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多彩劳动课程  收获十分教育果实

/ 2

开启多彩劳动课程  收获十分教育果实

綦君秀 ,唐福玲

莱州市文昌小学 山东 莱州 261400

在“五育并举”视域下,我校结合学校“活动—发展”育人方式,贯彻劳育课程设计理念;架构起“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三个领域的课程框架设计;充分发挥“青植园”青植园的重要作用,践行从“爱劳动”“会劳动”走向“勤劳动”“善劳动”的具体实施方法策略;同时在如何评价劳动教育的时效性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以学生为本:化“无形”为“有形”,肥沃“土壤”

学生始终是成长的主体,所以必须聚焦其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对劳动者缺乏尊重;劳动教育则缺乏全体学生内心喜欢、可以学用的资源载体,尚未生成充满活力的校本课程,缺少切实走心的评价方式。于是学校就“如何使劳动教育让学生内心喜欢且落地生根”,作了一些思考,提出了“快乐劳动者:有花有果,有笑有爱”的口号,经过两年的探索,达成以下共识。

(一)强保障,落实劳动清单,为学生铺石引路

将劳动清单内容纳入必修课,1-5年级每周设计1课时,授课内容、授课主题本着适合在学校操作的原则,在劳动教育清单中进行选择。不同年级的授课主题对应着不同年级的清单,并在兼顾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类劳动内容的基础上作灵活调配。学校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学生年龄设计了不同的劳动课程,然后,在青植园进行劳动实践课或课外时间进行劳动实践。

各年级的劳动课程内容明确了学生的劳动任务。

一二年级:到青植园拔草、松土、栽苗;回家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例如:扫地、擦桌子、给花浇水、洗碗、整理书包等。

三四年级:到青植园浇水、捉虫、施肥;回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例如:洗自己的袜子、内衣、整理床铺、择菜洗菜、能自己热饭菜等。

五年级:到青植园架秧、抹杈、采摘;回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例如:和父母一起大扫除、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房间、为家人制作简单的饭菜等。

(二)多融合,统筹课程设计,为学生筑好根基

除必修课外,学校注重劳动教育的全学科渗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情景和素材,挖掘、活用这些劳动素材,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我校各学科教师对1-5年级所有教材进行了挖掘、整理,在劳动清单的引领下,有效落地实施。如针对四年级“服务性劳动清单”中的“垃圾正确分类投放”这一劳动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与环境”主题时,带领学生走到校外捡拾垃圾,并正确分类投放。

二、以实践为源:变“割裂”为“融通”,激活“种子”

实践是劳动教育不竭的源泉,我们通过构建课程丰富学生旅程,使其在亲历中感悟“快乐劳动者”的内涵并享受这样的成长过程。师生们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协同的开发者。经过集思广益,我们构建的课程框架有“快乐研究员”“快乐设计师”“快乐劳作者”“快乐美食家”“快乐抱抱团”5大系列。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用结合”和“整合融通”的原则。每个系列中根据不同年级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均从学生的生活实境出发,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兴趣,统整家务、班务、农务和社区志愿者活动,引导其学习探究、劳动创造与合作分享。同时,致力于打破德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的壁垒,将各学科综合拓展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有机统一。

基于此理念,学校以项目为支撑,聚焦传统文化,开发智慧农耕课程。深掘二十四节气内涵,以节气课程为载体,以拓展性活动为路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学校传统文化与实践育人双旋共推新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传承劳动思想,为劳动教育的落地做好了文化铺垫。通过聚焦家庭的幸福家政、聚焦学校的校园智慧责任岗、聚焦社会的志愿活动、聚焦传统的智慧农耕和聚焦个性发展的大国小匠,完善和优化了五育融合劳动课程,开启劳动教育新模式。

七彩劳动课程,解放了学生的手脚,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七彩劳动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自主成长的“种子”。如此,这片土壤中必定百花齐放,瓜果飘香。

三、以体验为核:由“孤立”到“互助”,汲取“雨露”

积极的体验是劳动教育得以真正发生的关键所在。如何为学生在系列的实践课程中真诚体验提供温暖的情感氛围呢?学校将“爱的教育”厚植于劳动教育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班队活动积极建设师生关系和谐、富有成长性的文化心理共同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得以敢于实践,积极互动,乐于分享,携手共进。

同时,在课程中设计了“快乐抱抱团”这一系列,包括同伴活动课程“我们是伙伴”、亲子活动课程“幸福一家人”和党队携手课程“团队一家亲”。其中很多有情有趣的活动为学生倾情体验提供了情感触发点,老师、家长、党队员志愿者都成了学生的成长伙伴,榜样示范,友爱互助,彼此滋养。

四、以青植园为媒:从“内隐”到“分享”,充盈“氧气”

在学校操场西侧有个“神秘”的地方,那是孩子们课余时间最向往的空间——“青植园”。

在“青植园”,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一年四季轮种农作物。在这里,孩子们除草、翻土、播种、浇水,他们种蔬菜、收花生,在劳动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分享,见证一颗种子从发芽、开花到结果、成熟的全过程,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力量。

 “青植园”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活化到这片土地中,活化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避免了空洞说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孩子们在实践基地不仅亲历种植过程、了解植物生长,还可以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它就像一本打开的教科书,将这片神奇的土壤变成实施劳动教育的乐园。让孩子们走进田园大课堂,享受劳动的乐趣,体悟生命的力量。

五、以评价为翼:由“鉴定”到“鉴赏”,普洒“阳光”

学校和一千多个家庭携手成立“劳动幸福银行”,总行设立在学校,各班级和家庭都有支行,每一个劳动银行都设立行长、副行长和多个存储员,在“劳动幸福银行”,每个学生都领取到一本“劳动存折”,每次劳动都将记录上相应的“劳动金币”,为自己储存梦想。

“我今天帮妈妈洗碗,又可以增加‘劳动财富金币’了,离我想要的新玩具又近了一步。”二年级学生宋文豪高兴地说。

图片7“劳动幸福银行”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整理被褥、刷洗碗筷、打扫卫生……同时引导孩子们走进田野、工厂,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也懂得了生活,学会了感恩,同时通过家校联动督促,我们以劳技存折的形式,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将劳动课程从课堂、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多元评价、及时反馈、诚信记录的“评价育人”功能。

图片6

学校七彩劳动课程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出力流汗的劳动场景在校园随处可见,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劳动态度、价值观上进一步的提升。在校园中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普遍认识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收获了十分教育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