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有效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有效率分析

于晓龙

南充市嘉陵区中医医院 四川 南充 637500

【摘要】目的:考察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有效率评价。方法:采用双色球法将80例上述患者(收取年限:2021/04~2022/04)均分为40例/组,比对分析甲钴胺治疗(对照组)、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表1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比对照组,观察组正中神经的MCV和SCV均更高(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施以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更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升。

【关键词】活血化瘀方;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调查显示,糖尿病病程达到5年后DPN发病率会超过30%。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多元醇通路异常激活,进而使得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缓。中医将DPN归属为“麻木”、“痹症”等范畴,其认为该疾病是由淤血阻络、气阴两虚所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1]。故本研究特对我院2021年04月至2022年04月期间内接收的DPN患者予以抽取,终定80例实施分组治疗,详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1年04月至2022年04月作为分析对象入院时间,在此期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抽取,80例为最终确定有效样本总数。依据双色球法予以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均处于45岁之上、75岁以下,均龄为(60.33±3.37)岁。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抽取年龄介于44~76岁范围内,均龄为(60.26±3.45)岁。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展开对比,各项结果差异均较小,可比(P>0.05)。

1.2 纳排标准

入组标准:①经检查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的相关诊断条目;②充分知晓,并自愿参与;③中医辨证属血瘀脉络证。

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②病史不清晰或中途退出;③皮肤局部受损破溃或感染。

1.3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需严格控制饮食,保持适当强度的运动,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

[对照组]甲钴胺治疗。每天口服两次甲钴胺片,每次0.5mg。

[观察组]在对照组前提下加以活血化瘀方加减治疗。配方组成为:黄芪和地龙各20g,15g山药和麦冬,三棱和莪术各3g,没药和乳香各10g。对于气虚严重者则可再加入15g黄芪;严重血虚者加入15g当归和5g阿胶;阳虚严重者可添加10g桂枝和10g女贞子。将药方置于200mL水中煎煮,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连续治疗8周。

1.4观察指标

1.4.1 治疗总有效率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评判如示:若患者症状、体征显著好转,神经病变大幅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10%则表示“显效”;若患者患者症状、体征有一定好转,神经病变有所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则表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100%。

1.4.2 MCV和SCV

采用神经肌电图检测治疗前后两组的正中神经运动MCV和SCV。

1.5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6.0版软件处理文中计量、计数数据,分别用(x±s)、[n(%)]

表示,采用t、χ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比对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经评定显示为95.00%,与对照组相比,居高位水平,且差异明显,P<0.05。

表1治疗总有效率比对[n(%)]

组名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8(20.00)

23(57.50)

9(22.50)

31(77.50)

观察组

40

24(60.00)

14(35.00)

2(5.00)

38(95.00)

χ2

5.165

P

P=0.023

2.2MCVSCV比对

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MCV和SCV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居高位,且差异显著,统计值P<0.05。

表2 MCV、SCV比对(x±S,m/s)

组名

n

MCV

SCV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35.17±4.31

38.48±3.49

38.22±4.07

42.28±3.55

观察组

40

34.88±4.45

42.83±3.25

38.38±4.12

46.73±3.64

t

0.296

5.769

0.175

5.535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甲钴胺是临床治疗DPN的常用药物。其可通过甲基化反应促进腱鞘形成和轴突生长,从而对神经递质的减少起到抑制作用,提升神经传导速度,有利于受损的神经组织恢复。但由于DPN发病机制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微血管受损和血流动力学转变,因此需要联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2]。中医认为DPN为气血阴阳失衡、脉络失养,故应将通络止痛、活血益气作为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方中黄芪和山药可补虚益气,三棱和莪术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地龙通络没药活血,乳香可活血化瘀,而麦冬养可消肿生肌,调经止痛。多种药物并用可达到养血益气、通络活血止痛的效果

[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可明显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两种治疗优势互补,通过不同机理,相互补充,提升治疗效果;观察组正中神经MCV和SCV均较高(P<0.05),原因为黄芪可调节血糖,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地龙和莪术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缓解周围神经受损程度,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总体来讲,活性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杨晓琳,王智明.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0):1827-1829.

[2]马呈祥.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040-2041.

[3]李欣媛,张涵涛.甲钴胺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中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的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488-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