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实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4

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实证研究

彭莉平

370283199606113920

摘要:

近年来,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多,考研群体颇受关注。大部分学生考研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也有部分学生想要通过实现更好地就业。本文就大学生考研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考研现状,利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家庭状况、朋友的影响和父母对其考研的态度都对考研产生影响,平时学习成绩、是否获得奖金、是否有过兼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月生活费并没有影响大学生的考研决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考研意愿 影响因素

一、引言

由于近两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成为大众化教育。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一毕业就可以分配到工作,而是需要自己努力去寻找满意的工作,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迫使很多大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只能通过考研继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竞争力,并且学历的提升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的机会。目前看来,现在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方面是内部因素,大学生出于自身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考虑,深刻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知识和能力还没有达到要求,需进一步提升自己,所以才会产生考研的动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父母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催促大学生继续考研,或者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等。因此及时的掌握影响大学生考研的相关因素并洞察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可以更好地引导并疏导大学生,有效的指导大学生关于考研和就业方面的工作。

二 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就大学生考研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苗苗(2012)等人研究发现了大学生考研会明显的受到个人能力、家庭、社会及价值判断等这几方面的影响。李静、左栋(2011研究发现在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中,个人因素对大学生考研影响最大,剩下的依次为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吕冬诗、徐宝贵、张彬(2010研究发现,选择考取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王俊、刘若泳(2011研究发现研究生选择考研的真正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工作同样地周烨(2011)运用因素分析法研究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因素结构发现大学生选择考研主要还是受到工作需求方面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影响比较小。刘天军(2013)研究发现,大学生选择考研动机主要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另外还发现性别、父母态度、家庭收入、学校性质、专业满意度等若干因素也会对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产生影响。

上所述学者们对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的探讨多数是从定性角度进行考虑的,揭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原因得到一系列重要结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学者们对大学生考研因素的研究从定量角度考虑的偏少因此本文试图采用定量的方式探讨大学生考研的因素

三 研究方法及问卷设计

(一)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大学生考研现状,后进行大学生考研问卷的设计。利用问卷收集高校大学生考研群体的基本信息探索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最后问卷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实证分析。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梳理与大学生考研相关的文献,了解目前大学生考研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考研问题研究的程度、成果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编制问卷和结果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收集高校考研大学生群体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共设计了30题,第 1-3了解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有性别构成大学生的年龄和所在的年级,121315题了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平时成绩以及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平时有没有做过兼职。45678910题主要调查大学生的家庭成员组成、住址、经济收入、父母年龄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1718 题了解考研大学生是否会受其朋友考研的影响和父母对其考研支持程度,2021 题了解考研大学生对于考研的决心,22 题调查考研大学生的考研的原因。2324分别是了解考研大学生的目前就读院校层次和想要读研的学校层次。25题调查大学生对未来找工作难度的预期。2930题了解大学生预期未来结婚的年龄。其余的题均为对考研大学生动机的一些辅助信息。

四 影响因素分析

(一) 统计样本概述

借助微博、微信群等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在校的大三、大四大学生考研意愿,共计回收91份问卷。此外,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得到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

1.考研成为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选择之一

本论文的调查问卷的19题对高校考研人数情况进行调研,选择考研人数达到了62%。可见高校考研热度很高,考研成为了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的一个重要选择。其中有56个同学选择考研,有35个同学选择不考研。在选择考研的同学中,女生占了64%,男生占了36%,而在不考研的同学中女生占了57%,男生占了15%。女生考研率比较高也是符合现实的,因为在就业中会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所以现在想要考研的女生也越来越多。

表1

是否考研

考研

不考研

性别

个数

20

36

15

20

百分比

36%

64%

43%

57%

2.双非高校成为考研主力。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非985和非211的大学生选择继续考研,与985211的大学生相比,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本论文的调查问卷显示参加考研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非“985”和“211”类,占到了 59%,这也与双非高校毕业生成为考研大军主力的社会现象相符合。

3.个人的价值观有所转变。

大学生基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将考研作为人生一大奋斗目标。在调查大学生找到工作是否还会考研的时候,有49.4%大学生选择就业也会考研,另外调查大学生一战失败是否二战的时候,有45%选择继续考研,说明大学生对于考研的决心很大,既然自己决定考研,就需要在考研备考中全力去拼搏,不留遗憾。

(二)模型建立

鉴于本文的因变量为是否考研,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所以采用的 Probit 模型为:

P=(Yi=1)= Фβ0 + β1X1 + β2X2 + β3X3 + β4X4 + β5X5 +β6X6 + β7X7 + β8X8+β9X79+ β10X10

2 变量名称、含义及赋值

变量名称

变量含义

赋值

Y

是否考研

是=1; 否=0

X1

性别

女=1;男=0

X3

父母受教育程度(取教育水平最高者)

从未上过学=1;小学=2;初中=3;高中或中专=4;大专=5;本科及以上=6

X4

是否受到周围朋友考研的影响

是=1;否=0

X5

父母对其考研的支持程度

是=1;否=0

X6

大学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

是=1;否=0

X7

平均月生活费

800元以下=1 ,800~1000元=2

1000~1200元=3 ,1200~1400元=4

1400元以上=5

X9

是否做过兼职

是=1;否=0

X10

家庭的经济状况

很好=1 较好=2 一般=3 较差=4 很差=5

3 Probit 模型拟合结果

Coef

Std. Err

z

P>|z|

[95%Conf.Interval]

