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试谈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安润泽

摘要: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联性,若是要对其加以简化,则便会出现两方面的可能性,其一是过于关注理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称之为教条主义;其二是过于关注实践而无法全面看待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性意义,从而会出现“唯实践论”倾向。从哲学的角度看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切记产生片面化。

关键词:哲学;理论;实践;关系

对于我国理论领域而言,其对于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存在一个认知过程。首先,了解到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种基本性的观点。不仅如此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种基本观点。在后续的研究中,又了解到其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不少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观点十分认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不少研究者对于实践观点又有了新的了解,其表示该观点是马克思主体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但是,在对实践观点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加以强调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一点,即忽视了理论。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种倾向或多或少始终存在,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理论、实践的相互检验情况及二者的关系等内容展开相关探讨。

一、实践及理论的相互检验

实践对于理论而言十分重要,前者是检验后者是否正确的标准,并且这种标准具有唯一性,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以及经受长时间实践检验的理论,才可以称之为正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能就此便忽视一点,即理论也可以对实践产生检验作用。那么从这一点分析,理论检验实践的含义以及表现为何?两种检验之间的关联又是什么?这是在看待理论、实践关系方面所产生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而言,要想科学、合理地回答是十分艰难的,接下来将试着进行简单探究。

理论对实践的检验,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

第一点,对于人类而言,其在进行实践前,均要明确实践的目的、步骤以及预期结果等。理论检验实践即在实践开始前,借助于对应的理论对实践的目的等这些内容进行审视,从而在合理性、正确性以及可行性等角度对其加以检验,这充分展现出了理论检验实践是具有必要意义的。若是对理论检验实践的功能不认可,则便是认为所有实践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可行的,都可以在最后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是对实践活动的合理性等不加思量。类似于这样的观点、做法等,会使得实践活动产生盲目性。盲目所带来的危害是十分显著的,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出现了数次经济过热、盲目投建新项目等的情况,这些均没有历经理论的审视检验,从而产生了必然的不良后果。在进行实践活动前,先基于理论的层面,对其目的、步骤、预期效果等加以全面评估,及时设立预警机制以及相应的预防举措,合理规避在实践活动中出现意外、消极的后果,降低失误率,减少无谓的损失。

第二点,所有的实践活动都不会不劳而获,其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代价,要明白,得失共存、利弊共生。理论检验实践指的是借助于对应的理论对实践得失、利弊等进行有效的权衡。基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在分析实践代价时应该始终保持辩证的观点,不仅需要将发展视作重点,认识并接纳实践必然要付出代价这一观点,同时还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避免代价和实践效果不相匹配,降低无谓代价而导致的压力与矛盾,确保社会维持稳定性。加强对实践中的代价选择可以使得代价降低,促使发展得以优化。代价选择的主要原则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通常来看,若是从得失、利弊的角度来看,好处多过坏处,则可以证明实践具有可行性;反之,若是坏处大于好处,则实践不具有可行性。从可行性的角度对实践加以检验,是理论检验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可以对盲目、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产生规避效果,防止出现无谓的代价和损失。中国改革至今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获得了不少成绩,这是大家所共同看到的,但是同时不可否定的是,我们在某些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过大的,例如自然资源的耗损、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和不重视理论检验实践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新解

首先,无论是对于哪一种理论而言,理论和实践的对应关系是一对多的,对于一种理论而言,其能够对应多个实践活动、反之,对于任何一个实践活动而言,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也是一对多的,一个实践活动必然会涉及到多种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之间的一多关系属于双向性的。其次,理论要求“讲清楚”,需要符合逻辑,要公共验证,要“同而不和”。实践要求“想周全”,不可一味地认死理,要“和而不同”。既不可借助于实践的方式强加于理论之上,也不可将理论的方式硬搬到实践上,要遵循分工而互补的原则。最后,无论是实践亦或者是理论,都是人事,但是人具有有限性,并且人的作为也存在有限性,人在大化流行中有所知、有所为,不能忽视根基,必须坚持“问到底”的精神,要将其视作理论、实践的根本性基准。

参考文献:

[1]孙悦,王磊.危机管理与中国智慧——"管理学在中国"2020年会(第13届)评述[J].管理学报.2021,(4).

[2]张月鸿,蒋芳,刘登伟.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

[3]苏勇,李倩倩,谭凌波.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