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刍议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的问题与举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浅析刍议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的问题与举措

刘红彬

黑龙江开放大学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国家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与投入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的建设规模和教育质量都得到有效提升。由于各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多元,管理制度或不完善,或是存在管理方法缺陷等问题,导致潜在风险不断增多。本文分析高校内控风险审计意义以及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常见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优化措施。

关键词:内控风险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内部管理结构;审计信息化

一、高校内部风险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意义

内部风险审计作为高校组织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不但有助于高校组织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而且在组织管理效率优化与组织管理价值提升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高校管理角度来说,内部风险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对于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履行至关重要。

首先,提高高校内部风险审计质量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系优化,实现高校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内部风险审计既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经济业务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风险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高校内部管理结构优化,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目标。

其次,提高高校内部风险审计质量可以更好的发现并解决高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内部风险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检验当前高校管理机制的运行现状,以发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剖析问题之所在,提出防范风险发生的审计建议,从而实现高校管理机制科学,规范、合理、有效运行的管理目标,只有高校内部风险审计工作质量提升,才能够确保内部风险审计管理出现问题时,做出及时判断、合理定性;同时,给予切实可行的管理意见,通过坚持严格的内部风险审计,预警不合规、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行为,以期实现深化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效果,发挥高校内部风险审计的管理作用与监督效果。

二、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常见问题

1、内部风险审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社会新形势发展下,如果想要更好的开展高校内部风险审计工作,就需要顺应发展形势不断完善高校中的各项管理制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内部风险审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很多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全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意见来开展审计工作,相互推诿,规避内控审计等棘手问题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虽然一些高校具备内部风险审计的管理条件,但是,由于内部风险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很多高校无法做到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因此,很难真正地、全面地、切实地、严格地将高校内部风险审计的管理要求付诸于有效的高效管理机制的运行之中。

2、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人员专业单一,绝大多数是会计专业人员。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的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多元,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具备计算机、工程管理、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员亟待充实内审人员队伍,尤其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计划需逐步建立和完善。其次,部分高校管理中存在管理层对于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不重视的问题,认为内部风险审计工作可有可无,并没有什么价值,在面对有关部门检查时会选择外包的方式来应付,在人力资源分配方面优先满足其他管理部门的需求,导致高校内部风险审计管理队伍人员配置不足。再次,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由于自身专业限制或是后期培训不足,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无法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所需。另外,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专业配置不合理,面对多领域、多层面,复杂、多元的经济管理活动,风险审计、风险预警、风险防控所发挥出来的效力性,对高校管理水平的体现和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审人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无法满足现代审计需求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内部风险审计模式发生一定变化。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我们应从多视角多层面,针对高校内部管理情况展开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通过拓展延伸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和层面,使高校内审工作的业务内容更加全面而详实;同时,审计模式的逐步优化,转化,也为以风险为导向亦或是以内部治理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但与此同时,与审计业务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的需求,复合型审计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性不足,限制了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视角,使内控审计不能较为客观、合理的反映高校管理水平及管理情况。

三、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优化措施

1、建立合理详实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坚持全面化、科学化工作原则,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与未来发展规划,从高校总体管理目标出发,调研内控风险审计方案的可行性,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落实的同时,确保审计评价指标具有科学、合理的可实操性。简单来说,我国高校应制定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详实的评价标准。例如,在定量评价时根据经济业务分块来制定,如果是进行管理科研工作的审计,需要将科研项目的增加数量、经费到账率以及经费增长率设定为审计评价指标;如果是进行后勤管理工作的审计,应将学生对于食堂的评价、老师对于食堂的评价、校舍修缮的及时性等因素设定为高校后勤人员的评价指标;如果是进行下属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审计,应将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设定为审计评价指标。以确保各类评价指标的可量化行、可执行性,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流于形式。

2、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科学技术发展支持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各种信息化软件、互联网平台以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被运用到内部审计工作中,极大的推动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有效促进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高校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审计人员需要改变审计方式,并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以此来满足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总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有效实施信息化内控管理的先决条件。

3、建立多方合作联动机制

新形势必然带来新变化,高校内控风险审计工作己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而且信息化审计是现阶段高校内部风险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内部审计应加强与组织、人事、资产管理、财务、后勤、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方合作联动机制,实现成果共享和协调机制。首先,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和审计工作方式,确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以及审计整改流程,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全面化的审计监督模式,高校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资产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开展切实有效的内部风险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主要环节有效连接起来,在审计前、审计中、审计后都能够与各个部门保持有效的信息互通,有效避免因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内部审计重复检查或审计盲区的问题。再次,建立反馈机制,实现审计结果共享,将审计结果同时传递给各个部门,使各个部门能够在自身管理职权范围内有效利用审计结果,及时将审计结果利用情况反馈至审计部门,从而形成动态循环。例如,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要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形成实时性的风险疑点预警­--指导风险排查--风险查处反馈联动机制,提升高校内控风险审计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形势下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业务、新问题更多元而复杂。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内控审计体系信息化的建设,针对高校所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在内控审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构架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内部审计有效监督、客观评价、合理化建议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红梅.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6):103-105.

[2] 李琦.高校内部审计项目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的风险防范[J].科技风,2021(14):164-165.

[3] 代小石.经济审计视域下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模式分析[J].投资与合作,2021(04):111-112.

[4] 张璐.基于制度建设有效性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路径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1(2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