X1

.0601365

.35467 

0.17

0.865

-.6350039

.7552769

X3

-.3420839

.2514404

-1.36

0.174

-.834898

.1507302

X4

-.4805788

.2900313

-1.66

0.098

-1.04903   

.0878722

X5

-.813338

.2992498

-2.72  

0.007   

-1.399857  

-.2268192

X6

-.4152416

.364943

-1.14  

0.255   

-1.130517   

.3000336

X7

.0105325

.1700365

0.06  

0.951     

-.3227329       

.343798

X9

-.1777299

.1857529

-0.96  

0.339   

-.5417989  

.1863391

X10

.5701346

.3097145

1.84  

0.066   

-.0368946   

1.177164

常数项

2.991702 

1.623038 

1.84     

0.065

-.1893939   

6.172798

(三)结果分析

1.家庭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

1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问卷的得到的结果可以发现,考研家庭的收入都高于不考研的家庭的收入。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考研家庭收入都比较高,为子女考研提供充足的物质准备。从拟合结果看,家庭经济状况显著,也说明了家庭比较好的考研几率更大一些。

2.平时成绩和奖学金

2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大学生考研或者不考研,他们的平时成绩都是集中在年级前10~30%这个区间,考研的同学在年级0~10%之间有9个同学,不考研的同学占据6个,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平时成绩好不一定意味着就会考研,不仅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如是否下定决心去考研,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的经济状况、性别偏好等。从上面的拟合结果也可以看到,本科时期是否拿到奖学金是不显著的。首先,本科时期的学习成绩变量不显著意味着本科时的学习成绩对考研决策的影响不大。这不但可以印证我们身边一些成绩并不是很优秀同学要考研的现象,也印证了跨专业考研这一现象。对于平常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依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难度适合自身情况的专业或者学校跨考,实现自己的考研梦想。比如管理类专业,虽然竞争比较激烈,但是考研难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适合一些不想考高数的同学都是一种机会。

3.朋友的影响和父母的支持度

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到,大学生是否考研身边朋友的影响和父母的支持都是显著的。从父母的支持程度来讲,虽然大多数父母希望子女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而且越来越多的父母支持并迫切希望孩子本科毕业后能进行研究生学习。在对待孩子考研的态度上,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分别占到了

47.3%38.5%

4.父母受教育程度、月生活费和兼职情况

根据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和在校期间的兼职情况的结果的都不显著。这也说明了父母受教育情况对孩子的影响不大,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一样,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更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避免孩子去走自己的老路。另外,大学生生活费的高低以及大学期间有没有做过兼职,也不会对他们的考研产生影响。做兼职也可能是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增加自身的阅历。

5.大学生自身的考研原因

第一,继续深造以及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26%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学历越高可以获得更多就业的机会,面临更多的选择。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来说,与其他双一流的高校相比较,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是特别突出,考研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我们从数据中也可以发现,47%的大学生考研也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社会对人才需求层的提升,使得大学生不得不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学历层次。第二,遵从父母的意愿以及其他。部分大学生是遵从父母的意愿才去选择的考研,父母为其选择的路,自身的主动选择考研的积极性并不高。还有其他的原因可能存在高校对学生考研的大力支持。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大学生考研易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且家庭状况越好的大学生的考研几率更高。

2.大学生身边的朋友以及父母对其考研的态度也会大学生的考研产生影响,且父母对男生考研的支持程度比较高,男生也更容易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

3.大学生的平时成绩、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月生活费、是否做过兼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考研的意愿都影响不大。这意味着大学生不必为这些因素所拘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

4.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激励着大学生想要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找到更好的工作。

(二)对策建议

近年考研的问题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针对得出的结论,给出以下建议:

  1. 从家庭角度来讲,父母应当对子女的考研选择予以一定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应当男女一视同仁,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此坚定孩子考研的决心,给予孩子以心灵的慰藉。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有了家庭的支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会更容易被把握。身为父母,应当增加与子女的交流频率,缓解孩子的内心压力,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提供给孩子帮助,这种帮助不仅仅是指经济方面的帮助,精神层面的帮助同样巨大,实验研究表明,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补给站,对于孩子考研的影响是巨大的。
  2. 对于有考研想法的大学生本身,应当审视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目标院校,同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此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考研不同于高考,没有过多的外界条件的约束,要想取得好成绩更多的取决于自己的自制力的高低,所以,量力而行,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进行考研的备考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本学阶段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秀的且想要考研的学生,也要不断地鼓舞他们,不要灰心。总而言之,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毕业,不管是自己倾向于考研,或者找工作,亦或者是其他的选择,都要基于自己真实的实力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制定合理的相关规划,来为未来指引道路、指明方向,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3.从院校层面来讲,应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大家的考研积极性,加大对于本校生考研的支持力度。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研资源,引领正确的考研风气。

六 参考文献

[1] 李玉全,刘宁,王海霖.大学生考研的重要性分析及激励措施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9):110

[2] 刘建琦.大学生考研意愿研究———基于科学引导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9):25

[3] 王萍.新形势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考研热现象剖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3.

[4] 高玉梅.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 (06):88-91.

[5] 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604-610.

[6] 施易,等“.考研热”背后江苏各高校大学生对考研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J].教育现代化,2019,6(104);261-264,268.

[7] 吕洁 . 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 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7( 4): 80-82.

[8] 郑飞.当“被考研”成为常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18-21.

[9] 刘天军.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71-75.

[10] 苗苗,.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决策的影响因素-以成都地区所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2-4.

[11] 杜京.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机会成本分析[J.价值工程,201110:?298-299.

[12] 张宝英.大学毕业生考研的经济行为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34-37.

[13] 肖战峰.大学生考研意愿调查报告[J.统计教育,200812:54-59.

[14] 吕冬诗,徐宝贵,张 彬.影响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主要因素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5:45-46.

[15] 王俊,刘若泳.研究生报考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4:89-93.

[16] 周烨.当代大学生考研因素结构分析[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170-171.

[17]李静,左. 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考研原因的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125 ( 3) : 31 51.

[18] 李月荣 . 高校教育之考研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