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有效性研究

杨萍萍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调查对象均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数共计40例,选取时间始于2021年2月,止于2022年2月,将参与调查的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0例,实验组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比较不具有对比价值(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效果更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理论;满意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精神分裂症属于发病率极高的慢性疾病,目前临床中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原因有大脑结构异常、妊娠分娩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1]。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同时可辅以心理治疗。患者经过治疗后需要经历较长的恢复期,在恢复期期间,患者会因为各类因素导致疾病再次复发,因此需要在恢复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选择40例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调查的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病例共计40例,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值为(55.63±3.15)岁,其中男12例,女8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值为(54.34±4.22)岁,男14例,女6例。数据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护理,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

实验组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1)完善组织结构,成立积极心理学理论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心理医生等均为小组成员,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况进行评估,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将护理过程及相关数据定期计入档案;(2)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邀请高级心理咨询师及精神科专家为护理人员讲解专业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告知护理人员工作中应保持热情、积极、乐观、开朗;(3)多给予患者关爱,与患者沟通时应保持耐心,多对患者进行虚寒问暖,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解答;并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给予其良好的康复环境;(4)定期开展娱乐活动,例如:园林劳作、烹饪、家庭聚会等,使患者能够与他人多进行交流,融入使中,帮助患者找回自信,使其能够重新建立乐观的心态;(5)生活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1.3 观察指标

1.3.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价了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分值越大说明患者的负面情绪越重。

1.3.2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量表作为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分值大小与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计算,用%和(士s)表示,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判定形成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标准。

  1. 结果

2.1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评分比较不存在(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见表1。

1实验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对比x±s

组别

例数

护理后SAS

护理后SDS

实验组

20

30.36±3.58

40.25±2.54

对照组

20

39.03±4.72

49.16±4.27

T

6.5450

8.0201

P

0.0000

0.0000

2.2BPRS评分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BPR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BPRS评分更低,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2。

2实验组和对照组BPRS评分对比x±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BPRS

护理后BPRS

实验组

20

32.17±3.43

22.32±3.19

对照组

20

32.06±2.41

28.31±3.24

T

0.1174

5.8916

P

0.9072

0.0000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幻听、幻视、幻味、妄想、焦虑、抑郁、不协调性兴奋、易怒等,随着病情严重会出现精神衰退或认知和行为障碍,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后应及时就医,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据临床统计学记载,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数据统计显示,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生活因素,遗传因素等等

[3]。患者在患病后多会存在行为或心理上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的经济会造成一定影响[4-5]。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能够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不满意情绪。在护理过程中鼓励患者去参加集体活动,使患者能够融入集体,适应社会。通过与患者的口头交流,并不断地刺激患者,使患者能够敞开心扉,改善临床症状。不能一味地简单的用语言安慰患者,应该在实际行动中,以专业娴熟的护理方式让患者相信护理人员,同时进行温柔的语言安慰,强化医患关系,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中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干预的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存在明显非常满意势,再一次验证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干预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护理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具有满意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顾秀华,赵惠英,孔凡贞. 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0):140-141.

[2]曹书改.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5):185-186.

[3]朱艳玲,廖小华,张献强,刘淑贤,黄彩明,杜淑华,朱海斌.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5):244-246.

[4]吴小琴,郑莉丽.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07):148-150.

[5]陈俊玲. 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心理月刊,2021,16(0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