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的效果评价

黄必蕊

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云南 腾冲 679100

摘要:目的:分析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的效果和临床意义评价。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诊治的136例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ICU肢体运动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被动运动。对比两组呼吸指标变化、循环指标变化、肌肉力量恢复、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脉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P<0.05)。研究组护理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护理前,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P<0.05)。两组护理后MRC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谵妄、DTV和ICU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能有效促进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的康复,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降低谵妄、DTV和获得性衰弱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机械通气;昏迷;早期肢体被动运动;谵妄ICU获得性衰弱;

昏迷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其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障碍,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等。ICU针对病情较重患者常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可有效降低ICU死亡率。但是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因长期处于卧床状态,且使用较多镇静剂,导致其肌肉、骨骼、循环、内分泌和呼吸等系统功能出现下降或紊乱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诊治的136例ICU内接受机械通气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均在ICU接受机械通气;格斯拉昏迷量表评分≤8分。排除标准:入院前存在四肢骨折;存在肢体偏瘫;病情不稳定;病例资料不完整。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ICU肢体运动及护理方法,具体如下:告知家属ICU基本信息和通知,并对患者进行ICU专科护理,主要包括翻身拍背、协助咳痰、插管和拔管、仪器监测以及健康宣教等。待病情稳定后每天对四肢进行按摩,2次/d,可于每天清晨和傍晚实施。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被动运动,具体操作如下,采取平卧头高位30°左右的体位,将所有管道放置于适当位置,避免运动时牵扯。该运动需两位专业ICU护士同步进行,护士分别位于患者左右两侧,从上至下,由远及近辅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1)关节运动: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趾关节等,对8个关节进行被动内旋外展前后屈伸活动,重复动作3次/关节。每侧肢体完成运动后采用“抖法”进行推拿按摩。(2)肢体运动:采用肢体摇法,具体为一只手扶住被摇晃关节近端肢体,另一只手扶住其远端肢体,随后辅助其做轻柔的环转活动,重复动作3次/关节,辅助患者完成以上动作。每侧肢体完成后采用“搓法”进行按摩推拿。关节运动、肢体运动和辅助按摩为一组运动,2次/d,2组/次,可于每天清晨和傍晚实施。(3)下肢运动:由护理人员使用本院采购的多功能脚踏车,将脚踏车放置于患者病床尾端,调整脚踏车的高度、长度至患者适当位置,随后使用毛巾将患者脚部包裹住,并将患者下肢靠着并固定于脚踏架上,调整角度保证患者下肢弯曲度为90°。接着正式进入运动状态,热身时速度维持在10转/min,运动2 min,热身完成后缓慢调节脚踏车的阻力、转速,直至转速调整至20转/min,持续运动15 min完成一次训练。2次/d,2次间隔不少于15 min。两组患者均护理至出院。

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记录并分析两组护理前后呼吸指标和循环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呼吸指标包括脉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循环指标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统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采用肌力分级量表(MRC)来评定两组活动能力和肌力承受能力,针对单个肌群得分范围0~5分,得分越高肌力越好,研究针对6个肌群,分别为双侧肩外展肌、足背肌肉、屈肘肌、屈髋肌、伸膝肌、伸腕肌,总分为0~60分,总分<48分判定为ICU获得性衰弱。护理4周后,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谵妄、下肢深静脉血栓(DTV)和获得性衰弱等。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类型、机械通气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两组护理前后呼吸指标比较。两组护理前呼吸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脉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P<0.05)。

3.两组护理前后循环指标比较。两组护理前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护理前,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P<0.05)。

4.两组护理前后肌力情况比较。两组护理前MR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MRC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比较。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6.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谵妄、DTV和ICU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且卧床时间长,服用镇静药物,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影响其生存质量。且ICU患者DTV、谵妄及获得性衰弱等发生率均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早期肢体运动至关重要。ICU早期肢体运动是指在患者进入ICU 48 h内实施的肢体康复训练。针对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因其无法自主运动,尽早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能有效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昏迷患者因不同病史进入ICU后会长期卧床,接受机械通气,且其各项生理功能相较于普通患者均有明显下降,加上其缺乏运动,导致机体功能下降。与此同时,昏迷时间较长者会行气管切开手术,且使用较多镇静药物,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本研究将ICU常规护理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护理做比较,探究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的效果和临床意义,研究显示,研究组护理后脉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P<0.05),研究显示,实施机械通气患者其呼吸功能相对较弱,科学且合理地肢体运动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呼吸状态,各个肢体运动加上适当的扩胸运动有利于患者呼吸道外物的分泌和排出,从而促进患者肺部功能的恢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护理前,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P<0.05),大多数昏迷患者其神经中枢系统存在一定的损伤,早期肢体运动不仅能促进四肢的血液流动,而且能改善脑部和心脏血供,从而帮助恢复血压和心脏功能。机械通气患者受到约束制动,使其肌肉缺乏运动而导致出现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等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MRC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肢体被动运动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加速机体内炎症物质的吸收,促进机体血管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从而保障骨骼肌的正常代谢功能,最终肌肉功能得以加速恢复。

总之,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能促进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的康复,且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降低谵妄、DTV和获得性衰弱等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秀,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行早期肢体被动运动的效果探讨.2021.

[2]王艳丽.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改善效果.2020.

作者简介黄必蕊(19921118-);汉族;云南腾冲人;本科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