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视角下沈阳“工人村”比较研究——以沈阳、上海“工人村”和德国鲁尔旧工业区“工人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3

遗产保护视角下沈阳“工人村”比较研究——以沈阳、上海“工人村”和德国鲁尔旧工业区“工人村”为例

齐泽霏

沈阳建筑大学/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   学校/单位所在地邮编110000

要】工人村作为工业大生产时期的时代产物与物质载体,集中反映了一段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保护与更新意义。与西方国家十八世纪逐步进入工业化时代类似,我国在建国初期也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经历了类似的变革。本文对沈阳几处现有工人村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结合上海市及德国工人村现有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建设背景、建设意义与建筑风格及布局特点几方面对工人村建筑进行基础研究,分析其异同,发现现有工人村建筑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功能与居民需求不匹配、居住群体差异大等造成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困境的问题,基于上海曹杨新村及德国埃森海姆工人村改造更新的案例,试图对沈阳工人村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工人村工业遗产;工人住宅;保护空间更新


  1.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建国初期,伴随着一五计划等政策的实施,为解决我国大量工人居住问题,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国家兴建了大批分布于工厂周边的工人住宅群,形成聚集的工人村。我国工人村住宅的建设在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沈阳、上海、北京、天津等工业基地均有其缩影。工人住宅成为当时住宅建筑的主要发展类型。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老红楼昔日的光辉不再,“拥挤”、“窘迫”、“落后”等成为了工人村新的关键词,人们不再已居住在这里为荣,期周边盼搬迁到更好的住宅内生活。

二、工人村建背景与风格特点

1.沈阳工人村住宅

作者介绍齐泽霏(1996-),女,辽宁西丰县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529842659@qq.com


1)建设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工程”在东北顺利开展。在当时“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下,作为东北重工业城市之一的沈阳在该时期的建筑都呈现明显的古典复兴和苏式风格。围合式的工人住宅——“苏式大院”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当地居民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使这些建筑一度处于保留与否的两难的境地,相比于欧洲国家自 20 世纪 60 年代便着手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我国对遗产保护的起步相对较晚,截至到2002年改建项目资金仅占 18.1%。[1]

沈阳较有代表性、保存较为完整的工人村住宅主要有三处:三台子沈飞工人村、铁西工人村、和睦路204工人住宅。

2建设意义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解决大量工人住房的问题,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工人住宅迫在眉睫。工人村的建设缓解了这一压力。同时,苏式住宅构建的和谐温馨的居住环境,所有建筑均向院内开门,形成开放的共享空间与良好的居住氛围。同单位的职工在围合的院落内共同生活,产生了较亲密的邻里关系与集体文化。共享的建筑空间环境能够营造和谐互助的氛围,集体精神在面对困难时更能凝聚人们的力量,发挥更强的协作效应。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对设计与更新具有启示意义,对后疫情时代的居住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3)建筑风格及布局特点

由于我国建国初期受整体风格受苏联影响较大,如沈阳这类直接由苏联专家参与住宅建设的城市其苏式风格体现的尤为明显,铁西工人村的建筑样式即是直接照搬苏联住宅形式。其外观为三层红砖墙加灰色坡屋顶,建筑以院落为中心布局,属周边式布局,具有较强的围合性。(图1)

铁西工人村空间布局

Figure 1. Spatial layout of Suzhou style compound in Tiexi worker's Village

1. 铁西工人村苏式大院空间布局形式



Table 1.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compound

1. 沈阳工人村苏式大院建筑特点对比分析

三台子“沈飞”工人村

和睦路“204”工人村大院

铁西工人村

区位图

三台子区位

204区位图

铁西工人村区位

总平面图

shenfeiZP

204布局

铁西工人村ZP

立面

C:/Users/seven/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0629201108/output_1.jpgoutput_1

C:/Users/seven/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0703172902/output_1.jpgoutput_1

C:/Users/seven/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0630074230/output_1.jpgoutput_1

C:/Users/seven/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0630074853/output_1.jpgoutput_1

