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影响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探讨

李家兴

441203198212180218 肇庆华粤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邮编526000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中,要了解影响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的直观因素。如材料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并进行分析。室内环境检测非常重要,可以保障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对检测的整个环节、方法等进行改进,分析影响建筑室内检测结果的直观因素,为后续检测工作提供参考以及借鉴。影响室内环境检测结果的因素包含仪器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检测方法因素,这些因素需要在后续阶段性的进行调控,降低对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的不良干扰。

关键词:建筑;室内环境;检测分析;因素探讨

室内环境污染不容小觑,目前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直观因素,与高血压、胆固醇等并列,受到医疗领域的重点关注。室内环境污染可以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慢性肺病、支气管炎、甚至会导致肺癌。患病人群中,由于儿童抵抗力问题,35%约为儿童,且85%的儿童年龄保持在5岁以下。室内环境污染使我国民生社会问题,强化室内环境检测非常重要。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精准,降低以往出现的室内污染风险,并提出预防改进措施。保障居住者的人身安全,使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要结合目前室内环境检测的工作特点以及室内环境检测发现的问题,深入探究,保障公众健康。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

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 放射性污染来源。室内装饰使用地板石、大理石等材质,这些材质虽然具有一定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但部分材质有可能会释放出一定的放射性粒子。如放射性衰变可造成辐射污染。相关的家用电器,如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机等电器,在工作时也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电离辐射。虽然电离辐射量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额外影响,但多种电器使用会使电磁辐射含量增大[1]
  2. 室内生物污染。如某些宠物在脱毛,大量毛发飘散。或宠物粪便以及尿液未能及时清理,导致异味细菌增多。部分花卉感染真菌,散发孢子,使室内地毯、布艺沙发等出现尘螨。且厨房、卫生间的清洁不到位,也会滋生细菌、真菌。在洗澡时真菌在水蒸气作用下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3. 室内化学性污染。室内化学性污染,如建筑材料、防水材料、装修材料、油漆材料、胶合板、泡沫填充料、塑料贴面等, 这些材料中均含有甲醛、苯、甲苯、乙醇、氯仿等挥发性的有机物。例如,建筑材料砖块、石板等本身含有镭、钍等氡的母元素较高时,室内氡气的浓度会明显增高。建筑材料还可以释放有害物质氨[2]在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添加防冻剂,而防冻剂中就包含了大量的类物质这种氨类物质在建筑完毕后,会随着房间内部的温度上升变成氨气释放,造成氨浓度超标。而防水材料则是卫生间、厨房在防水处理时,防水胶粘剂使用过量,含有大量的苯。我国相关报道指出,在市场抽检中,部分防水材料中的苯含量竟然超出我国标准的32.5倍。装修材料通常以胶合板、刨花板等为主,这些材料属于人工合成材料。考虑成本问题,部分材料若处理不当,也会含有大量的甲醛。油漆材料是甲醛含量的大户,经常出现甲醛超标问题。空气清新剂原本是消除室内异味,空气清新剂添加了醇类物质以及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制造时会产生液氮,同时加入醚类有机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二、影响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一)仪器因素

仪器设备是影响建筑室内检测的主观因素,作为必不可缺少的检测工具,仪器设备的质量好坏,会对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带来直接影响。例如,空气采样设备、空气收集设备、分析设备、温度计、压力计、称量设备等,这些仪器的精密度较高。若一旦精度超出预计值,就会使检测结果有误差,从而干扰最终的检测结果。在检测仪器以及设备有缺陷的情况下,即便检测人员素质水平提高,也很难得到真实可靠的检测结果。在室内环境检测时,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气体作为检测中的重点,本应实现精准采集、有效分析。但甲醛等有害气体有极高的挥发性,且浓度会受到检测环境中房间的封闭时间、空气的大气压、温度、湿度等影响,挥发速度较快。从而对样品采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也会给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带来影响[3]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通常由检测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自身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的责任心等构成,这些因素会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这使室内检测工作的量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绝大部分检测机构偏向执着于利益最大化,但忽略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专业技能提升。在检测工作量增加的背景下,检测工作人员为了尽快的完成工作量,会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敷衍问题,对检测结果的最终可靠性带来影响。

