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方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方案研究

韩洋,江华亮,李乐来

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12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污损数量日益增加,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采矿区等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高于30%,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这些污染场地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污染若得不到及时治理,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基于此,对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方案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方案

引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有机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生态系统等均会造成影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进行调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土壤修复技术应运而生,相关工作人员可合理运用各项修复技术,对有机污染地块予以治理,同时还应做好多种防范措施,提高其有效性。

1土壤污染物质的种类

首先是有害物质造成的土壤污染。农药、重金属、致癌物等是土壤污染有多重情况,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污染物。为了使农作物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通常会使用一些化肥农药,而且涉及到的种类较多。使用这些化肥农药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收成,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化肥和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到土壤中,并在土壤中沉积大量的有机氰化物、有机磷及重金属物质,这些物质中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在这种土壤环境下生长的农作物,会对人们的健康状况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次是病原体造成的土壤污染。病原体通常来源于生活用水及人类的粪便中,也存在于工业废水中。病原体能够通过水循环和其它方式在土壤中进行依附和繁殖,造成土壤污染。未经处理的粪便被用作农业用地的肥料中,或者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到河水中,这些都可能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最后是放射性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放射性元素造成的污染具有不可逆性与不可修复性。例如在战争中使用的核武器,会导致受灾地区寸草不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的机会,核污染对土壤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2土壤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地块修复中的应用

2.1微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修复法是采取一定措施促进微生物修复作用,降解或去除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生物刺激,或投加高效率的降解微生物,即生物强化,例如芽孢杆菌、棒杆菌、诺卡氏菌等都可以修复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也可以通过堆肥的方式,将土壤内部的污染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分解成其他不具备污染力的小分子,也是目前一种新型的微生物修复措施。另外也有学者提出,可通过微生物固定法,对受到油污排放与油水污染的土壤,通过筛选并运用聚丙烯酰胺作为氮源与碳源,再采用海藻酸钠与添加剂,对土壤中的聚丙烯酰胺进行降解。当前这种微生物修复措施早已经实施,运用中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但其修复时间较长,对污染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因此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选择性。

2.2换土隔离法

换土隔离法包括换土与隔离两种方式,都属于物理修复的主要方式,也是当前农田修复使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方式。换土法是用新鲜的且未受到污染的土壤,直接替换掉原有的有机污染地块,并对原有土壤中残留的污染物进行稀释,通过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消除原有污染物,而不需要采用其他化学添加剂、微生物、种植植物等。隔离法则是通过黏土或人工合成的惰性材料,将受到污染的土块与周边环境进行隔离,这种方式并没有去除或降解污染土壤本身的污染物质,而只是防止其扩散,避免了由于地下水与土壤的迁移导致的传播。这种方式可被运用于各项有机烃类污染地块的控制,尤其适用于渗透性较差的地块。此两种方式成本较低,但工作量较大。由于没有对污染物进行根治,因此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2.3生物炭

随着“碳中和”来临,低碳、高效、可持续的固化稳定化材料越来越受到青睐。由生物质在缺氧或限氧、相对低温条件下制作的生物炭,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微孔结构、碱性性质和活性官能团,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并因其具有价格低廉、促进碳循环和高度稳定等特点,备受学者关注。生物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如羧基和羟基),可以与土壤中重金属结合,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或者螯合物;其表面基团可以与重金属结合形成难溶物质,发生表面沉淀;其较大的表面积,所含有的微孔结构、阳离子-π键等对重金属离子具有极强的吸附效果。但是,不同原料和不同热解条件下制作的生物炭,对重金属治理效果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炭的结构和官能团等呈现出多样性。研究表明,经改性后的生物炭,其固化稳定化重金属的性能及长期稳定性明显提升。

3土壤环境管理对策

3.1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土壤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

目前国家技术导则是以采样分析、调查评估与模型预测为主的传统技术方法体系,存在着资料收集不完整、污染溯源不准确、污染边界判定模糊、忽视水文地质调查、风险预测偏离较大等技术瓶颈,土壤修复效果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业单位在污染识别和风险管控方面,主要依靠土壤、地下水样品数据与质量标准的对比分析判定污染情况、可能风险,数据来源单一且以数值型结构化数据为主,关注个体数据质量,难以处理海量数据。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几乎每天都在上传新的地块信息。多个地块的修复工作也已完成或正开展。建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采集上述各类调查、污染地块治理、学术研究获得的数据,纳入媒体报道、环保督察、公众污染举报信息以及遥感影像等非结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支持全市、区域、地块三个尺度场地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关联分析和实时数据并行挖掘供决策参考,全面实现污染土壤防治的一张图联动监管,推动土壤污染环境管理的精准化、实时化、智能化。

3.2鼓励各地方培育本土土壤修复治理龙头企业

要真正降低土地污染修复的财政压力,首先就需要让这个行业真正活起来,形成有竞争关系的市场环境;其次,因为土壤治理的特殊性,往往熟悉当地情况、土壤性质的人或企业才能拿出更为合理的方案。但由于该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往往更好的方案得不到采用。要通过降低准入门槛、调整税收等扶持政策,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加快企业的修复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参与土壤修复产业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修复效果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肥的过度使用和各种工业和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我国水土污染问题逐渐明显。同时,部分污染场地受污染时间长、生产工艺更替、产品线多样化等因素影响使得污染情况复杂、污染物分布规律性差,这给污染源的识别和污染治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对污染场地的水土进行检测与评价,确定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在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洋,张俊杰,郭将伟,王宁.有机污染地块的土壤修复技术及应用[J].绿色建筑,2021,13(06):81-84.

[2]严青,王琳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主要防治策略[J].乡村科技,2021,12(30):94-96

[3]刘瑞平,宋志晓,崔轩,魏楠,季国华,王夏晖.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进展与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05):93-100.

[4]周长松,邹胜章,朱丹尼,卢丽,樊连杰,林永生.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主要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21,30(S2):221-227.

[5]王国锋,李媛.某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案例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一).,2021:302-30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