特点

大院形状较为规整,部分为矩形,部分建筑与道路方向平行分布,呈现不规则的院落平面形状。大院周边建筑为L形和I形建筑,大多院落由4个建筑围合而成。

204区域的大院为规整的矩形形状,多由4-6个建筑围合,院落空间尺度较大。建筑立面装饰精细。

铁西工人村大院院落形状规整,由四个带有转角单元的L形建筑与四个I形建筑建筑围合而成。建筑形式为直接套用苏联式建筑风格,建筑为三层,立面为红色砖墙。

共性

院落空间由L形建筑I形建筑共同围合而成,一般共由4-8个建筑围合,大院中央有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筑多为三层,立面多为红砖材质。


2.上海工人住宅

1)建设背景

上海工人村主要的时间集中在1949建国初期至60年代中期阶段,即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初期到稳固发展的过程。[2]

曹杨新村作为解放后上海建成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1950年上海市召开的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确定市政建设 “应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

[3]曹杨新村于1951年开始建设,在建筑与规划均作为体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时期,1955年曹杨一村完成建设,入住的居民都怀着自豪的心情与幸福感。当时的曹杨新村定期还会作为示范点接待外宾。

2)建设意义

建国前,工人群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城市的居住环境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存在着如上海的“滚地龙”、天津的“三级跳”及北京的龙须沟等大量的棚户区,其人均居住面积甚至不足2平米,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工人村住宅这一新的建筑类型的出现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居住问题,且其建设与居住条件在当时也均属较高水平。

3)建筑风格及布局特点

上海工人村大多由留日归来的建筑师设计建造,建筑的风格与规划手法均有一定的差异。

建筑布局方面,一五期间虽然受到苏联周边式布局的影响,但基于上海当时“厉行节约”政策下,以及发现这种西方国家的布局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虽然周边式布局能够有更大面积的绿化和公共空间,但存在通风、采光、不适应复杂地形等弊端,上海工人村的空间布局大多采用行列式布置。(图2、图3)

布局1

图2:周边式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2: peripheral layout

buju2

图3:行列式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3: determinant layout

  1. 德国工人村住宅

1)建设背景

德国工人村的建设始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19世纪德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其重工业相比于其他产业发展迅速,德国工人村的建设与发展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其雏形为1907-1914 年在鲁尔建设的单身工人公寓形成的工人住宅区。[5]德国埃森海姆工人村被认为是德国第一个工人村,于1846年始建,于1972年开始进行保护工作。

2)建设意义

德国鲁尔工业区住宅是工业时代的历史产物,起初是为当时的煤矿工人提供了住所,鲁尔工业区现已成为德国重要的工业遗产之一,且工人村内形成了良好的邻里关系。

3)建筑风格及布局特点

德国埃森海姆工人村布局方面采用围合式的梯形布局,其房屋均沿街建设,后期建筑建设在街道内部空间。公共建筑位于中间位置,整体呈街坊式布局。

三、沈阳工人村与上海、德国鲁尔的比较分析

1.工人村住宅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

沈阳与上海的工人村住宅均为计划经济时代意识形态的体现。均等化的使用面积;整齐划一的建筑风格;共用的厨卫空间;以住区为中心周边布置托儿所、浴池、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二者不同的是,上海工人村在设计之初不仅受到苏联的影响,如曹杨新村在规划方面早期受到美国邻里单位的思想影响,在“一五”期间建筑的布局也未照搬苏联住宅常用的周边式布局,而是采用行列式布局。建筑立面外观相对较为简洁,同时融合了部分地域因素。沈阳的工人村住宅则主要受苏联风格影响,铁西工人村的建筑样式与苏联本土住宅样式相同,建筑布局方式为周边式中的“工”字形布局,由中央庭院组织周边的建筑布局,四周为带有转角单元的L型建筑围合内部空间。从使用角度来看,行列式布局的曹杨新村相比之下更符合我国国情,采光、通风方面的问题较少,但布局单调、绿化面积较少。而铁西工人村的布局更能体现工业生产背景下的邻里关系与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2.居民社会生活形态的载体

