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隐形杀手”——心房颤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正确认识“隐形杀手”——心房颤动

杨健

成都长江医院610100  四川 成都

说到心血管疾病,大家常常会想到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但心房颤动也属于临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且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时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却会造成脑卒中的发生,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而该疾病也被叫做“隐形杀手”。近些年,心房颤动的患病人数也在不读上升,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警惕。那么房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正确认识下该疾病。

  1. 房颤的有关概念

心房一共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其中心房属于储血器,能对泵血进行辅助,而心室属于泵血器,具有泵血作用。正常人心脏的跳动规律为:从窦房结(右心房与大静脉连接处)开始,窦房结能发出节律较为整齐的指令,也就是60-100次/分,依次从心房、房室结传到人体的心室,通过让整个心脏依据节律进行协调舒张与收缩,继而确保心脏的正常泵血,这种正常节律也叫做窦性心律。而心房颤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房颤,是临床经常会见到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也就是说心房没有按照规律跳动,发生房颤时患者心房激动的频次会达到300-600次/分,且心率呈现不规则加快,有时会达到100-160次/,患者的心跳频次不但高于正常人,且不整齐,心房的收缩功能也会下降。

而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机体发生房颤的频次也会逐渐增多,相关研究发现,我国成年人房颤发病率可达1.6%,75岁以上人群患房颤的概率大约在10%,80岁以上人群可达15%,且年龄升高一岁,房颤的出现几率就会升高2%。房颤的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且主要为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比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力衰竭、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水电解质发生紊乱等,此外患者的情绪波动和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引发房颤,比如手术应激、情绪紧张、酗酒、吸烟、易怒、暴躁等都是房颤发生的病因。

2.房颤的临床表现

房颤起病时,患者如果心率不快,则症状表现不明显。如果心率偏快,则会表现为心悸、乏力、呼吸困难、心慌气短等。患者的心室率过快时还会导致血压下降、头晕眼花甚至晕倒。还会引发心力衰竭,或加重患者的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病,尤其是患者的心室率一旦高于150次/分,则会使心肌缺血现象加重,或者导致心绞痛出现。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人在发作时感觉不到任何的不适,特别是心率不快或房颤持续时间比较长时,因而会被患者所忽视,因而可能会导致最佳治疗时机的错过。

3.房颤的危害

房颤属于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正常人相比,房颤患者患脑卒中的几率会高出5倍左右,且房颤会造成心力衰竭的出现,据统计发现,心衰人群内有三分之一都属于房颤患者。除此之外,房颤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且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

房颤发作时患者的心房收缩功能会丧失,因而会造成血液在心房内的淤滞,血液无法全部泵到心室内,继而会增加心房内血栓形成风险,血栓脱落后随血液会到达身体各个地方,如果到达脑部,就会使脑部血管阻塞而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如果到达下肢动脉,则会增加下肢动脉栓塞并发症的出现几率。房颤长期持续的话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最终会诱发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隐形杀手”。

  1. 房颤的预防和治疗

4.1预防

房颤的预防就是要做好对危险因素的有效管理,尽可能从源头上来对房颤发生进行抑制,若房颤转归到正常节律时也不能松懈,依然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并综合管理好相关危险因素,比如对自身的血压、血糖、体重等进行合理控制,同时要忌烟酒,保持科学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以此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

4.2治疗

4.2.1治疗目标

找到房颤发生的病因,并纠正出现诱因,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率);同时合理控制好心室率,对于窦性心律难以恢复的房颤患者可通过药物控制将其较快的心室率减慢,并通过抗凝药物的使用来对脑卒中的发生和血栓栓塞的形成进行有效预防。

4.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控制房颤节律的首选方法,对于刚发现的房颤有很大的概率会在48小时内恢复窦性心律,可先进行观察,也可口服氟卡胺或普罗帕酮药物;对于持续时间在2天以上且在7天以下的房颤患者,可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而对于持续发作超过7天的患者,药物转复窦性心律的效果会大幅度下降,临床经常会用到胺碘酮等药物。同时抗凝治疗对于预防栓塞和血栓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抗凝药物有很多类型,患者要咨询专业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以防抗凝不足发挥不出药物的预防作用或抗凝过度而造成出血。像华法林、利伐沙班等都是不错的抗凝药物。而对心室率进行控制时,可借助地高辛、倍他乐克等药物,让患者在静息过程中心室率保持在60~80次/分,而进行中等程度运动时心室率保持在90~115次/分是心室率控制的最终目标。

4.2.3非药物治疗

电转复、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是治疗房颤时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1)电转复主要是在患者胸部位置放置两个电极片,然后借助除颤仪释放电流来达到恢复患者窦性心律的一种治疗方式。在心肌梗死、低血压、心衰等紧急状况下较为适用,但该手段不能根治房颤,患者还会复发,且部分患者还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来保持窦性心律。

(2)对于那些难以忍受药物的副作用或药物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而言,可用射频消融手段进行治疗。而对于那些运用抗心律失常药进行治疗不成功、且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永久性房颤病人可通过导管消融方式进行治疗。导管消融适合在75岁以下、器质性心脏病不存在或较轻、左心房前后径在50mm以下、症状严重且反复发作、药物把控不理想的阵发性房颤病人中应用,该方式对病人造成的创伤较小。此外,对于那些拟行瓣膜置换的病人而言,术中运用左房消融方式来治疗房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针对房颤合并其他心脏病,必须通过冠脉搭桥、主动脉瓣等心脏手术进行治疗;左心房超过65mm;药物和导管消融不理想;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而言可运用外科迷宫手术治疗。该方式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不过手术效果较好。

  1. 小结

房颤会加大患者脑卒中、心衰等疾病的出现概率,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有部分患者发作时没有症状,因而属于威胁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患者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消除危险因素,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注意对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以此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