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江丽

名山区人民医院 四川雅安 625100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并呼吸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并呼吸训练,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且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运动;呼吸训练;慢阻肺;康复治疗

慢阻肺是一种可通过有效治疗方案加以预防的肺部疾病,其典型临床特点是不完全可逆的持续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发展。慢阻肺的发病与有害颗粒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及吸入有害气体直接相关,该病持续恶化后会出现较多合并症,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慢阻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出现了明显增长的情况,高发人群为老年人,患者发病后常有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症状,且呈反复性长期发作表现。针对慢阻肺的常规治疗方案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停药后病情易反复发作。本研究观察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女性患者比为28/21;年龄62-79(74.51±5.13)岁;病程0.5-8(2.32±1.16)个月;肺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比例为14/12/15/8。观察组男女性患者比为27/22;年龄61-80(74.04±5.21)岁;病程0.6-8(2.12±1.52)个月;肺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比例为13/11/16/9。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祛痰、止咳平喘、激素治疗等,在治疗期间予以患者对应的健康宣教,并嘱其禁止吸烟,远离空气污染严重区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并呼吸训练:(1)康复运动:结合患者病情、体质及年龄制定针对性运动方案,主要以慢走、蹬车、散步、健身操及打太极等有氧运动为主,嘱患者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运动,运动强度以患者自觉无呼吸困难为宜,运动时间以30min/次为度,运动频率每天2-3次。(2)呼吸训练:①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分别将左右手置于身体腹部及胸部,挺腹的同时用鼻子进行吸气,随之收腹并用嘴将其呼出,每次训练10-20min,每天2-3次。②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训练,先用鼻子吸气,然后将嘴巴紧缩使其保持吹口哨状进行呼气,呼气时保持气体均匀、缓慢呼出,时间控制在5s左右,呼吸频率一般为7-8次/min,每次训练时间在15min左右。③指导患者开展呼吸操训练,先对呼吸操方法进行讲解并加以演示,动作形式主要是双手叉腰、上身旋转、抱胸、展臂、弯腰、抬高双腿、外展等,患者保持腹式呼吸法开展上述动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训练强度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估:经治疗呼吸功能及肺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经治疗呼吸功能及肺功能有所改善为有效;经治疗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2)测量FVC、FEV1等肺功能指标并比较。(3)统计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呼吸困难症状评分等康复指标并比较,其中呼吸困难程度通过MAC量表进行评估,呼吸困难症状通过CAT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呼吸困难越轻。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 21.0软件统计,以(±s)描述肺功能指标及康复效果指标,行t检验;以[%(n)]描述治疗总有效率,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比较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9

26(53.06)

22(44.90)

1(2.04)

48(97.96)

对照组

49

17(34.69)

25(51.02)

7(14.29)

42(85.71)

x2

4.900

P

0.027

2.2 比较肺功能指标及康复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FVC、FEV1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呼吸困难程度及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及康复效果对比(n,±s)

组别

例数

FVC(L)

FEV1(L)

呼吸困难程度(分)

呼吸困难症状(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9

2.57±0.11

2.95±0.19

1.16±0.24

1.75±0.69

4.31±0.41

2.08±0.34

1.22±0.13

0.41±0.17

对照组

49

2.58±0.09

2.57±0.22

1.17±0.23

1.37±0.51

4.37±0.45

2.75±0.38

1.23±0.14

0.88±0.29

t

0.493

9.151

0.211

3.100

0.690

9.198

0.366

9.787

P

0.624

0.000

0.834

0.003

0.492

0.000

0.715

0.000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慢阻肺的致病原因尚无统一观点,一般认为患有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更易出现慢阻肺。慢阻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胸闷、呼吸困难并呈现出进行性加重表现,其肺功能会受综合因素影响而持续下降。如果慢阻肺患者无法在急性发作期得到有效治疗,会显著增加其发生肺功能衰竭的风险,进而危及其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治疗慢阻肺主要通过药物缓解急性症状,并促进肺功能的改善,但常规药物治疗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患者存在的肺功能低下问题。因此,亟待探索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有研究认为,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开展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明显改善其肺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VC、FEV1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应用运动并呼吸康复训练治疗慢阻肺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且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在于呼吸训练及康复运动有助于促进患者肺部生理、病理改变逐渐趋于稳定并转归,最大限度的促使其肺功能恢复到更加理想的状态。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借助腹式呼吸促进其膈肌活动度及肺组织顺应性增加,进而对呼吸困难症状及肺功能加以有效改善。同时,缩唇呼吸能够促使呼气时的阻力有所增加,通过一定强度的持续训练能够使其支气管保持一定的压力,进而促进气体从肺泡内有效排出,避免残余气量在肺内留存,有效缓解其呼吸困难的症状。另外,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能够促使机体的有氧代谢增加,促进气体代谢能力、全身耐力及免疫力提升,可促进其心肺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借助适量、持续运动锻炼不仅有助于优化其呼吸形式,还可促使呼吸频率提升,进而有效改善其预后效果。体操训练等有氧运动可对患者肺功能加以有效改善,但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当控制训练时间及强度,切忌不可超过患者耐受度范围,以免因强度过大而损伤机体功能及影响综合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并呼吸训练,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且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理想,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