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1

食管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赖奕静,叶艺慧,冉旺军

福建省漳州市正兴医院(福建省  漳州市363000)

摘要:食管癌是指发生于食管黏膜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治疗上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或食管癌术后须辅助放疗而拒绝化疗的患者,可考虑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案,两者可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介导全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增加远隔效应,取得理想的抗肿瘤效果。为进一步明确两者联合用于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效果展开综述,以此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管癌;放疗;免疫治疗[1]

食管癌的病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微量元素的缺乏、烟酒、热食热饮的刺激以及家族性遗传易感因素等,早期无明显症状反应,随着病情持续发展,当患者因进行性的吞咽困难、呕吐、声音嘶哑等症状就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且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期[1]。对于不能耐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或食管癌术后须辅助放疗而拒绝化疗的患者,放疗与免疫治疗方案是食管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可在对局部病灶的肿瘤细胞DNA取得抑制、杀灭效果的同时,诱导免疫介导的全身抗肿瘤免疫,改变和调节局部肿瘤微环境,进一步提高抗肿瘤疗效。

一、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

放疗是通过放射线来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放射线进入人体内部后,与肿瘤细胞发生作用,产生刺激电子,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DNA分子断裂,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放射线的种类主要包括由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以及由X线光机和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量的电子线、X线、质子束和其它粒子束,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放疗在肿瘤治疗领域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高,有70%的肿瘤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同时40%的肿瘤可以通过放疗达到治愈的目的[2]。对于食管癌患者而言,放疗可通过CT技术模拟定位,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调整入射角度、射线剂量等方式,杀灭照射部位的肿瘤细胞,以此取得显著的肿瘤病灶控制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食管癌患者的病灶位置处于食管粘膜上皮,此区域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血液循环,因此,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远端转移率,这导致单一使用放疗治疗时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二、免疫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

免疫治疗并不是指单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治疗,而是指针对机体免疫微环境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性免疫治疗,前者是调动患者的自身免疫细胞的能力杀伤肿瘤,后者是把其他人或其他位置培养的免疫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对肿瘤进行控制和杀伤[3]。该治疗也被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方式,所形成的包括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已经逐渐开展。目前已经上市的药物,包括PD-1和PD-L1单克隆抗体,PD-1的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信迪利单抗等。PD-L1的单克隆的抗体,包括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等。涉及到上述免疫检查点,在整体治疗的机制方面而言,包括T细胞表面的PD-1的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配体相结合,可能产生抑制性的信号,而抑制T细胞的活性,从而使机体的免疫处于肿瘤逃逸状态。涉及到上述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便可能抑制上述抑制性通路,可能使T细胞的活性进一步受到激发,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治疗目的。对于食管癌患者而言,免疫治疗可通过提高肿瘤个体免疫功能或纠正免疫失衡,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因此常作为抗肿瘤的辅助方案。

三、放疗联合免疫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

对于食管癌患者而言,在放疗基础上增加免疫治疗,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放疗的肿瘤杀灭效果,并弥补其对远端转移肿瘤细胞的治疗局限。无论低和高剂量放疗均促进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免疫细胞上调 ,可增强抗肿瘤免疫原性,以此取得显著的抗肿瘤疗效。

四、总结

结合放疗与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来看,两者结合治疗食管癌可在短期内取得较佳的抗肿瘤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但当前临床对于此联合方案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且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可以此为方向作为食管癌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深入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鲁为山,陈晟,方军.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化疗对老年食管癌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125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6):1186-1189.

[2]王宏君,陈玺龙,郑佳仪,等. 启膈消结汤联合白蛋白紫杉醇+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毒副反应、免疫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J]. 河北中医,2020,42(12):1841-1845.

[3]路逵,张晶,何学军,等. 脾多肽联合FP化疗方案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对患者免疫指标及骨髓抑制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2021,36(3):44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