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要点

毛宽振,刘欢,卢柏松

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01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与生态环保相关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此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应充分重视实际作业期间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更为可靠的技术措施与工程手段,重视技术工艺创新,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提高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以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要点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借此可对相关从业人员起到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工环,地质勘察

引言:伴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工环地质勘查内容也愈发广泛,从业人员不仅要对指定区域的水文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勘测,更要从工程发展角度出发,有效评估工程所在区域的各类影响要素,尤其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水工环地质勘查无法绕开的核心难点,广泛勘查工作者不仅要保证勘查作业自身的高效率与高水平,更要同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勘查期间对区域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1、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1.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内容繁多,涉及范围广,其活动阶段,一旦操作不当,很容易对周边自然环境与植被带来破坏。此外,水工环地质勘查需借助多重技术措施,其过程很容易污染当地土地资源与地下水,而这种影响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无法彻底消除,因此而出现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同时,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推进期间,相关单位需进行大量作业活动,若机械设备配备数量不足,抑或是勘察作业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现场勘查质量将受到很大影响,并同步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岩崩等等。综合而言,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相关从业人员与作业执行单位应积极采取更为妥善的实施方案,优化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水工环地质勘查对生态环境形成的负面影响[1]

1.2、对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推进期间,因实施手段存在先天的破坏性,其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会对区域社会环境形成负面作用效果。

首先,水工环地质勘查很容易破坏所在地区的文物古迹。勘查作业实施环节,工作人员需深入挖掘地质,需详细了解区域水文地质状况,若该阶段未能落实更科学的技术措施与探测手段,抑或是配合实施的机械设备不够先进,则地下文物古迹很容易被直接破坏。

其次,水工环地质勘查也会对区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实施期间,任务执行单位需占用较大区域面积,并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全方位实施地质环境条件勘察工作,必要时需将所在区域的居民迁移至其他地区,而这一过程很容易破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旦处理不当,将产生极为尖锐的社会纠纷与矛盾。此外,勘察作业活动将直接影响区域土地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若当地居民并未被迁移出去,其身心健康将受到巨大影响。

2、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存在的不足

2.1、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近些年,我国资源与能源开发力度不断增长,开采技术也愈发先进,但是,受限于诸多因素,加之技术体系成熟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很多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其执行的地质勘察与矿产资源开发存在巨大的破坏性,而这种破坏往往不可逆,我国生态环境大幅恶化,土地荒漠化以及其他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因水工环地质勘查而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此外,地质工作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在环境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大量落后技术的使用,让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2.2、勘查内容本身不够完整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需消耗大量时间,为避免作业期间出现安全事故,任务执行单位应积极开展各项有效预防措施,但若从业人员自身能力匮乏,其在勘查作业期间将忽视大量隐患,而这种不良现象最终造成勘查内容出现大量缺失,勘查结果准确性不足。与此同时,地质勘察作业应配合实施评估工作,若评估不到位,抑或是评估机制不合理,任务执行者也缺少相关经验,则后续勘查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生态环境的发展也将陷入困境[2]

3、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要点

3.1、建立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

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执行期间,相关单位需对矿山地质实施大规模钻孔与开挖工作,直接破坏矿山地表植被与河流水系,因此,水工环地质勘查活动开始前,任务执行单位需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环境影响评估机制以生态环境为核心,面向整个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该机制影响下,勘查单位可清楚看到勘查工作结束后,区域生态环境的具体变化,并结合破坏程度进行等级划分,以便勘查单位可采取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勘查工作本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不良冲击。此外,与评估作业相关的各类资料及应对措施需形成相对规范的评估报告,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核查。勘查工作开始前,工作人员需结合审批核查结果,确定水工环地质勘查方案,注重勘查任务执行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强化经验总结,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升级改造。

3.2、全面优化勘查技术措施,创新勘查模式手段

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实施需借助大量技术手段,而在传统模式下,勘查作业整体程序十分繁琐,工作内容繁重且复杂,工作人员压力巨大,且实施环节需对区域进行反复钻探,一旦勘查人员实践经验与技术实力不足,勘查作业将直接破坏区域地下水系与地质构造的完整性,进而引发水土流失、水系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执行单位应积极采取更为先进的技术工艺,结合工程需求,加强技术创新与升级优化,针对区域地质特征,选择更合适的勘察模式与方法,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航空磁化法、激发极电法、雷达法等等,这些方法无需对区域地表进行破坏,且作业过程简便高效,场景适应能力很强。

3.3、全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周期很长,加之复杂的地质环境对勘查作业形成巨大阻碍,其实际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在其实施期间,工作人员应具备足够的环境保护意识,寻求更先进的管控措施与勘察技术模式,持续改进区域自然环境保护水平。传统水工环地质勘查不重视环境保护,实际作业以保证数据信息精准度为核心,物探方法以及物探材料不够先进,区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应时刻关注作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实际影响,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禁止使用任何不环保的材料与工具,一旦环境出现异常,应立即暂停水工环地质勘查,待查明问题根源,并找到相关应对措施后,方可继续执行勘察任务。

3.4、妥善处理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期间产生的各类废弃物

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业将产生大量垃圾与废弃物,其不仅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执行期间,相关单位应及时妥善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类废弃物,并注重噪声污染管理,以免勘察作业对群众生活形成负面冲击。与此同时,水工环地质勘查活动应尽量控制作业用水量,尽量避免使用高污染材料,以免区域水系平衡被打破,作业期间产生的废水需经过无害化处理。针对现场存在的各类固体垃圾,若垃圾具备自然降解特性,可采用深坑土埋的方式;若垃圾不具备自然降解特性,勘察执行单位可采用集中焚烧的方式,并在作业区域周边实施植被恢复工作,将勘测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隔离开,这样可进一步减少各类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3]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应将环境保护放在核心位置,注重技术工艺升级,注重勘查模式改造,积极排查任务执行期间可能存在的各类不良行为,减少勘查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孔帅.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J].世界有色金属,2021(15):140-141.

[2]陈思颖,张亮.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的水工环地质勘查要点[J].低碳世界,2021,11(05):85-86.

[3]魏芳.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查要点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04):230-231.

作者简介:毛宽振(1989.10—),男,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工程师职称,研究方向为水文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