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云平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基于教育云平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探索

冯贵元,王宇

成都市锦官城小学

摘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去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则为教师实施集体教学、学生实现个性学习和差异化学习提供了更多支持。我们经过一年“基于成华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学校其他学科中予以推广,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推进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提升。

关键词:智慧教育云平台  任务驱动教学  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

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一、探索源起。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2)。

“成华智慧校园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集网页空间、电脑软件和手机APP应用一体的系统。平台按教材结构组织各类资源。教师利用平台的课前导学创设课堂情景、把要点资源推送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在平台上完成导学任务、进行在线检测。教师利用平台的互动课堂布置基本任务,学生在线下课堂完成基本任务,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完成任务的上传、汇报。教师利用平台的课后练习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选择完成拓展任务,教师在线上进行个体辅导。

有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从读教材、记笔记,到看演示,做练习就有了一条主线:教师以设计任务为目的,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利用平台资源,学科教学省去了查找、下载资源的时间,延长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提供了教师、学生、家长为知识任务完成而协同努力的纽带,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实践经验

(一)目标设置要“细”,细化成有梯度的子任务。可利用平台做出分析,及时调整任务。

以《“川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5课“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为例。我们找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截取屏幕上的画面并进行编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游戏、比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在总目标下,我们给这节课设置了四个子任务:任务1:“个人预选赛”,让学生完成打字游戏后汇报成绩。在汇报成绩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学生选的项目不一样、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统一,存不在公平的问题,于是引导出任务2。任务2:“打破个人记录”,用截取屏幕画面记录个人单项成绩,然后保存在编辑器里。任务3:“个人全能记录”,记录多个项目的成绩,学生需要将截取屏幕的画面进行编辑组合后保存下来。任务4:“小组团体赛”,将学习形式拓展为合作学习,知识点拓展为图片的整理与分析。

在本课设计中: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 根据目标、重难点创设教学引入情景及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完成任务;任务分解成由易到难的若干个子任务,通过任务闯关的方式,实现基础目标完成、重点目标实现、难点目标的突破。在游戏选用、情景导入过程中需要在平台中寻找合适的资源,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信息的快捷传递,需要平台的互动课堂和电子教室的软硬件支持。“平台”的“教学助手”功能得以极大发挥。

(二)导学资源要“精”,利于情景的创设及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通过智慧校园云平台的“课前导学”提前发布资源,让学生进行资源的精准选择,利用微课、教学课件等,完成基础知识的过手。

“导学”是引导学生自然地不露痕迹地转换学习的进程,其关键在于要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能力、探究新问题的心理需求,让学习的进程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互契合、相互推进。以《“川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课“熊猫欢欢游四川”为例。为了实现“信息获取、交流、整理和分享能力”培养目标。我想到了《航拍中国四川篇》这一段视频,我采用的方式是:把视频的链接提前通过平台共享给学生,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在观看视频中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复述出视频的主要内容。这段视频因为是从航拍的角度观看,即使孩子们去过也有很大不同,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因为有复述视频的任务,孩子们就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通过阅读教材加之教师的引导,主动去学习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在心理需求与导学任务的双作用下,将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形成都自然地生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提前发布更完整、更丰富的导学资源给学生解决多重问题提供实例支撑。但这些资源又不能过滥,必须要“精准”,是为了缩减学生试错的时间,突出正向引导的作用。

(三)课堂反馈要“快”,利于及时调整任务及目标,可利用“在线检测”等工具提升效能。

在教学中课堂反馈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口头反馈、书面反馈,体态反馈、活动反馈、小组反馈,个人反馈、集体反馈。这些反馈方式灵活多样,反馈的结果也比较全面,但缺点是不够及时,大多不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常态课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每周一节课,当收集到反馈结果作用于新的教学时已经过了一周,一些错误的认知可能已经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此时要将这些错误改正过来,不但要花大量时间,而且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从而调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应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成华智慧校园云平台”提供的“在线检测”功能与电子教室、问卷星等工具类似,教师通过网络迅速将要调查的内容传递到学生电脑上,通过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相关操作后迅速将信息结果反馈给教师。关键在于“成华智慧校园云平台”提供的“在线检测”备课及生成的数据存储在教材单元章节里,便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同时生成在学生的学习资料包里,便于家长、学校一起分析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从而为个体教学提供依据。

比如我在教学《“川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5课“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任务2:“打破个人记录,用截取屏幕画面记录个人单项成绩,然后保存在编辑器里”时,要求学生找到键盘上的截屏键,截屏后要会用粘贴命令保存截图。如果任务2没有掌握,后面的任务3和任务4都会受影响,此时必须反馈学生对任务1的掌握情况以决定下一步教学计划。此时我给学生电脑广播了我预设的“在线检测”题,学生提交后,单个结果及汇总情况实时出现在了教师机上,显示出90%的同学都学会了截屏。从而我迅速的推出了任务3。对于这一两个没有学会的同学,因为“在线检测”上有记录,当这节课结束之后,对个别同学进行了个别辅导。

