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辅助常规氯吡格雷用药在脑梗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依达拉奉辅助常规氯吡格雷用药在脑梗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龚刚

长兴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目的:为增强脑梗治疗效果,探讨依达拉奉辅助常规氯吡格雷用药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的本院54例脑梗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用常规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用常规氯吡格雷+依达拉奉辅助治疗,评价两组的药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辅助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可增强氯吡格雷疗效,促使患者预后改善,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脑梗;依达拉奉氯吡格雷;治疗效果

引言:脑梗患者有典型的偏身、瘫等症状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生活质量下降明显,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此类疾病,旨在控制患者病情进展,采用溶栓治疗、降颅压药物治疗均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但脑梗患者预后较差,容易引发后遗症,对患者身体康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常规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欠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研究指出,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配合依达拉奉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促使患者预后改善。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脑梗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依达拉奉的辅助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观察组(n=27),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在45~76岁,平均(63.25±6.54)岁。对照组27例患者有男性15例和女性12例,最小年龄岁44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62.58±7.11)岁。纳入标准:①有偏瘫、感觉异常、头痛等症状且确诊为脑梗患者;②无精神系统疾病者;③意识清楚,能够合作和交流。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研究;②肝肾功能不全;③有传染性疾病者。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对比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患者家属了解研究内容,积极配合,自愿签署了知情协议。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治疗,每天口服50mg。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福建天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90)辅助治疗;一次给药30mg,2次/d。两组连续治疗15d,观察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神经功能改善≥90.00%;有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改善在45~8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变化;(3)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7

16(59.26)

10(37.04)

1(3.70)

26(96.30)

对照组

27

12(44.44)

9(33.33)

6(22.22)

21(77.78)

χ2

3.255

P

<0.05

2.2 两组炎性指标水平对比

2两组炎性指标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血清C反应蛋白(mg/L)

白介素-6(n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7

16.02±5.21

5.69±2.03

80.42±15.06

42.58±10.19

对照组

27

16.05±5.26

10.56±3.14

81.02±14.98

60.02±12.54

t

2.541

5.269

5.247

6.588

P

>0.05

<0.01

>0.05

<0.01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能力评分对比

3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能力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能力评分

观察组

27

7.15±1.36

78.25±8.24

对照组

27

13.74±3.14

60.57±6.21

t

6.258

7.258

P

<0.05

<0.05

3 讨论

    脑梗的发生与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或软化有关,造成脑功能缺损,研究病因发现,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有关。相关文献报道称,精神因素、遗传、环境等因素也会诱发脑梗疾病。多发生于50~65岁患者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群体,也有年轻化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将诱发脑水肿、脑疝等诸多的并发症。现阶段,临床治疗以改善脑循环、防止血栓进展为主,进而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1]。当前,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本文主要对氯吡格雷及依达拉奉辅助用药效果进行研究。氯吡格雷属于抗凝血药,能够治疗近期缺血性卒中、近期心肌梗死等疾病,治疗效果显著,药理作用确切,通过CYP450酶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当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后,会促使糖蛋白活化,最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发现,与阿司匹林等其他药物相比,氯吡格雷能够降低脑梗死死亡率,临床安全性高,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但长期用药会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具体用药情况,要结合临床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剂量调整。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剂,能够清除机体自由基,在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症状表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改善神经症状,逐步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研究发现,在脑梗急性期静脉输注依达拉奉,可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可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发挥抑制脑细胞坏死的作用。研究依达拉奉药物机理发现,主要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降低损伤

[2]基于此,在氯吡格雷治疗脑梗疾病时辅助应用依达拉奉切实可行,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发现,增强了脑梗疾病的治疗效果,能够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本文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显效16例,治疗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6.3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依达拉奉发挥了辅助作用,增强了药效。

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炎性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分别为(5.69±2.03)、(42.58±10.19),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项指标明显下调,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依达拉奉辅助干预下,有效抑制了炎性因子表达,减轻了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疾病好转。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15±1.36),比对照组更低,优势明显(P<0.05),日常能力评分(78.25±8.24)比对照组更高,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说明依达拉奉辅助常规氯吡格雷价值作用明显,能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改善病症表现,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本文研究成果,证实了依达拉奉的辅助应用价值。建议脑梗患者加强日常健康监测,做好康复训练,保证关节功能位置,主动进行肢体锻炼,预防再次偏瘫的发生。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定期检查,做好血压、血脂控制工作,积极配合治疗相关疾病,降低脑梗发病率,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辅助常规氯吡格雷用药在脑梗治疗中的疗效显著,能够提升患者日常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表现,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宋贵军.依达拉奉辅助常规氯吡格雷用药在脑梗治疗中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0):157-158.

[2]谢晓玉.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9,31(0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