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视角谈眩晕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从中医视角谈眩晕防治

刘楠

河南省扶沟县中医院 河南周口 461300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轻重不一,轻者头晕眼花、头重脚轻、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车、视物旋转、甚则仆倒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疾病;发作间歇长短不一,多为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亦可一月发作数次。可突然起病,也可逐渐加重。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加之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眩晕病的发病率。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者可发展为中风而危及身体健康。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于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疗效。

眩晕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扰清窍,余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清空。在病变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相互兼夹或转化,如: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的证候、阴虚阳亢兼有风阳上扰的证候、风阳兼有痰火的证候、肾虚兼有肝旺的证候、久病入络形成瘀血的证候,故临床上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眩晕的病因总的概括为“风、火、痰、瘀、虚”,《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眩晕之病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治疗本病应从平肝、养肝、柔肝、息风着手,特别要警惕肝阳暴亢化风,夹痰夹火上窜头部而引起的眩晕头胀,肢体麻木震颤,甚至昏倒,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发生中风。

预防眩晕的发生,应尽量避免和消除引起眩晕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

一、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尽量避免进食过咸、辛辣刺激、嗜酒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等,以免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蒙清窍发为眩晕;进食过咸食物或者腌制食品可能会加重内耳水肿、改变体内局部酸性环境,从而导致眩晕反复发作;故平时宜进食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可以多多进食红枣、山药、枸杞、薏米等食物,可以起到祛湿化痰、健脾和胃之功效。1)、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指导患者宜食用紫菜、芹菜、海带、香菇、豆制品等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品,可用荷叶、菊花、枸杞子、槐花、决明子、苦丁等泡水代茶饮,清热解毒、平肝息风;兼阴虚者可配合给予百合、莲子、麦冬等泡茶饮;忌食肥甘厚味、动物内脏、羊肉、狗肉等动风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2)、对于气血亏虚型患者宜食用瘦肉、鱼肉、动物肝脏、山药、莲子、大枣等益气补血之品,忌食生冷;可用红枣、桂圆、枸杞子等泡水代茶饮,或食疗方:黄芪粥、莲子粥、红枣粥、茯苓粥等补益心血、调养心脾。3)、对于痰瘀阻窍型患者,宜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楂、黄瓜、西红柿等燥湿化痰之品,饮食有节、少进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忌食生冷食品,可用荷叶、陈皮、山楂、丹参泡水代茶饮,或食疗方:红豆薏米粥、冬瓜薏苡仁粥等。4)、对于肾精不足型患者,宜食用山药、枸杞子、山茱萸、黑豆、黑芝麻等补肾填精之品;可用何首乌、桑椹、枸杞子等泡水代茶饮。

二、在情志上,患者脾气暴躁、恼怒忧思太过,均会引起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上扰头目发为眩晕;且风阳夹有痰火,肾虚亦可导致肝旺,久病亦可引起气血两虚、瘀血阻滞经脉等而致虚实夹杂之证候,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导致眩晕时作。因此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发作时应多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室内安静、空气通畅,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加重或者发生昏仆,引起不必要的摔伤等意外发生。同时有眩晕病史的病人,建议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高空作业等;按时服药,定时监测血压,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药物用量。因此眩晕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必能提高治疗效果。

眩晕发作时,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根据辨证论治首先平肝潜阳、息风化痰、补益气血、健脾燥湿等,选用药效快而作用强的中医综合疗法,采用不同给药途径,尽快减轻患者眩晕症状,防止眩晕复发。

眩晕症在治疗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分为以下几法,简述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1)平肝熄风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选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子、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牡丹皮、夏枯草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何首乌、生地、麦冬、玄参等;若见大便秘结、目赤肿痛,可酌加大黄、芒硝等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震颤偏于风盛者,加羚羊角粉、生龙骨、生牡蛎、蜈蚣、全蝎等镇肝息风、清热止痉。

(2)补益心脾法适用于气血亏虚型眩晕,选方为归脾汤加减;药取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等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白扁豆补中健脾,远志、酸枣仁养血安神;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自汗易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酌加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等养心安神;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大便溏泻、小腹下坠、脉象沉而无力者,中药可合用补中益气汤或加服用中成药补中益气口服液等药物。

(3)补益肝肾法适用于肾精不足型眩晕,肾阴虚,选方为左归丸加减补肾滋阴,肾阳虚,选方为右归丸加减补肾助阳;药取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龟板、鹿角胶、紫河车等滋肾助阳、填精益髓,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等补益肝肾,牛膝强肾益精;若阴虚火旺、五心烦热、颜面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酌加鳖甲、龟板、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等药物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可酌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若下肢浮肿如若脾虚便溏、少食纳呆,可加白术、茯苓等健脾止泻。

(4)健脾祛湿法适用于痰湿中阻型眩晕,选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取半夏、陈皮、炒白术、薏苡仁、茯苓健脾燥湿化痰,天麻化痰息风、止头晕目眩;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复花等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腹部胀满,可酌加砂仁、白豆蔻等芳香和胃;若兼见耳鸣重听、头朦、头部昏沉,可酌加郁金、石菖蒲等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可酌加黄连、胆南星等或合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清化痰热。

(5)活血通络法适用于瘀血阻窍型眩晕,选方为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物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白芷、石菖蒲、陈皮等通窍理气、温经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地龙、全蝎、蜈蚣等善入经络、镇痉止痛、祛风通络;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无力、自汗多汗等症状,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若兼见形寒肢冷,可酌加附子、肉桂等温经活血。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上的两大基本原则,在中医学上讲究顺应天理,而治疗过程中也根据自身规律、经络循行及患者体质不同进行对症施法与下药,四诊合参,所以人各有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制宜,各方面相互制约,就有了各式各样的方法策略,一人一方,千人千方。

所以,中医在治疗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比如说中药、针灸、耳穴贴敷、耳针治疗等,通过这些辅助治疗来缓解临床症状。若患者眩晕症状较剧,在应用中医方法治疗的同时,建议也应该及时的到西医相关科室进行就诊,借助影像学检查等来查找一下导致眩晕的原因,并进行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3]张景岳(明):景岳全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