(四)教学流程要“控”,使用“互动课堂”等给予辅助。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组织活动,让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个性品质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实用的技能,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这是一种教与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1、教与学的平衡形成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初期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创建,以利用平台传递信息,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协同,拓展学习者的空间。

2、教与学的平衡形成是一个有所准备的过程。强调“生成”,先要解决好“预设”。我们不能等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有很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任务驱动的设计实质就是“预设”,在任务驱动设计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学生会对什么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在预设任务上多下工夫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也要对任务做适当的调控。比如在教学《“川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5课“截取屏幕上的画面”的四个任务并不一定都要在一堂课内完成,并不是要所有班级都要完成所有任务。在前一个任务充分完成的基础上,后面一个任务可以适当进行调整甚至删除。

3、教与学的平衡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需要实时进行课堂节奏和教学形式的调控。通过平台的“互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可以随机选择授课班级学生或小组进行分享和展示,在学生或小组完成任务后,可以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利用“互动课堂”的计时功能,可以控制小组活动进行的时间,把控课堂节奏。要做好分组工作,确定组长及组员的任务。通过合作学习,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在操作上可以使用平台的互评功能,同时可使用“电子教室”的分组活动功能、学生展示功能,完成分组活动的监控和成果的收集。

(五)课堂评价要“活”。利用“互动课堂”和“移动讲台”,利用手机的投屏、直播,白板的互动功能,让评价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多维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评价能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机和快乐。 目前,课堂评价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奖惩性评价,二是激励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加分或扣分,教师依据班级制定的小组或个人的考核方案,给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相应的考核项目上加分,没有达到课堂要求则按规定进行适当的扣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控制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主导学生的课堂行为。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课堂评价与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以《“川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5课“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为例。在学生完成任务1:“个人预选赛,让学生完成打字游戏后汇报成绩”时,我用到了“移动讲台”的直播功能,将学生打字游戏的过程直播到白板上,监督学生操作,激励其他同学。在完成任务2:“打破个人记录,用截取屏幕画面记录个人单项成绩,然后保存在编辑器里。”、任务3:“个人全能记录,记录多个项目的成绩,学生需要将截取屏幕的图画进行编辑组合后保存下来”。我用到了“互动课堂”的手机投屏功能,除了可以将生成的图片传递到教师机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优秀的作品单独上传,利用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教师进行批注,整理,点评。任务4:“小组团体赛”是以小组为评价单位,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以小组进行展示,以评出优胜小组。这个用到了白板的互动表格功能、手写识别功能,将学生登记的各组各项总分成绩记录在白板上展示出来,同时优生小组在讲台上进行汇报。

借助“成华区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评价功能,本节课的容量增加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加深了团队协作,学会了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技能,促进多维目标达成。

(六)课后拓展有“法”。利用“教学助手”和“学习空间”加强。 

以Scratch编程内容教学为例,编程教学存在以下特点:

1、平台的“互动课堂”功能,可以把授课过程用到的资源、白板屏幕等信息记录下来,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是否推送。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同时把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及课堂任务完成情况推送到云平台后,方便家长和学生了解学习的流程,资源的组织方式,评价的结果。

2、教学单元间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如果前面知识没有掌握会影响着后面的学习。要照顾认知水平落后的学生,需要每节课结束后,在云台上推送互动课堂自动生成的资源,用于课堂上因各种原因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学习,补充完成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

3、任务完成的过程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要指出一些方法的问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的局限而导致程序代码太繁杂。这就更需要用云平台的“课后作业”评价功能:对学生提交有创意的作品进行点评,既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提供程序的优化方案。

三、成效反思。

(一)成效

1、学生学习习惯得到加强。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大幅提升。课堂上学生即时回复率由50%提高到70%,任务完成率由72%提高到91%。

2、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升。以小2017级为例:2019-2020学年上期信息技术期末检测合格率97.5%、优生率75%, 2019-2020学年下期信息技术期末检测合格率99.2%、优生率86%, 学业成绩两期对比中,合格率略有进度,优生率有较大提升。

3、学生学习成果水平提高。2020年以前参加成都市电脑制作活动连续三年没有获得名次,2020年学生上交的5件中作品有2件获得区2等奖、1件作品获市3等奖。在2020年以前学生参加区市科协信息学竞赛活动,获一等奖的作品数只有个位数,2020年这一年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数有27件。

4、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大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2019年,冯贵元的作品《用自定义积木画多边形》在成华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编程教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2020年,王宇在成华区智慧教育“优秀微课资源”评选活动中,微课“熊猫欢欢写日记”,荣获二等奖。

2020年,冯贵元和三年级教师一起在成华区提升中小学教师TPACK能力三年行动计划之“融技术,聚资源,同分享”全员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二)未来努力方向。

1、如果能将平台评价体系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师生画像等最新技术手段进行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效能,精准地进行辅导和反馈。但需要资金、技术和教师能力进一步提升。

2、 后期将探索学科间融合发展的任务驱动教学,将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更优路径,更佳方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信息技术[J].广东: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2014.

[2]车峰.任务驱动与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构建[J].中国教育技装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