状动脉CTA的FFR_(CT)与斑块特征对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21,27(04):296-301.

[10]杨威,李慧萍,郭权等.CT血流储备分数诊断冠状动脉不同钙化程度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36(09):947-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