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4

疫情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

房孝云,白迪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重要途径之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为护佑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在对2012年-2022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文献穷尽式搜索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文献关键词等进行量化研究,总结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卓有成效的尝试,探索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现状;案例分析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的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呈现井喷式爆发,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热潮中去。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深入了解当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探求其解决途径成为当前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对未来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然而,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仍存在较多不足。因此,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全面地梳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找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卓有成效的尝试,探索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使命

2010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2]尤其是疫情当下,中医药在治疗新冠疫情肺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这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医药、走进中医药、运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除“国际传播”外,学界还有“海外传播”和“对外传播”的表述方式,三者概念略有不同,但均列入本次检索范围。检索式为:SU=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OR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OR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检索日期为2022年11月3日。

2.筛选标准

本文旨在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所以在论文筛选过程中,保留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排除综述、报纸等文献。

3.筛选结果

根据以上检索条件,共检索到336篇文献,笔者按照保留和排除标准筛选,共得到264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236篇,学术论文19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3篇),会议论文7篇(国际会议2篇,中国会议4篇),辑刊论文2篇。

4.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在中国知网上对检索到的264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数据分析参数:时间范围为2012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切片为1。Node Types(节点类型)分别选择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和Keyword(关键词)进行分析,g-index设为25,其余为系统默认参数。

(二)数据分析结果

1.发文总量与趋势

近十年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文献分布情况见图1。2012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相关文献数量还比较少,由此可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在2012年仍处于起步阶段,起步较晚。2016年开始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至今,历时近3年,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医药相关研究的重视,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总体来看,近十年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整体呈增长趋势。

文献数量

图1 近十年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文献年度分布

2.研究者分析

本文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发文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共现分析,共现图谱见图2。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作者,字体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2个作者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关系越密切。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显示204个节点和145条连线,密度为0.0007,表明作者独立研究较多。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宗明、孔卓瑶团队主要关注中医药“走出去”及国际传播问题;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严暄暄、丁颖团队主要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中医药跨文化传播问题;陕西中医药大学张丽、张焱等主要关注不同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策略;湖北中医药大学毛和荣、刘殿刚、黄明安等主要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文化海外传播策略;上海中医药大学徐永红主要涉及中医药图书的对外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赵海滨主要关注软权力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作者2

图2 264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

3.发文机构分布

本文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发文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共现分析,共现图谱见图3。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发文机构,字体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2个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谱显示164个节点和58条连线,密度为0.0043,表明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

机构

图3 264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文献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谱

根据Citespace数据,对264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统计整合,结果表明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发文最多。按照发文数量进行排序,得到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见表1。

表1 264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文献发文量前十位的机构

序号

机构名称

发文数量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3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

4

湖北中医药大学

17

5

江西中医药大学

12

6

成都中医药大学

12

7

安徽中医药大学

11

8

天津中医药大学

10

9

河南中医药大学

10

10

中国传媒大学

6

我们可以通过发文数量来推测发文机构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学术积淀,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可以表明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该领域学术影响力最强。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之间有学术交流与合作。总的来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以中医药类院校为主,部分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仍以院校独立研究为主。

4.关键词聚类

本文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264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进行关键词聚类,共得到204个关键词和12个大类,见图4。除去搜索关键词及其相近的主题词,排在前三的聚类分别为传播策略、现状和一带一路。由此可知,近十年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策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关键词聚类

图4 264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三)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呈现的特点

通过CiteSpace 6.1.R2软件对264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文献进行数据处理,结合本人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现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现状整理归纳为以下4点。

1.发文数量呈增长趋势,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从文献数量上看,2012年-2022年以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进入研究热潮阶段。2016年前后,随着“一带一路”的升温,中医药文化作为“走出去”的先锋,[3]该领域文献数量骤增且保持增长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后,中医药文化相关研究呈现增长趋势,可以预测,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2.期刊论文较多,但核心期刊文献较少,研究者集中于中医药院校。

在笔者搜集到的264篇文献中,期刊论文有236篇,占比89.4%;学位论文19篇,占比7.2%。除此之外,在264篇文献排名前十位的发文机构中,9所为中医药院校,1所为传媒类院校。由此可知,目前为止该领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大多发表在中医药期刊上,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较少,4且研究者多为中医、传播等领域的学者,相对固定,其他领域研究者较少,还未走到大众中去。

3.近十年来该领域研究内容与时代紧密相连,出现了大量“一带一路”相关研究。

我们对关键词进行聚类,排除检索关键词及其相近的主题词,其中重要的一类就是“一带一路”。由此可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当前研究热点。如刘殿刚、毛和荣早在2015年就提出“一带一路”视野下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构想,2017年严暄暄、何清湖等人开始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和对策,直到2022年,仍有学者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地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4.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包括中医、传播、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文化学等。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前有关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多围绕“拉斯韦尔的5W理论”展开,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医药翻译角度看,关键词聚类中的“英语专业”,反映出中医翻译也是近年来一大研究热点。此外,中医药对外传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所以对其传播路径、传播方案、传播策略等都有涉及。[5]

(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不高

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断升温,已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尽管如此,中医药的国际认同度仍有待提升。中医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医学,根植于中国大地,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它的治病理念、思维方式、整体观念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因人而异的药方药材也与西方标准化医学大相径庭,海外民众难以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国际认同度仍有待提升。