无论是铁西工人村还是曹杨新村,其建筑空间与布局均反映出中国大工业生产背景下的集体生活,建筑四周围合中心庭院集中布置,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相比于铁西工人村的双职工核心家庭居住状态,德国埃森海姆工人村内居民则为小型家庭,其公共交往较为自由,二者均以核心家庭为主展开日常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紧张。

Table 2.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2. 上海工人村与沈阳工人村对比分析

沈阳工人村

上海工人村

德国工人村

建设时期

20世纪50年代(1952年9月)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1951年)

上世20-30年代

(1846年)

建设背景

“一五”计划苏联援建

上海政府提出建设工人住宅以改善工人生活的政策。开展了一批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19世纪工业化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影响。

设计思想

苏联设计规划思想

美国邻里单位规划思想

一五时期苏联的设计规划思想

留日归来的建筑师设计思想

德国工业化与工业革命影响

现有保护更新策略

将部分建筑作为历史博物馆形式保留下来。(如铁西工人村)

对部分建筑进行修缮继续作为住宅功能使用。

政府对原有住房进行改造对建筑的立面、院落空间等进行了修缮,同时将共用厨卫改为单独厨卫,增加建筑使用面积。

将部分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与改造,并辅助电影拍摄、展览等方式对其进行宣传,带动其周边工业建筑的改造,部分用于出租商用的“整体式保护”策略。

代表案例

三台子沈飞工人村、铁西工人村、和睦路204工人住宅

曹杨新村

德国埃森海姆“工人村”

空间布局

8268bd134c5bd46096cf8805428fed2

多呈周边式布局,以庭院为中心由L形建筑I形建筑共同围合。铁西工人村为工字形布局。

2

住宅呈行列式布局,整体布局受邻里单位的影响。

未标题-1

采用围合式布局,房屋沿街建设,呈街坊式布局。

四、沈阳工人村建筑保护更新借鉴与参考

1.工人村现存问题与发展困境

虽然各地方政府均意识到工人村环境政治的问题,却由于原有建筑条件的制约而捉襟见肘。上海曹杨新村在保护之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居民的居住面积仅有12平人均使用面积仅有2平左右,且共用厨卫空间造成生活不便。与其期盼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远不如等待拆迁,生活条件的限制导致居民不愿继续留在这里,不支持政府的保护工作。由于住宅在一五期间建造,在建设之初便遗留下来大量的合住问题,住房产权归属复杂,产权分裂导致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均难以进行。

2.上海工人村与德国工人村保护与更新的启发

上海在对原有住房进行改造时,政府不仅对建筑的立面、院落空间等进行了修缮,为满足居民使用面积的需求,为居民提供租房资金,部分房屋可对外出租,增加了原有建筑的使用面积并取消了公共厨卫空间鲁尔区的埃森海姆“工人村”将部分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与改造,建筑被作为改造典范展示,并辅助电影拍摄、展览等方式对其进行宣传,由于最终改造成果较好从而受到大量关注,也为其周边的其他工业建筑的保护更新起到了积极的良性作用,带动了其周边工业建筑的改造,许多工业建筑因此得到保护,建筑改造的功能部分供居民居住,部分用于出租商用。

五、结语

工人村这一建筑形式不仅一个城市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一代工人团结奋斗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其具有辨识度的建筑外观、独居特色的院落空间,营造了舒适的居住氛围与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发挥了集体精神的凝聚力。我们应当从建筑的背景、特征出发,结合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改造保护方式,探索更多的保护更新途径,在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为火红年代留下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3,185.

[2]丁桂节.工人新村:永远的幸福生活”——解读上海20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新村[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黄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D].武汉理工大学2006.

[4]王琳.中德旧工业区工人村改造设计对比研究 ——以中国沈阳旧工业区铁西工人村和德国鲁尔旧工业区埃森海姆工人村为例[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5.

1、作者简介:

    齐泽霏(1996.4—),女,汉族,籍贯:辽宁西丰县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