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改革思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改革思路探究

李健

威海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64209

摘要:近年来,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其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以解决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等问题。面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亟需进行相应改革。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变革对于复合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相关专业,学科内容横跨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大类,专业教育需要覆盖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知识领域,专业教学面临有限课时与融贯庞杂知识点、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等诸多要求的现实难题。提出专业改革思路应基于现有教学体系,以培养适用于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改革

引言

国内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以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具有典型的工科思维与技术特征,但已经不适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与管理需求。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修改,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亟需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1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初期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城乡规划专业早在2018年已经有意识地在部分原有课程中增加乡村规划内容,但是初期零散不成体系,甚至存在不同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专业还特别开设了一门以乡村规划为全部教学内容的课程“村镇规划”,然而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却面临着选课人数过少、无法开课的问题。针对没能成功开课规划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学生不愿意选课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规划设计实践课太累(41%)、对乡村规划没有兴趣(21%)、学分已经足够(21%)、课程内容和其他课有重叠(10%)。

2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转变

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设计类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基本的规划知识到后续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等。在此基础上,将城乡规划理论、道路交通规划知识、工程系统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等知识融入其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设计类课程是城乡规划理论课程的延伸和巩固,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设计逐渐由“物质空间规划”向“社会综合规划”转型,逐步由城市局部空间设计转变为更大范围的城市整体设计,逐步由独立单元的建筑类知识向着多学科综合知识转化。由此可见,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后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选择,需要将规划设计教学立足于全过程把控的人才培养要求,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的转变。

2.2关注形式与构图,忽视深层城市问题的探究

在低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形态基础训练和建筑空间设计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形态审美能力,导致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是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却显示出很大的不足。当进入高年级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学生如果过分注重空间构图形式,没有对深层城市问题进行探讨,就无法把握空间用户的感受,无法领悟城市文化及各利益主体对空间价值的认知等。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改革思路

3.1深化国土空间治理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优化专业培养目标

从规划类院校和专业角度来看,必须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融合与空间规划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以适应社会变革需要。从空间治理和社会需求角度看,需要在现有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强化两个方面:宏观层面需要继续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增加与国土资源、发改、水利、农业、海洋等相关部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教育;微观层面需强化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对社会交往空间问题、空间解决方案及政策落实要有一定应对能力,强化学生在工程地质、地形分析和利用、道路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以及建筑组合、空间、尺度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3.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在城乡规划专业既有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重构,着重强化主干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多学科融合性。在遵循既有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理论与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与设计、城镇总体规划理论与设计、城市设计理论与设计”的专业主线课程基础上,将有关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与存量规划、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进行融入课程体系中,并将ArcGIS等新技术手段应用到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中。对课程群进行优化和调整,设置国土空间规划概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与治理政策、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乡村规划理论与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梳理相关课程中的知识点,对相应的知识点和设计训练进行匹配,明确专业课程教学重点,避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

3.3综合工科院校资源,构建面向多学科的规划技术教育平台

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下的技术基础、设计理念及管理制度等的转变,也对相关专业产生重大影响。应综合学校教学资源,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强与相关院系和专业的协调,成立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空间规划设计、空间规划法规等课程组,承担如建筑学、风景园林、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的有关课程,建设一个基础扎实、面向多学科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教育平台。为城乡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4加强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强化理念思维教育与应用能力提升

受总学时、学分的限制,对于新理念、新技术的教育难以大规模开设单独课程,可在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断植入理念教育和技能应用实践。如在生态环境理念思维教育方面,通过相关理论课进行环境意识、环境灾害认知、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修复技术等理论教育,在低年级的认知实习、社会调研和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分阶段设立培养目标,从认识、提出环境问题,到调研分析环境问题,再到运用专业知识探索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严格的生态环境思维教育体系。在ArcGIS等新技术的应用上,通过理论教育培养基本使用能力,通过每学期的设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强化技术应用,使学生应用Arc‐GIS能力由“基本动手技能-基本专业技能-高级项目创新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使规划师将面对发展预期的更多不确定性,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对于传统院校,基于其专业建设的基础和特点不同,需要作出相适应的改变;对于工科院校,应从强专业设计能力教育逐步扩展到强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来,在利用好高校综合资源优势的同时,结合既有课程体系逐步优化,在课程体系梳理、教学内容衔接、手段方法多样、基础优势整合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逐步建立起适合于本院校特点的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以主动应对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转变,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雯,孙伟,陈江龙.中国市县规划体系矛盾解析与“多规合一”路径探究.地理研究,2017,36(9):1603-1612.

[2]孙施文,刘奇志,邓红蒂,等.国土空间规划怎么做.城市规划,2020,44(1):112-116.

[3]樊杰.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地理研究,2019,38(10):2373-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