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预管理在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基层干预管理在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中的效果分析

黄丽

三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绵阳  621100

[摘要]目的观察基层干预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对艾滋病患者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制定HIV感染和艾滋病管理干预流程,从基层干预管理、随访指导、知识宣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将基层干预管理进行统一流程规划,在执行中不断完善。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未实施基层干预管理前,管理病人65例)和2021年6月~2021年12月(实施基层干预管理后,管理病人70例),比较应用基层干预管理前后艾滋病患者随访率、失访率、疾病知识知晓率。结果应用基层干预管理前后艾滋病患者随访、失访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层干预管理可掌握艾滋病患者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持续追踪,确保病人信息不流失;并加大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可高危人群知识知晓率。

[关键词]基层干预管理;艾滋病;知识;预防

艾滋病是因人体感染HIV病毒后引发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多以HAART疗法抑制HIV病毒复制为主,但无法治愈。艾滋病患者由于长期遭受病情折磨,均伴有不同程度病耻感、抑郁、焦虑情绪,很多患者因无法正常开展生活,有明显的厌世情绪。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血液传播为主。目前,对HIV感染及艾滋病患者的防控策略主要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减少体内病毒含量,减缓病毒发作,减少传播危害[1-2]。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对传统分散式艾滋病管理进行革新,采取了高质量的风险及基层干预管理,细化了管理流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65例艾滋病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女24例,男41例,年龄18~66岁,年龄均值(42.75±3.48)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66±1.21年);选取2021年6~2021年12月7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女26例,男44例,年龄18~65岁,年龄均值(40.65±4.48)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10±1.76年)。两组数据综合比对,差异不突出(P>0.05)。

1.2方法

1.2.1干预前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6月艾滋病患者随访中的问题:①患者信息不真实,联系方式无法联系到病人;②患者接到专职人员随访电话后,表现多为紧张、怀疑、惊恐,不愿接受患病现实,中途明显抗拒;③随访员的沟通技巧不高,易让病人产生不信任;④患者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清,如遇问题不知怎么解决或申诉。

1.2.2干预后

(1)基层干预管理:接到疾控中心确诊病例,核对信息,署地管理;根据保密协议,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实施首次电话随访,如失访,7d后再联系,二次失访者,辖区行户籍调查,并取得详细地址与联系人方式继续访视;随访成果后,记录通话内容,建立病人档案;填写风险性评估表;随访资料送至“三线”管理办公室,进行数据登记、整理、反馈,保证病人不流失,信息正确,可持续管理。

(2)随访指导:接到确诊病例,查阅核对信息,3d内完成电话随访;随访电话接通后,核对信息,了解患者身心状况,CD4检测,生活行为,家庭状况,就业或学习情况,经济来源;向其普及艾滋病知识、政策,治疗措施,告知类似“四免一关怀”政策、及早治疗的重要性并开展心理疏导。稳定传染源,遵医嘱完成抗病毒治疗,预约下次随访时间。挂断电话后,整理资料,填写风险性评估表,汇同专家对基线资料予以评估。(3)知识宣教:社区设置固定艾滋病宣传栏,宣传栏永久保留至少两条相关标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放置宣传资料。

1.3观察指标

比较应用基层干预管理前后艾滋病患者随访/失访率、疾病知识知晓率。疾病知识知晓内容包括:HIV阳性的意义;及早治疗艾滋病的意义;治疗的准备工作;国家相关免费治疗政策。共4个项目,12个条目,5分制。>55分为完全知晓、40~55分为知晓、<40分为不知晓。疾病知识知晓率=(完全知晓+知晓)/调查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基层干预管理前,60例艾滋病患者随访率33.85%,失访率为66.15%,疾病知识知晓率27.69%;应用基层干预管理后,60例艾滋病患者随访率、失访率为与疾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1.43%、8.57%和91.43%,干预前后不同时期艾滋病患者随访率、失访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应用基层干预管理前后各指标比较

组别

随访

失访

疾病知识知晓率

干预前(n=65)

22(33.85%)

43(66.15%)

18(27.69%)

干预后(n=70)

64(91.43%)

6(8.57%)

64(91.43%)

t

17.144

17.144

22.257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在实施基层干预管理过程中,医疗人员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为患者建立病情档案,回答患者疑问,添加微信;擅用开放式提问收集患者心理、生理、社会支持信息,丰富艾滋病患者的情绪档案资料;探讨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入人文关怀。此外,相关学者均认为[3-4],在随访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心理暗示让艾滋病患者接纳自己,始终围绕让患者直面疾病、不做逃避、积极应对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笔者认为,本质上,基层干预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活处于逆境时面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干预时,有必要联合家庭、同伴等支持来强化对患者关心,让患者身心需求得到积极应对,提高内心满足感。本研究跟踪随访时间有限,尚未对远期效果有所论断,建议后续基层干预延长相关时间,扩宽研究指标。

参考文献

[1]农丽萍,何波,汤洪洋,等. 南宁市基层艾滋病防控工作模式效果评价[J]. 应用预防医学,2021,27(2):102-105. 

[2]樊鹏飞,杨晴,毛宇嵘,等. 江西省农村地区HIV感染者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随访管理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3):346-349. 

[3]石舜华. 发挥疾控中心作用做好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7):70-71. 

[4]黄凌,杨晴,胡强,等. 江西省基层艾滋病随访人员随访工作现状评价[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24(3):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