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

杨雯娟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650118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ICU重症患者时的效果。方法:100例ICU重症患者均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单一常规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SDS及SAS评分,统计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两表评分均超过40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两表评分均降低至20分以下,对照组虽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在30分以上,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达到98.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ICU重症患者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且能够令患者感到满意。

关键词:心理护理;ICU重症患者;心理健康

0.引言

护理人员除了关注ICU重症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之外,还应注意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做好干预工作。本研究旨在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ICU重症患者时的效果,现对研究过程及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自本院ICU重症监护室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诊疗记录、护理日志等进行比对分析。

纳入标准:(1)思维意识相对清晰,能够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的患者;(2)具有基础医学常识的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类疾病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意识丧失的患者;(2)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状态,随时可能死亡的患者;(3)所患疾病已经进入终末期,预计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的患者。

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100例患者等分为两组,具体如下:

(1)观察组。纳入50例患者,男女人数比为27∶23,年龄区间46~75岁,均数61.57岁,标准差4.15岁;患者分布情况:受到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的观察患者21例,重症感染及中毒患者20例,器官移植患者3例,其他6例。

(2)对照组。纳入50例,男女比26∶24,年龄区间45~76岁,均数61.82岁,标准差4.26岁;患者分布情况:严重创伤及大手术20例,重症感染及中毒21例,器官移植3例,其他6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对情况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分布情况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基线资料

观察组(50)

对照组(50)

x2/t值

P值

性别

27

23

0.040

0.841

26

24

年龄

61.57±4.15

61.82±4.26

0.297

0.767

进入ICU原因

大创伤、大手术

21

20

0.049

0.997

感染、中毒

20

21

器官移植

3

3

其他

6

6

1.2研究方法简析

采用常规方式护理两组患者,包括不间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格执行ICU病房制度,做好与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基础沟通工作。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额外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疾病认知干预。在患者情绪稳定、自我身体状态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围绕患者本身所患疾病的成因、进展情况、医院已经采取的治疗方法以及预期结果、患者在恢复期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与患者进行交流,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避免患者胡思乱想。

(2)心理状态干预。针对ICU重症患者表现出的多种消极情绪的应对方式应该存在差异。比如一些患者可能认为:为了治疗自己所患的疾病,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因经济原因而发愁。面对这种情况,护士可以向患者介绍我国的医保政策以及医院为患者开通的绿色通道等,帮助患者打消顾虑。还有一些患者由于起病急,或是在突然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失去意识,在意识恢复后发现自己的病情十分严重,故有可能产生不甘、恐慌等消极情绪。面对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做好安抚工作,帮助患者尽快接受现状,进而以积极心态面对未来。

1.3观察指标界定

(1)在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向其发放SDS抑郁和SAS焦虑量表,基于得分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低。

(2)统计并比对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级标准,总满意率计算需剔除不满意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当P<0.05时,表明比对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SDS及SA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SDS及SAS评分均较高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 2 两组护理前后SDS及SAS评分(±s

比对项

观察组(50)

对照组(50)

t值

P值

SDS

护理前

43.25±4.69

42.97±4.75

0.297

0.767

护理后

19.08±2.05

33.31±3.58

24.390

<0.001

SAS

护理前

44.05±5.85

44.18±5.63

0.113

0.910

护理后

18.19±2.16

32.92±3.93

23.226

<0.001

2.2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例数分别为21例、28例、1例,总满意率达到98.00%;对照组对应16例、22例、12例,总满意率为76.00%,卡方检验值为10.699,P=0.001<0.05,观察组明显占优。

3.综合讨论

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对象多为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必须严防各类病原菌侵入的患者[2]。出于对患者生命安全的考量,患者难以像普通病房患者一样,能够随时见到亲朋好友。由于生活节奏、方式均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故ICU重症患者容易滋生焦虑、烦躁、恐慌、抑郁等消极心绪,会对临床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护理人员必须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及时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ICU重症患者额外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后,在消除患者负向情绪方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之后,患者会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总体来看,心理护理干预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尝试推广。

参考文献:

[1]武华军.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ICU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6):120+138.

[2]胡运龄. 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人人健康,2019,(0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