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张亚贤  ,Enkhbayar.B

奥特根腾格尔大学   蒙古国乌兰巴托市   13343

摘要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感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人的心理状态与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也相当重要,而人的内外在心理控制感受之间也反映了调节社会的重要能力。如果社会支持程度过低,则具备外界控制倾向人格特征的人心理会产生更加复杂的反应,主观幸福指数降低,而具备内心抑制倾向人格特征的人心理,则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该文从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的重要性入手,以现实为基础,系统论述了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心理健康

引言伴随着现在文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快速变革,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愈发激烈。在追逐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久而久之便会滋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种心理上发生的变化会带动生理同时发生变化,机体内的各器官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态,严重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是我们首先必须要做到的。

一、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重要性

通过近年来的对人类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目前人类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并非特别高,但影响人类心理水平的各种因素仍有许多,如心理、生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其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因素的影响过程也十分复杂,因此人类的整体心理水平通常都与所接受的社会心理影响强度有直接的关联,当然也并不排斥其他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心理伤害的程度或微小或剧烈,一方面与社会对心理刺激作用的程度与特点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个人个性特征、处理方法、心理控制感等密切相关,而心理抑制性又是比较突出的原因。心理控制感的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在人类面对着相同的困难问题时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的差异。内控的人认为结果决定于个人努力程度,只要自己尽力就可以改变结果。而外控的人却认为,成功需要依靠运气、机遇、处境等外界的努力,无论如何尽力也无法改变结果。而这正是当面临着同样的困难问题时为什么一些的人表现主动、一些人表现被动的根源。外控强的人常常对日常生活中的紧急事情感觉应对困难,而且心理水平普遍低下,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影响人类心理发展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为人们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人类的心理水平,从而推动了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

社会支持对个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重要和广泛的。心理学家们指出,良好的社会经济支持政策对个人的主观幸福、家庭满意度、减轻压力的负面影响以及积极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1、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研究

针对群体来说,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还有家人、朋辈同学、爱人、亲友等,而这种不同源头的社会支持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在诸多的社会支持中,来自家人的是影响范围最广,时间也最长的一个。因此,大学生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困扰时,更倾向于向亲友索取心灵上的理解与安慰。在非正常家庭中长大的个体则更易于产生心态障碍、情感障碍、社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校友朋辈组成的非官方团体通过交往,帮助和组织支持对困难大学生的心灵予以安慰和拓展,发挥着官方团体无法发挥的功能。在这一层次上开展的科学研究主要是面向在校本科生,针对其他社会群体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所得结果中很大部分来自于学者的主观体会,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较少。

2、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联问题

社会支持从功能层次上可包括情感支援、工具性支援、信任支持。情感支援是指在他人面临困境时相伴左右,予以陪伴、引导,表达关怀和爱心,让人倍感温馨;工具性支持是指提供的资金支持、物质帮助以及具体意见等;而信息性支持则指向对个体表示赞赏和肯定的信息,以便增强他们的信心。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孩子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而这些因素大多决定了孩子能否给予父母的情感和行为帮助。

3、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联问题

按照社会支持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了客体支援、行为支援,以及社会支持的利用性。客体支援包含对事物上的直接支援和社交系统、族群间联系的产生和加入。主观支持也简称为领悟的支援,是指个人主观感受到的社会力量,这通常和个人的主观体验有关。社会支持的使用程度则是指个人对社会力量的使用程度。研究者也指出,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比客观力量对个人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更要大。但也有研究人员指出,关于年轻人的主观支持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并不确定,他相信这是由于年轻人的心智发展还没有完善,对自我概念与人际认知并不明确,对社会支持的体验性较弱的结果。

三、关于心理控制感与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

1、心理控制感的定义

所谓的心态控制,是指可用于理解为一些每个人都会主动、轻松、积极地应对艰难境况,而同时另一部分人则表示出消极态度的某种假想的内心状况。在该理论中,心理控制源通常被看作是关于个人性格或行为上与事情结果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因为对于一些人而言,事物的结果往往被看作是和付出的力量有关的,所以当他们进行重要工作时,他们也会尽量地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2、心理控制感的分类

心理控制力主要包括了内部控制与外控类型,由于内部控制型的人认为凡事都操之由己,胜利来源于自身的能力以及智慧,失败则因自身的疏忽而意识不到。所以内部控制倾型的人常常与主动的追求更有意义的任务相联系,主要表现为在社交、信息搜集、警觉和幸福等几个方面。但也有些人却认为自已是命运的囚犯,认为外部势力在操纵着自已的命运,会花费很大的功夫祈祷、赌博或等救济,却没有主动去争取自已希望的胜利机会。这类人就叫做“外控型”,外控者认为凡事都操之于人,胜利是因为运气,而失利则是因为社交、运气或他人的外界影响。这类人通常正性情感较少,负性情感多,精神问题较多,但一般精神心理层次低下。

3、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相关研究

西方科学研究中,有关控制情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主要包括了二个问题。一个问题聚焦内心(自身)控制力感,另一个问题着重于外在控制力感。聚焦于内心(自身)控制力感的一些科学研究表明,内心(自身)控制力感受是有效控制压力的决定性要素,“坚信自已能控制力”就可以减少自我压力感,但也有差异分析。比如:据一些学者的报告,提高自我控制感受并不是总能减少负担,但有时情形却正好相反。如果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而比真正的控制力低,则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负担。而一些平时觉得正常生活自已可以掌控的人,在他们一旦遇到无法掌控的情况时,会表现的越来越软弱;着重于外在掌控感受的学者指出,如果觉得事情总有自身命定的过程,如果出现不可控情况,感觉并不一定很好,因为事情是个人能力可以左右的。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外在掌控感比内心掌控感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有研究人员指出,即使不存在不控制失败,相信个人控制的有限性也有利于成功心理健康。对外在掌控感的不同发现是:如果过分相信对外在掌控,可能会导致一个人缺乏自己的动机,而坐失自己可能的控制时间,由此产生消极的心灵体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控制感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而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决定了一个人所获得的心理社会支持水平高度的差异。因此外在掌控感较强的人,所获得心理社会支持、现实获得的经济社会支援和利用等社会支持水平的高度,和内心掌控感较强的人对比,都明显地比较薄弱。其主要因素是,心理内在支配感较强的人更能积极、自主地参加社会生活,更灵活、更有主见。但要更促进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二者之间关系模式的形成,应为其与直接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关系展开更为广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丽娟.高中生乐观人格、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02:148-149;

[2]张建卫,刘玉新.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经济管理,2015,13:61-65.

[3]赵燕,张翔.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05:70-74.

作者简介:张亚贤(1990.10—),男,彝族,云南沾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教育学与心理学。

Enkhbayar.B,男,博士,蒙古国奥特根腾格尔大学心理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