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手段——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助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信息化手段——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助力

符新卷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实验中学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环节,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为语文教学创造了更多便利的条件,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1、听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如《荷塘月色》、《雨巷》、《雷雨》、《虞美人》等文学作品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高度的文学品味。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播放配乐朗诵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启迪引导,学生自然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再现自然与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情愫,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说

语言的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画面重现情景,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学习荀子《劝学》时,学生在了解到学习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即兴演讲的环节。让学生面对多媒体屏幕上荀子的画像,即兴说出自己的此刻感想。这种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的表达训练,发挥自主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创设论题,开展辩论活动。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思辩能力,使学生的表达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话有逻辑是语言表达最重要的能力,有逻辑的语言最能为人接受。在热烈的争议中,往往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辩论机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达到“说得精彩”的言辞风格。

3、读

有效地指导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朗读注入了源头活水。

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先让学生跟着示范录音朗读,感受语境;然后让学生人机合作进行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中正确把握课文感情基调,自发地产生共鸣,他们可以模仿或者自己创造性的运用节奏、语调和表情等技巧,入情入理地朗读。俗话说得好,“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这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所在。

4、写

如果学生平时积累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那么他们写作文时即便绞尽脑汁也是无话可说。而多媒体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例如:在练习写景的文章时,由于学生很少走出家庭,即使平时在电视上看到名山大川的介绍,也没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所以学生们的思维往往定势在自己身边的景物。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又缺乏感情的抒发,三言两语就概括了景物,篇幅短小,枯燥无味,不能吸引读者,更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发现此类问题后,我便与学生们一起搜集风光片,然后利用“我是导游”“旅游专线”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两个景点,向其他同学作介绍。在观看风光片的时候,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仔细观察,给他们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条件,以便学生们能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了美感,不至于空洞,从而改变了学生提笔“无话可写”的局面。

正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让身为教师的我们摆脱了简单枯燥的说教,刻板的填“鸭”,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奏响了听、说、读、写四部曲的新篇章。

合理运用多媒体,画龙点睛益处多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实验中学  符新卷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走进了校园。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不注意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堂上的反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引导,往往会走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

一.莫让“机读”负众生

书声琅琅,不绝于耳,是语文学科独具的教学特色。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增加了声情并茂的音响和绘声绘色的影视,更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往往以其独有的功效占据着语文课堂的主体。然而,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听”和“看”的层面,“读”的能力也要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因此,语文课堂要把传统的范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轮读、演读等多样朗读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朗读有机结合,力争做到阅读效能最大化。

二.机下留“板”益处多

对于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重要的知识细节或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随时板书,使学生随教随学。课堂板书往往伴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问答逐步展开。在一字一词的书写过程中,师生之间有一种奇特而微妙的交流作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用键盘和鼠标代替了粉笔,虽然节约了时间,但稍纵即逝的电影式展示却埋下了“堂上清楚,堂下模糊”的隐患。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课时的限制,课件演示的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留给学生消化的时间比较少;二是课件内容都是预先制作,不能随机变化,教与学的互动性较差。要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不能把需要教授的所有内容全都寄托在多媒体上,而要随时把握学生情况,将教学重难点适时书写,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及时掌握需要学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机下留“板”。

三、变相“填鸭”不可取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环节预设在课件中。投影上情景、问题、分析、板书应有尽有,无所不包,使课件变成了完美无缺的电子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不是课本,而是多媒体投影。如果课堂上课件演示时间过长,那么留给学生看教材、读课文的时间会更少,这样使本来起辅助作用的多媒体教学反倒代替了教材的应用,无形中课本被丢弃一边,成了摆设。这与传统教学相比,只不过是由“人灌”变成了高科技包装的“机灌”,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填鸭式状况。要避免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摆正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位置,以人为本,且课件的设计要紧扣教材这个大纲。

四、教师“主导”不可忘,学生“主体”不可伤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合作探究、感受体验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将学习内容都设计进了多媒体,本应由教师来讲解的内容却让位于课件的播放,教师面对的只是一台多媒体机而不是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投影的屏幕上,那么,多媒体岂不成了师生共同关注的主体?这种仅仅把知识的载体由教案、黑板转移到屏幕上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不仅是误解理念、误用技术,更会导致对学生自主性的挫伤,久而久之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将被多媒体取代,教学效果必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运用的“整合”切入点,在新的平台上转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力避装点门面的花哨作秀。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普及应用,给教育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它在丰富学生感性认知、开阔视野、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扩充容量等方面体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多媒体的负面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即:多媒体要善用,而不是多用;要适时用,而不是时时用;要适度用,而不是处处用。不可喧宾夺主,亦不可画蛇添足,而贵在画龙点睛。总之,要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让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