2.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仍未形成系统的传播体系

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要依靠国家在海外建立的中医药机构(例如中医孔子学院)、中医药相关书籍文献以及电视报刊等,数量少、覆盖面小、质量不高、收效甚微,专业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构较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方法和渠道,限制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3.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医疗机构、国内外中医药从业者等。[6]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和理论功底,更应该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技巧,“中文”与“中医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进行有效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但目前的传播主体,掌握中医基础的传播者大都不懂跨文化传播的技巧,掌握跨文化传播技巧的传播者又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知识,这就造成目前传播主体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

4.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形式单一

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多借助海外中医药机构展开,形式较为单一。疫情当下,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开发运用不足,对教材和文献的研究不够,对受众的需求挖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

三、天津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尝试与成果

近十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可以为其他地区和中医院校借鉴。

(一)张伯礼院士向世界贡献抗疫良方,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义无反顾奔赴武汉抗疫一线,采取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创造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记录。他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医治工作,“先医心,后治病”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亮点。世界各地积极采用张伯礼院士的治疗方案,在新冠疫情治疗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新冠疫情中的“中国治疗方案”,极大提升了世界各地的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

(二)成立专门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机构,形成系统传播体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依托中医药院校的专业优势和海外院校多年合作的资源优势,于200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中医药孔子课堂——日本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孔子课堂,2016年成立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孔子学院。除此之外,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落户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由此形成了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层层深入的研究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格局和联动机制。可见,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先由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调整与设计,以一种适合留学生的视角展开,再由国际教育学院于国内先行试点,最后在海外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上讲解与传播中医药文化,海外教学与传播过程中遇到难题,经由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商讨解决,形成了研究与教学的闭环,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构建系统传播体系提供借鉴与思考。

(三)组织开展系列学术论坛,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连续多年举办“中医名家讲坛”、“人文大讲堂”等系列学术论坛,邀请叶嘉莹、张伯礼、石学敏、张大宁、张其成等专家,围绕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展开讲座,极大提升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体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天津中医药大学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宣讲活动。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优秀中医药师资,组织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深入天津市中小学弘扬中医药文化,该活动不仅提高了国内民众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感,更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经验。

(四)拓展主流传播路径,丰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形式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致力于拓展主流宣传阵地,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天津中医药非遗展示等专栏,向社会大众传播保健养生良方。还面向不同人群、年龄出版了全国首套中英文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凝聚全国中医药各界心血。丛书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担任总策划和总主编,石学敏、吴咸中、王琦、李济仁、张大宁、熊继柏等10余位工程院院士或国医大师参与,汇集中医药学、文献学、传播学等各界知名学者的智慧,彰显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传播意义,很好地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国内外传播。在助力中医药“健康中国”战略和后疫情时代公众对中医药防病需求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文提到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尝试,本文总结归纳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在新冠疫情爆发之际,采用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新冠疫情的治疗之中,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度,增进了海外对中医药疗法的了解。但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仍然前路漫漫,需要我们中医人、传媒人树立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的意识,将中医药文化广泛应用于世界人民的日常保健和护理中去,使之在亲身体会中了解、认识并接受中医药的作用及中医药文化的文化魅力。

(二)成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机构,建立健全传播体系

海内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多以中医药机构为依托,但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构较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首先,国内中医药院校可以借鉴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做法,依托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和中医药科普基地,确保机构内部人员以传播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结合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医药文化。其次,在海外增加中医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数量。目前海外中医孔院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医药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提升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

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文化基础,但不懂得如何传播中医药文化,另一类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但中医药理论基础有待提升。因此,提升传播主体专业素养,迫在眉睫。成立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构后,可开展系列学术论坛活动,对机构内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查漏补缺,补齐短板。除此之外,中医药文化翻译,也一直阻碍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我们应鼓励各大高校,积极开设专门的中医药文化翻译课程,培养既懂中医药知识,又会中医翻译的高水平综合型人才。

(四)丰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形式

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主要借助海外中医药机构、中医药相关书籍和电视报刊等,覆盖面较小。疫情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还可以丰富拓展立体的传播形式。第一,应充分利用短视频、新闻媒体、广播等渠道,拓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覆盖面与受众群体。“中医名家谈二十四节气”系列推文,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推出,总计浏览量9万多次,极大拓宽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与受众群体。第二,鼓励各大媒体、卫视借鉴天津中医药大学,拓展主流传播路径,推出高质量中医药文化主题作品。第三,与出版社合作推出精准面向来华人员、海外人士的中医药文化读物(外文版),以增进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五、小结

中医药文化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由中医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所构成,是中华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7]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张伯礼院士带领团队采取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使中医药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未来几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仍将处于研究热潮。但目前仍存在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不高、未形成系统的传播体系、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面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尝试,提出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成立专门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机构、提升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丰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形式等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常馨月,张宗明,李海英.2014—2019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及思考[J].中医杂志,2020,61(23):2050-2055.

[2]司高丽,司富春.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08):1963-1965.

[3]张宗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2):71-77.

[4]郑雯琦,吴青,李晶.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药传播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21,30(09):24-31.

[5]孙迪,宋佳媛,郭力铭,邰东梅.2011-2021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05):29-34.

[6]王鸿江,申俊龙,张洪雷,张清林,徐佩.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05):382-384.

[7]胡真,王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杂志,2013,54(03):192-194.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房孝云,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向。

通讯作者:白迪迪,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

项目:

本文系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中“中医药走向国际战略研究”专题(项目编号:2022-XBZD-15-02)、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以来津留学生为例”(项目编号:2017SK05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