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炎症性肠病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探讨

方宇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34020

摘要: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性疾病。IBD是无法治愈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肠外表现多种多样,是国内外胃肠道疾病的研究热点,也是消化病学和大肠外科学高职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进一步阐述了炎症性肠病高职生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教学创新教学;应用探讨

1引言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性疾病。IBD是无法治愈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肠外表现多种多样,是国内外胃肠道疾病的研究热点,也是消化病学和大肠外科学高职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IBD的发病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急剧上升,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IBD的患病率已经超过0.3%,近期的报道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的IBD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在急剧增加。中国目前每年有约3.5万名新发的IBD患者,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群基数,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IBD患者总数很可能会超过北美。

同时,在教学中存在教育观念落伍,教育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使消化内科高职生对这类疾病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因此,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用于IBD的高职生教学中尤为重要。高职近年尝试将MDT和翻转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现将相关教学现状和经验总结如下几个部分

2炎症性肠病高职生教学的现状

临床实践是高职生教学的指南针和方向盘,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大型三甲医院,其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出现更多的专科和亚专科。专科细分给患者带来专业诊疗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不同专科的医生各自为战,他们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不甚了解,这样显然不利于患者得到综合诊疗。

IBD在消化道疾病中诊断和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传统治疗模式下IBD患者往往需要多次转诊耗时长,容易误诊漏诊,治疗方案依从性差,得不到系统护理,且治疗费用高。临床上被误诊为阑尾炎或肠梗阻而手术的IBD患者屡见不鲜。然而,我国IBD专科医生十分匮乏,很多医院没有专科IBD医生,通过爱在延长中国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平台招募符合要求的CCCF专科IBD医生仅377名,高质量IBD中心数量也屈指可数,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落实到教学中从而衍生出很多问题。IBD的教学课时在消化内科学的学时中占比很小,医学院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十分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有些医院没有足够IBD患者资源,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最新的教学资源。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消化内科高职生对IBD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选择以IBD作为研究方向的高职生数量也十分有限。因此,早日实行和应用新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对IBD的教学势在必行。

3“四合一”新模式教学法的应用

“四合一”新模式教学法包含门诊见习、内镜中心见习、参与多学科会诊MDT)、病例问诊与病历书写四个板块内容,范围涵盖IBD的初诊、检查、综合会诊、治疗、随访等方面,可使学生对IBD的诊疗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加强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1门诊见习

门诊见习是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为临床实践的第一步。怀疑IBD的初诊患者多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学生初入临床时往往对IBD的警惕性不足,难以通过书本中描述的非特异性症状联想到IBD,或在观念上先入为主,没有细致地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故而容易漏诊和误诊。带教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小组3—4人,分别安排至我院IBD门诊不同诊室进行见习。学生通过观察门诊专科医生对初诊病人的问诊、查体及安排辅助检查等,体会门诊诊病过程,了解当前IBD的诊疗现状,加深对IBD各期临床表现的印象,掌握IBD的诊断思路,以及学习在门诊情况下如何安排合理的辅助检查对uc、CD、急性感染性肠炎以及慢性肠道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等进行鉴别,提高IBD的诊断能力。除了初诊病人,IBD门诊很大一部分患者为处于缓解期的复诊病人。通过检索我院IBD电子数据库中的病人资料以及问诊,获取病人起病以来的病情进展,再加上带教教师或门诊专科医生的讲解与总结,使学生对IBD的临床用药方法以及影响预后因素如基础免疫疾病、用药依从情况、饮食、心理因素等有更深刻、直观的认识。

3.2内镜中心见习

3.2.1电子肠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子肠镜可观察IBD所导致的病变位置、数量、大小、分布、形态,以及其继发的肠出血、穿、狭窄等病变。通过肠镜观察肠道病变并鉴别uc和CD,不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教学意义。uc和cD的鉴别诊断作为lI缶床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只能通过内科学课本中的鉴别表格、结合少数典型病例的电子肠镜结果进行示教、讲解。由于电子肠镜只能选取少数几处病变部位的图片生成报告,且受制于检查设备以及肠镜检查时患者状况,部分摄片并不能清楚反映病变,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安排学生到我院电子内镜中心见习,观看肠镜操作,同时在内镜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可寻找典型的病灶并进行示教、讲解

3.2.2胶囊内镜

由于小肠位于消化道中段,全长约4—6m,普通胃肠镜检查无法满足小肠疾病的诊断,11门各段消化道,更增加了漏诊的几率。胶囊内镜检查具有简便、无创、安全、检出率高等优点,在诊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以及小肠CD方面优势明显。在见习教学中安排学生观察胶囊内镜录像,不仅可以了解不同部位消化道黏膜的形态变化以及与病灶区黏膜的对比,加深对CD发病部位的认识,还可以较清楚地观察溃疡灶的数量、大小、形态、分布,有助于与UC进行鉴别。且对胶囊内镜等新型技术,学生普遍有较大兴趣,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参与多学科会诊

(MDT由于目前IBD的诊断尚无“金标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等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常常还需与肠结核、肠道白塞病、淋巴瘤等疾病进行鉴别,在临床上要依靠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共同参与诊断。另外,病人中常见肠腔狭窄、肛周病变、瘘管形成等并发症,故在制定治疗计划时还需要营养科、造口师、护理团队等共同协作管理。在见习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旁听我科的IBD多学科会诊IBD—MDT),通过体验I临床诊治过程,使其学会多方面评估病人的状况,除了有利于学生将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串联记忆、加深印象外,还利于培养综合性的临床诊断思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IBD的临床教学乃至其他临床学科的I临床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提高已经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将更多临床诊治技术作为示教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临床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我科应用的将门诊见习、内镜中心见习、参与多学科会诊、病例问诊与病历书写相结合的“四合一”新模式教学法能不断发展完善,并推广到各个学科的临床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余乔,吴佳,王宇芳. MDT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炎症性肠病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5):71-74.

[2]吕梅. 炎症性肠病教学中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C].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分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 2013: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