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王菲

黑龙江双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 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机械取栓治疗)和参照组(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临床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优于参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机械取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均高于静脉溶栓治疗,前者可促进患者临床指标的改善,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静脉溶栓;效果

引言:临床中将缺血性脑卒中称为脑梗死,该病的发生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后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有较为的联系,脑组织缺氧或缺血后,会出现较大的损伤,严重的情况下容易软化或坏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均有着较大的威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从本院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入机械取栓的研究组和静脉溶栓的参照组,各组40例患者。所有患者的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60.14.28±2.37)岁。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均需要接受降压治疗、控制颅内压,同时给予营养和氧气支持治疗。

分入参照组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使用rt-PA完成,在治疗过程中以0.9mg/kg作为rt-PA的使用剂量,但将剂量控制在90mg以内,对总剂量进行测算,可采用剂量计算表完成,在总剂量明确后利用注射器抽取10%进行摇晃,使其均匀,并进行团注,在1min内完成,剩余药物采用静点的用药方法,控制好时间,保持在1h以上,在此期间对患者的各项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进行观察。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的1天内,禁止使用抗凝制剂和抗血小板制剂,完成rt-PA输注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检查,可采用CT和MR完成,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抗凝制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方法进行确定。

分入研究组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方法,实际操作过程中按照以下措施完成: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采用动态心电图完成,并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应用全麻方法。明确穿刺点进行穿点操作,主要以患者腹股沟右侧韧带股动脉位置,进行穿点后置入动脉鞘,但要合理的选择型号,以6F或8F的为主,之后根据导丝的指导下进行猪尾巴导管(5F)置入,主要位置为主动脉,以便完成主动脉的弓造影,选择单弯导管(5F)在造影的指导下置入患者的病变部位,之后选择Sdotaine置入,注射器合理的选择,以50mL的注射器为主,之后进行血栓病灶的处理,取出后进行支架的回收。根据造影的指导,了解闭塞血管的具体情况,观察血流是否恢复,如果治疗成功后,对患者的肝素代谢情况进行观察,代谢后拔出动脉鞘,并进行包扎止血处理,患者接受手术后给予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比。(2)选择卒中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量表总分为42分,统计后可分析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状态,得分越高说明缺损越严重。分别记录患者术后24h、7d、15d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无论是计数资料n(%),还是计量资料(x±s);均采用SPSS 23.0计算机软件统计和分析,数据记录后分别进行检验,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X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组间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则说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均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x±s)

组别

例数

活化凝血酶原时间-α(s)

凝血酶原时间(s)

凝血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研究组

40

35.02±1.22

12.13±1.56

19.25±1.68

25.62±0.44

参照组

40

32.64±1.29

10.87±1.94

17.79±1.93

3.31±0.47

t

7.897

2.865

3.296

6.854

P值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参照组相比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术后24h

术后7d

术后15d

研究组

40

11.58±0.56

8.46±1.13

5.22±1.76

参照组

40

12.58±0.92

9.39±1.22

7.17±2.06

t

5.587

3.196

4.185

P值

<0.05

<0.05

<0.05

3讨论

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也愈加完善,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导致临床中脑梗死的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具相关研究指出,我国致残和致死的相关疾病中,脑梗死位居首位。就急性脑梗死而言,其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复发率和致残率加较高,治疗时需要较多的费用[2]。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的脑部血流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这加速了脑细胞死亡的速度,所以临床中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对急性脑卒中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静脉溶栓治疗较为常见,所使用的溶栓药物具有尿激酶和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应用后能够针对患者的血流闭塞情况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仅操作简单,应用便捷,还能够快速地起到治疗效果,同时所需要的费用较低。然而有相关研究指出,虽然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但存在时间方面的限制,导致疗效理想程度不高[3]。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机械取栓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该方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血管内的介入治疗,选择取栓装置放置在颅内大血管闭塞处,结合造影进行血管情况的具体观察,依据观察结果结合导管的情况,进行血栓的处理,从而促进患者的血液通畅,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血管再通时间,同时还能够使梗死面积缩小。另外自膨式支架是机械取栓治疗中的主要工具,其应用后能够再次回缩,有利于促进血液流动的速度,还能够减少内膜损伤的情况发生。本研究针对研究组采用机械取栓,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机械取栓进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临床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潘立艳,杨春景.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21,7(03):53-55.

[2]文永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09):56-58.

[3]王鹏,杨占辉,滑丽美.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1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