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黄永灵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学  420000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型课程,实验是小学科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科学教学重要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开展以分析、评价和创造为主的高阶思维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和形成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引言

现阶段,小学科学学科受到学校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教育实施的具体方向,能够让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思考探究思维,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具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目标,实施恰当且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科学学科的学习效能,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思维习惯。文章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具体对策,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科学思维的内涵

科学思维是指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在自然科学中,它以自然界与自然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人们认识规律的过程是复杂且曲折的,需要经历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合理改造、去粗取精。可见,科学思维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的对真理的清晰认识,是人类实践活的产物。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效率低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在学校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师生互动不够等。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多数只是几名学生之间的一次交流。这不仅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而且课堂效果也相对较低。这种流于形式的表面互动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真正的知识,而且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缺乏科研设备

许多学校存在对初级科学教学设备投资不足的问题,过于重视基础课的教学设备,忽视了非传统文化课的小学科学教学,忽视了教学设备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自然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由于缺乏设备,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也降低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积极鼓励学生们展开假设与猜想

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提问之后,就要由学生们进行猜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保证学生们拥有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与时间,并且不影响学生们的发言,不对学生们的发言做任何的评价,保证所有人都可以有一个发言的机会,直到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猜想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假设与猜想,使学生们能够更有兴趣地进行相关科学知识内容的研究,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调动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们能够脑洞大开,说出很多意料之外的猜想,进一步开阔学生们的思维,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小学科学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可以结合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针对教学需求合理调整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不会局限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植物的果实》一课的教学中,上述科学探索活动难以在一节课内完成,对于果实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观察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种植一种水果,然后引导学生定期观察其成长状态,并且记录其变化情况。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果实的成长过程,加深学生认知,因为科学中很多实验是需要一个反应过程,不能即时得出答案,所以需要引导学生有耐心地观察科学实验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再比如,在《种子发芽了》的科学探究也是一个需要观察和耐心等待的过程,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奥妙之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使其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三)开展辩论赛,促进探究与交流

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探究过程与结果都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交流,畅所欲言,使学生具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与探讨,敢于提出心中的质疑,表达自身不同的意见与看法,能够在辩论赛中勇于说出自身的观点培养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解“人类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内容时,以此作为辩论赛主题,让学生尝试谈谈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在面对不同建议时,使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身的意见,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创新、发现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教师应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全情投入活动中,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同时借助辩论赛形式引导学生说出自身的意见,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鼓励探究,让思维活跃

在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探究环节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建立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生自行制作图文、影音、模型等作品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在项目的成果讨论和交流环节,通过演示、解惑、答辩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上述表达形式使小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同时再“飞扬”上去。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让小学生认知和表达水的存在状态的学习项目,把让学生掌握水的形态变化作为教学重点,并让小学生掌握水的状态的变化条件。以此为前提,为了加深小学生对项目主题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思维,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洗手后手上面的水不擦也会干,那水到哪里去了呢?水的形态到底有几个类型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开始发散开,并且能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把水的不同形态更好地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学生制作表格,并预留学生填写水的形态变化和条件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水蒸发的现象,并且让学生操作这些实验操作步骤,让每一名学生集中自己的思维,观察“冷水沸腾”“水蒸气的产生”等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表格中记录水加热后发生的变化。因此,通过鼓励小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探究,不仅能让学生巩固书本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水到哪里去了”这一主题进行更深刻理解和体验,让小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让项目化学习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

结束语

总之,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思考者与行动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是贯穿整个过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定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科学探究能力更是与思维能力相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长远意识,要在大概念和模拟真实情境中带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科学思维的创造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海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664-666.

[2]陈璐,刘公园,马丽英,苏贤英,杨嫚.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75-176.

[3]齐方华,刘夫梅.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2):15.

[4]刘开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12):64-65.

[5]徐晨来,吴秋影.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8,3(2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