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探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探究与思考

孙晓婷

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博硕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130000

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数学感知、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领域的认知发展要求,其不仅是新时代数学教学的重要导向,更是引领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保证。而量感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架,更是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必须着力强化的重要育人使命,而且,在实质上,量感与数感有着更多关联性、衔接性、契合性。其不仅是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数学、感知数学的重要保证,且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参考核心素养要求来落实学生量感培养策略探索时,必须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托,来抓好对辅助教学项目、措施、途径的优化与改进。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出更为鲜活、生动、丰富的认知生态,从不同领域、视觉、层面入手,来促进学生的“量感”发展,为其精准把握数学内涵,更好提升发展自我而助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探究;思考

“数”与“量”是数学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认知项目,而“数感”与“量感”,又是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塑造的关键途径。所谓“数感”,主要指学生对“数”的感觉与认识,而“量感”,则重指学生对“量”的感受与直觉。而且,“量感”又涵盖了学生数学学习领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以及对数学中涉及的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松紧、快慢、厚薄、粗细等量态的感觉。其培养与对应的数学实验、应用、实践、探索等,不仅有着紧密关联,而且更利于学生对“量”的精准把握与深度掌控。同时,在“量感”培养的驱使下,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思维、理解能力等势必会得到切实发展,其核心素养的培育自然更加充分到位。因此,教师应以切实培养学生“量感”为引领,来加强对辅助教学活动、项目、任务等的优化、改进、创新,使教学中涉及的抽象的“量”,被以更为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迁移至学生视域,来引领其获得对“量”的精准把握,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实效性、延展性,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而提供坚实保证。

一、从“感量”出发,让学生在逻辑推导中获得“量感”发展

小学学生“量感”的培养,必须以“感量”为出发点与切入点,使其感官得以舒展、视听得以激活、感受得以触发中,借助生活经验获得对“量”的敏锐直觉。因此,教师在落实学生“量感”培养时,应以“感量”发展为依托,将其作为逻辑起点,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在不同领域、视觉、层面感受、了解、体验“量”的机会与空间。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建立起对“量”的表象认识,以切实促进其“量感”的提升。同时,更需注重对“标准量”“单位量”的充分借用,并据此为学生引入与之相关的各类数学“量”,引领其开展推导、判别、思考,来增进其逻辑的严密性与精准度,使数学领域涉及的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的概念被学生所充分内化,为引领其获得对,“多维量”的理解而助力。例如,在开展《认识厘米》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小棒建立“1厘米有多长”的概念表象;而在《升和毫升》教学中,则借助直观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毫升”“1升”的概念表象。此外,还应借助一些生活常见问题:一棵白菜有多少千克?一棵大树有多高?一只公鸡的质量是多少?一间屋子有多大?指引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标准量”开展预估、判别、感知,让其在参照“标准量”的基础上获得对“多维量”的充分把握,来塑造其核心素养,以更好促进其“量感”的发展。

二、从“估测”入手,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获得“量感”提升

很多学生对“量”的意识的形成,以及其对“量”的敏感,必然离不开生活素材的铺垫,更离不开其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的辅助。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对不同“量”的直观感知,来促进其对多少、大小等的定性了解。教师在落实“量感”培养时,应以深度解析“量”的价值与意义为侧重点,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估测、姑凉、估算等的条件,让其从生活入手,来认识“量”,了解“量”,感知“量”,以逐步发展其估测意识与能力,用“量”的视觉审视生活现象,用“量”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同时,更应在教学中多加强对观察、比较、分析等项目的构建,以不断强化学生对“量”的直接性体验和替代性体验,来发展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在开展《千克和克》教学设计中,可让学生抓一把黄豆,然后估测有多少克,再用电子秤进行验证;或让其估测10个鸡蛋的质量,然后用电子秤进行验证。而在学生获得对“量”的直观感知,并掌握了基本的“估测”方法后,可引入一些现实生活领域的现象,组织学生继续“估测”,以进一步延伸教学路径,拓宽学生视域。例如,可在晨会集合期间,引入问题:一个班上有五十多人,一万人有多少个这样的班级?让学生在观察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估测”,来促进其“量感”的提升,为其核心素养塑造而助力。

三、从“应用”着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量感”培养

“量感”的培养,不仅离不开辅助性实验的助推,更离不开应用的强化。而且,学生在根据“量”的概念、要求等开展探究与实践的认知过程中,其“量感”的培养自会更加深入、到位、充分。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实际为铺垫,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类素材、现象、实物、资源等以多种方式迁移至学生视觉,让其在应用中把握“量”的特性与内涵,为其认知体验的丰富,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奠基。同时,教师更应在课堂领域多融入一些实践性、探究性、应用性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用心感知中获得对“量”的直观、精准把控。此外,更应在平时的强化训练领域,多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应用类实验,来调动学生操作、实践、应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其应用课内所学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更好发展自身核心素养而奠基。例如,在完成《时、分、秒》教学后,可引入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观察红绿灯的变化、感受自己的脉搏,隔30秒一次跳绳、进行一分钟踢毽子等实践中,来认识“时、分、秒”。还可引入问题:早上几点钟起床?吃早饭用了多少时间?洗脸刷牙用了多少时间?从家到学校的路途中用了多长时间?眼保健操多长时间?做一张数学试卷多长时间?以据此来缩短学生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差距,来确保其“内时间感”的逐步形成。

四、结论

总之,数学是引领学生认知发展的工具,其“量感”的培养,不仅可促进学生对数学领域不同“量”的精准把握、直观理解,且对于其通过估测、感知、判别等方法开展数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而且,随着学生数学“量感”的逐步形成,其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必然会获得切实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完备认知体系构建,更利于其认知发展需要的切实满足。因此,教师在落实学生“量感”培养策略探究时,必须以核心素养要求为统领,将数学教学中涉及的计量、度量、测量等思想与方法,以最为直观、形象、具体的方式迁移至学生视觉,来提升其思维的活跃度、延展性、发散性,并为学生开展测量、估算、实践、探究、感知等搭建宽泛平台,来确保其“量感”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学生在“量感”培养的驱使下,获得高阶数学思维的逐步发展,来引领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育与深层次塑造。

参考文献:

[1]傅春玲.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学探析[J].小学数学教育,2022(07):21-22.

[2]王小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探究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02):65-68.

[3]陆模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1(23):178-180.

[4]叶春梅.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基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例中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