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员为中心”视角下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认同的内涵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以学员为中心”视角下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认同的内涵探析

魏小羊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471003

摘要:弄清以学员为中心视角下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认同的科学内涵,需要认清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启发的辩证关联,理解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的逻辑互补,实现军校政治理论认同与实践的双向呼应,在此基础上,提高军校政治理论教育水平和实效。

关键词:政治理论;灌输;认同;内涵

    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实现了新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日益普及,影响着我国的现实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校特别是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认同的现状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员的政治信仰水平。为此,从内涵层面探析以学员为中心视角下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认同的深邃意蕴,是做好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认清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启发的辩证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1]。在军校政治理论教育中,既要注重灌输性,又要重视启发性。只有认清二者的辩证关联,在教育实践中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启发的统一,才能有效提高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的灌输性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先后围绕灌输一词进行过明确阐述。他们认为,必须在工人阶级中人为地、主动地、系统地灌输社会主义的知识和意识,因为它不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灌输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当前,虽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各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对于军校政治理论教育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军校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灌输性,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员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帮助和引导学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这层意义上讲,军校政治理论灌输是做好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

(二)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的启发性

在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灌输的同时,还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启发性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注重启发性,后世的朱熹等人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以此为借鉴,当前的军校政治理论教育也必须要注重启发性。当前军校学员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不断侵蚀着学员的头脑。一些学员自身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认识不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待正确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在政治理论教育中,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进行创造性、发散性、比较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学会识别和批驳各种各样错误的思潮观念。

(三)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启发的统一

    有鉴于灌输性和启发性的重要性,在军校政治理论教育中,必须要正确理解灌输与启发的辩证关系,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从教育主客体的视角来说,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的灌输性,主要是体现和发挥教员在理论阐释、知识讲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凸显的是教员的主导作用。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的启发性,主要是调动和发挥学员在理论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的是学员的主体地位。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在军校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必须要把理论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紧密结合起来,灌输是启发的前提和基础,启发是灌输的深入和升华,二者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与启发的统一,符合教育活动主客体互动的规律,二者并不矛盾。

二、理解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的逻辑互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2]。传统理论教学中更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普及,在高校政治理论灌输中,既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又要坚持以教员为主导,在理论教育实践中实现二者的实时互补。

(一)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坚持以学员为中心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日益普及,正在被大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所广泛接受。而以学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军校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就其必要性来说,在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政治理论灌输和认同水平的可贵探索。在实践中坚持以学员为中心,要求充分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员的差异,切实尊重广大学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和调动学员在理论理解与认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坚持政治理论灌输目标和方式方法的有机统一,在引导广大学员自主协作思考的过程中,增进学员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从而达到理想的政治理论灌输实效,助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二)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坚持以教员为主导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因此,在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广大教员的主导地位,要将以教员为主导的理念意识贯穿于政治理论灌输全过程和各方面。首先,政治教员的信仰信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开展政治理论灌输的自觉性能动性。广大政治教员只有充分认清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发自内心的认同自身的职业和工作,进而积极投身之。其次,政治教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开展政治理论灌输的高度和深度。广大政治教员只有加强理论学习,善于深钻细研政治理论知识,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做好政治理论灌输工作。最后,广大政治教员以身作则认同和践行政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实现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的实时互补

在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员的主导地位都是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在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的同时,必须实现二者的实时互补。一方面,坚持以教员为主导是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前提和基础。在政治理论灌输中,政治教员起着重要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等工作,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理论灌输的目标、内容、手段、时机等,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如果没有政治教员作用的发挥,有效的、预期的政治理论灌输就会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是坚持以教员为主导的有效配合和有益补充。当前00后学员有着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政治理论灌输中加以充分调动和积极引导,则会大大提升理论灌输的实效和水平。

三、实现军校政治理论认同与实践的双向呼应

    军校政治理论灌输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学员对政治理论的认同度,并以政治理论正确指引学员在当下学习和未来岗位上的实践历练。为此,必须厘清军校政治理论认同的评估维度和学员实践的现实指向,在政治理论灌输中实现二者的双向呼应。

(一)军校政治理论认同的评估维度

在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增进广大学员对理论的认同度,首要前提就是要确立评估维度,在此基础上对学员理论认同度进行适时的评估,反过来指导完善政治理论灌输的目标和方式方法等。具体而言,军校政治理论认同的评估维度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值认同维度,即广大学员认可军校政治理论的灌输和启发,了解其对于塑造自身政治信仰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知识认同维度,即广大学员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其对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没有抵触心理和消极情绪。三是意识形态认同维度,即广大学员在学习掌握政治理论知识之后,内心坚定地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够鉴别抵制错误的思潮观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二)军校政治理论实践的现实指向

    在军校政治理论灌输中,主要目标是增进广大学员对政治理论的认同,但最终必须落脚于实践之中,由此才能实现军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全部过程,体现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意义。为此,必须明确军校学员认同践行政治理论的现实指向,反过来辅助评估政治理论认同水平。具体而言,这一现实指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军校学习阶段,认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各级各类比赛,全面发展提高自己。二是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上,要牢记自身的职责使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为单位和部门建设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三是在社会生活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努力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

(三)军校政治理论认同与实践的双向呼应

在价值流动、多元化、私人化的现时代,如何引导富有理性反思能力的个体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4]

具体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说,有效的政治理论灌输,必须关注认同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二者的双向呼应。一方面,广大学员只有系统掌握了政治理论知识,提高了对政治理论的认同度,内化于心,才有可能在学习和工作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些理论。从这层意义上说,理论认同是现实实践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广大学员只有在现实中以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些理论,积极投身强国强军实践,才能体现出政治理论灌输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说,现实实践是理论认同的延伸。二者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2][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吴玉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