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

王菲

黑龙江双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 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以探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研究目的。方法:于我院中抽取研究对象70例,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需给予针对性的救治。在开展本次实验前,已经确认将采取对照实验形式开展研究,对此将患者给予随机分组,其中一组为继续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需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分析比较其具体临床疗效。结果:从本次治疗数据显示可见,观察组患者在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内皮功能,进而提高患者预后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神经功能;内皮功能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脑血管疾病有比较高的发病率,急性脑梗死便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据调查数据显示,大约70%的脑血管病为急性脑梗死,该病症的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急性脑梗死研究的深入,治疗有效性明显提升,并出现了很多更为有效、安全的新型药物,丁苯酞便是其中之一[1]。据有关丁苯酞的临床研究显示,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起到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基于此,在此次研究中将探析对急性脑梗死实施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开展本次研究,共计纳入70例研究对象,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其中包括39例男性和31例女性,年龄35~77岁,平均(62.1±4.7)岁,经影像学诊断后确认病灶位于大脑、间脑、脑干及小脑等部位。同时在入组后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个小组,每一组内均分配35例患者。

纳入条件:①患者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条件,通过CT、MRI检出;②起病时间<72h;③不宜实施手术治疗或溶栓治疗。

排除条件:①芹菜过敏史;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存在意识障碍;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于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治疗,主要有营养脑神经、控制血糖、调脂及对症治疗等,同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状态。

观察组需在以上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给药,每日2次,每次100ml。两组患者均需连续治疗14d。

1.3观察指标

1.3.1评估治疗效果

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为疗效评估指标,如若患者在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率为46%~90%为“显效”,下降率为 18%~45%为“有效”,下降率不足18%则为“无效”。

1.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通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急性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意识水平、面瘫、视野、上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等方面,分值越低越优。

1.3.3日常生活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包括大小便、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分值越高越优[2]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期间的统计学处理均使用SPSS21.0进行,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可通过“%”表示,由“X2”进行检验,对于符合正态性分析,且数据间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疗效分析

经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35

20

13

2

94.28%

对照组

35

17

12

6

82.85%

X2

13.066

P值

0.001

2.2临床指标分析

在治疗后分别评估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临床指标比较(x±s)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ADL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16.9±4.1

10.1±2.2

37.4±6.2

68.4±8.8

对照组

35

17.0±3.9

14.7±3.6

37.6±6.0

52.3±7.1

t值

0.417

7.417

0.634

10.142

P值

0.636

0.001

0.317

0.00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病情急促、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大、进展变化复杂的特点,病灶位置较多,在梗死后会形成缺血半暗带,该过程中会随之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炎性因子,需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否则将会导致缺血部位神经细胞坏死,并引起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其相关机制十分复杂,其中NO(一氧化碳)、ET-1(内皮素-1)参与到了其中,并且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内皮细胞损伤是其主要危险因素。NO、ET-1指标与人体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其中NO能够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其舒张作用非常明显,在长期的动脉粥样硬化中,NO量明显减少,因此无法有效发挥舒张血管作用;ET-1则能够对血管平滑肌起到刺激性作用,在急性脑梗死时ET-1含量增加,对血管平滑肌的刺激性作用紊乱,将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3]

本次研究中,简单探析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如结果中表1所示可见,观察组在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28%,显著高于对照组82.85%,(P<0.05)。目前丁苯酞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新型药物,于芹菜籽中提取,该成分之所以能够对急性脑梗死起到良好疗效,与以下几方面作用有关,第一,在为患者用药丁苯酞后,其有效成分可以针对性地抵抗氧自由基,阻止氧自由基继续发挥破坏线粒体的作用,因此可以达到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丁苯酞的作用下还可改善脑水肿;第二,丁苯酞的用药下,可以促进脑部血液流速增加,有助于在缺血部位周围形成侧支循环,能够控制梗死范围扩大;第三,为患者应用丁苯酞后,能够对花生四烯酸起到选择性抑制作用,可达到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第四,通过丁苯酞的应用,可以达到降低过氧化物含量,使得氧自由基生成量明显减少,降低对脑神经的损伤,如结果中表2所示可见,在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分别为(10.1±2.2)分、(68.4±8.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4.7±3.6)分、(52.3±7.1)分,(P<0.05)。

经过本次研究分析可见,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预后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丽,陈敬.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05):141-143.

[2]王旭磊,李翠红.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2):25-28.

[3]李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05):58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