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粘膜病变的辨证论治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粘膜病变的辨证论治经验

王艳玲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北京  100009

通讯作者:王艳玲,北京市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3号 北京鼓楼中医医院,邮编:100009,电话:010-64059197

E-mail:wylacl@126.com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合并有消化道症状,是胃粘膜病变的结果,但是它又与一般胃炎及消化道溃疡不同,如果单纯采用抑酸,胃动力药,胃粘膜保护剂等处理,疗效多不满意,笔者在长期临床辨治该病过程中有一定的疗效,并且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在本文中予以分享。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胃粘膜病变;中医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的胃粘膜病变,单纯采用抑酸,胃动力药,胃粘膜保护剂等处理,疗效多不甚满意,笔者在临床辨治该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经验体会和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祛邪复升降

肝炎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疼痛及消化不良,肝功能可见转氨酶,黄疸指数升高,胃镜可见胃粘膜弥漫而广泛充血、水肿,中医分析肝炎起病于肝胆,症见于脾胃,成因可由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复受外邪入侵,乃至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郁化热甚则化火动血,往往来势快,病变重,邪毒重,如不及时截断进展,预后较差,故治疗上首当祛邪调脾,整理升降,每每奏效,使湿热火毒之邪得以从下而走,给病毒以出路,运用苦寒清利通下药中要极其注意护其胃气,以免受到戕害。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36岁,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饱胀7天,求治于急诊,予补液制酸抗感染治疗,疗效不显,遂查肝功能示:ALT 300IU/L,病毒指标示HBV DNA7.2*108 ,溲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证属湿热内蕴,急当清利,方药:茵陈30g 虎杖15g  黄芩15g  苦参15g  车前子30g  制大黄10g 郁金15g  茯苓10g  陈皮9g  石斛15g  半夏6g  丹参15g 以此方加减,治疗一个月,证情缓解,ALT转为正常,恶心呕吐无,苔腻已化,脉数转静。

2.健脾和胃法

一部分乙肝患者反复出现腹胀,纳谷不化,便溏,泛恶或口干,烦热,ALT轻度升高,胃镜示粘膜呈红白相间花斑状,或糜烂,此类病人多情绪忧郁,忧思则伤脾,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年长日久,耗其阴守,衰其阳运,尤冷食者,使寒湿停滞,此种病人属虚寒者居多,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予以健脾和胃剂,因万物由土而生,亦使其由土而归,和中守方,待脾胃生机恢复,阴液渐充,症情稳定,缓缓收功。

典型病例 患者朱某,男,43岁,自2003年患无黄疸型肝炎,转氨酶200以上,住院治疗予以保肝、降酶、抗病毒治疗一个月后转氨酶正常出院,但半年后开始反复,至今5-6次之多,ALT在100 IU/L以上,服用中、西药物后好转,HBV DNA通过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现围绕1000来回波动,脾肿大脾厚4.2cm, ALT 105 IU/L,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见:纳差,腹胀,便溏,夜寐不安,大便一日一次,苔薄舌红,脉弦滑,证属脾虚胃弱,治以健脾和胃,方药:党参30g 茯苓20g  陈皮10g   丹参30g  郁金15g  炒白术15g  制大黄6g  虎杖15 g  黄连9g  吴萸3g  炒麦芽15g  法半夏9g  合欢皮15g  珍珠母30g  坚守此方加减,服药3个多月症情明显好转, ALT转为正常已3月余。

3.温阳益脾肾

肝炎病人,还有一部分表现为纳差,腹胀便溏,腰酸膝软,面黄乏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细尺弱,且都有“朝轻暮重,食入作胀”的表现,此种病人病毒长期滞留体内,阻遏阳气,损伤气血,加之病变初起过用苦寒药重伤肾气,因患者下元虚弱,真气不足,不能鼓动阳气以运行,此时加用温补肾阳之品,从本着手,,使“命门火旺蒸糟粕而化精微”,脾胃健运,则症状随之改善。

典型病例 刘某,男,45岁,肝炎15年,腹胀,纳谷不化已历5年,食入胀甚,矢气后稍觉松弛,腰酸乏力,朝轻暮重十分痛苦,初用健脾理气之剂,效不显,患者畏寒乏力,苔薄质淡体胖,脉细小弦,重按无力,且朝轻暮重,此属脾阳不振,至暮则阳无以化,久病及肾,故拟温补脾肾之剂。方药:陈皮10g   炒白术10g   茯苓20g    生黄芪15g  巴戟天15g  肉苁蓉15g  菟丝子30g  桑寄生30g   丹参30g  虎杖15g  枸杞子15g  14剂,腹胀减,纳谷增,28剂而愈。

4.柔肝养胃法

临床还有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表现为胃中嘈杂,灼热而痛或伴两胁痛,心烦易怒,不思饮食,嗳气吞酸,口干咽燥,唇红舌红少苔甚则苔剥,脉细数,胃镜检查见胃膜糜烂或溃疡,此属肝气犯胃所致,往往与肝阴不足有关,其成因大致为肝气郁而化火伤阴或过食辛燥之品或肝血虚,进一步发展或肾阴亏损所致,由此肝失柔和之性疏泄不调,从而横逆犯胃,造成胃脘疼痛,临床这种胃痛,也往往受情志刺激和过劳而作,必须柔其体而制其刚,则肝体得柔,肝用不悖,胃腑即安,方以一贯煎化裁治疗。

典型病例 吴某,女,50岁,乙肝病史二十余年,有胃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现胃脘嘈杂,口干不苦,舌偏红苔薄少津,脉弦细,肝功能示:ALT78 IU/L证属肝胃阴虚,拟柔肝和胃法,方药:太子参30 g  当归15g  生地15g  杞子15g  茵陈15g  赤芍30g  石斛30g  炒白术15g  炙鳖甲12g  茯苓20g  陈皮10g 川楝6g  郁金15g  黄连9g  黄芩15g  服14剂,症情大减,守方服两月余而愈。

结语: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肝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病变, 病变呈多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胃粘膜损害可能是HBV的肝外系统表现之一.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胃黏膜病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可能与HBV 感染密切相关。HBV可在胃粘膜中定植复制表达,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微血管内皮细胞内, 引起炎症反应, 削弱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且随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进一步导致胃黏膜损伤,削弱胃粘膜屏障功能, 进一步提高了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粘膜病变所表现的症状正是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由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主要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主降浊,肝体阴用阳,主疏泄,肝失疏泄、脾胃失于运化会出现上腹部不适、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嗳气泛酸等消化道症状,此病的发生不外乎正虚邪实,治疗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 慢性乙 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 年版) [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病 杂志,2015,9( 5) : 570-589.

[2] 陈明胜,饶俊 伟,朱 金 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情 况相关性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9,31(3):171-172.

[3]樊 巧,冯红军,周环宇,等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损伤 中胃黏液 sIgA 的变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6( 17) : 3892-3894.

 [4李佳,李丽娟,王攀,等.慢性肝病胃黏膜病变与胃泌素、胃动素的关系[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3(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