(三)检测因素

在室内检测工作中,需要针对某一检测内容采取合理的检测技术以及对应方法。不仅要保证与检测目标相符合,同时还要与后续检测的标准达到一致。一旦选择的检测方式合理性、科学性受到影响,就会干扰检测结果,使检测质量下降。

(四)标准曲线的绘制因素

在绘制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标准曲线时,样品分析检测的试验室环境条件尽量与绘制标准曲线时保持一致;仪器设备设置的分析条件参数要与样品分析检测时保持一致,否则会影响标准曲线合理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完善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结果的路径

(一)实现仪器更新

强化仪器更新以及环境控制,检测人员在检测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验以及日常维护,使仪器在待检测状态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在检测工作后,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保养,避免仪器受到损坏,进而影响其使用精准性。控制试验室的检测环境,使检测环境中的大气压、温度、湿度等符合检测标准要求,有效保证试验检测分析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

此外,改进检测流程,简单装修也能达到相应效果。例如,结合我国已有的环境检测机构规模,由于检测机构的数量增多,但检测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并对室内环境检测机构进行监管。强化监督标准,提升检测流程的规范性,才可以使检测结果更具精准性以及合理性。虽然通风无法将建筑内部的污染物去除,但通风法较为简单实用。此外,也可搭配绿植,如吊兰、绿萝等对空气污染进行净化。简单装修可以减少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进一步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我国部分民居在装修时,过于注重美观性,大量添加装饰材料。但忽视装修材料是否出现污染物超标问题,在后续装修时,尽量以简约、美观为主。选择环保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减少室内污染。例如,在地板铺装时,可以选择不含甲醛的人工合成板,涂料严禁使用含有污染物的装修材料,提升室内环境质量。

(二)提高专业人员检测水平

提高专业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室内检测需要保障检测人员定期接受培训以及再教育,形成终身学习概念。通过室内检测环境的整体素质提升,可以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检测人员提供进一步的学习机遇。例如,为其提高薪资待遇,以促使检测人员有工作积极性以及专业素质,强化自身的工作职责,完成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检测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感,能够使检测人员细致、完善的实现样品采集以及数据分析。使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可靠性得到保障,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适当提高检测门槛,保障检测的专业性。分析目前室内环境检测的技术要求,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提升,减少数据错误以及分析数据不精准等问题出现,提高检测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令工作质量以及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三)选择合理检测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选择正确、合理、完善的检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某些被检测物质可以选用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除了需要满足检测目标的要求和实际检测条件影响之外,还应当符合相关试验检测规范标准的要求。检测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整个检测过程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某些物质,如甲苯检测时要使用填充柱测试法。通过采用气体外标以及液体外标法,能够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识别,并根据检测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检测方式。在室内环境检测时,任何微观数据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观影响,必须要注意微观数据的波动性[4]

例如光催化净化方法,在阳光照射下,纳米二氧化碳能够与大量有机物进行融合,清除室内有害气体。采用此种方法,可以考量建筑物的内部光照以及压力性。在实践中,也可附加吸附净化法。如使用活性炭硅胶以及活性氧化铝等,放置适量的吸附剂。既能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同时也可以与污染分子产生物理反应,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目标。在建筑室内放入吸附剂,也要考虑局限性。如活性炭表面材料有蜂窝小孔,在吸附有害物质时也很容易吸附空气当中的水分子,导致蜂窝状孔出现堵塞的问题,要进行二次利用前,要对其进行暴晒处理[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室内环境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实现事前、事后重点监督,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检测人员的工作技能。可以保障检测数据精准,避免出现错误,提高室内环境工作检测效率。本文分析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包含放射性污染、室内生物污染、室内化学性污染。了解在检测时影响室内环境检测的因素,如仪器因素、人为因素、检测因素、标准曲线的绘制因素。通过仪器更新、提高专业人员检测水准、选择合理检测方式,对室内环境检测进行优化,保障其有明显的数据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荣华.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的问题探微[J]. 商品与质量,2021(20):225.

[2]董连杰. 浅谈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的现状及改善建议[J]. 科海故事博览,2021(32):37-38.

[3]郭帅.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及治理对策初探[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0):110-111.

[4]陈军. 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及治理对策[J]. 建筑与装饰,2021(19):167-168.

[5]徐友良. 关于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空气检测[J]. 低碳世界,2021,11(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