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晨燃

南京市佑安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认知行为治疗CBT),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6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8例在此基础上应用CBT。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后的PANSS评分更低,ITAQ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CBT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以及治疗态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治疗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言行紊乱、阴性症状等症状,但病情反复,5 年复发率可达到80%。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0%左右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患者往往服药依从性较差,停药率可达到40%~50%。同时,研究发现,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应用认知行为治疗(CBT)也能够发挥辅助作用,可减轻患者症状,转变其非适应性思维以及异常行为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CBT已经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流方式。因此,本文将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CBT,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1)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3)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4)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期应用过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2)严重躯体性疾病患者;(3)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患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不配合治疗患者等。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2~74岁,平均(56.70±5.86)岁;病程1~11年,平均(5.79±2.22)年。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1~73岁,平均(56.43±5.70)岁;病程1~12年,平均(5.88±2.08)年。两组上述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使用氯氮平、氨磺必利、利培酮、喹硫平帕利哌酮等药物治疗,均单用抗精神病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CBT,具体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查阅CBT相关文献,编制CBT操作手册,由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组成治疗团队,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定期进行治疗,每次60min,总疗程24周,共治疗18次。(2)具体方法:第1次治疗:以建立关系为主,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第2~3次,进行案例解析,进行正常化和教育,分享他人的疾病症状信息;第4~5次,进行妄想评估与治疗,对患者进行思维记录,检验相关证据,利用ABC技术、修正图式治疗;第6~7次,进行幻觉评估与治疗,确定问题列表、治疗目标,进行合理解释,正常化幻觉,记录声音日记,采取逐级暴露的方式治疗;第8~9次,分析情绪问题,确定应对技术,对适应性认知及行为进行识别,进行行为干预,并采取逐级分配任务的方式;第10~11次,进行人际关系干预、识别干扰症状,利用关系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使患者学会寻求社会支持,逐步进行自我暴露;第12~13次,进行认知功能损害评估,利用思维链接的方式,学会对思维障碍相关的结构化、情感进行分析、总结、反馈;第14~15次,进行动机激发,包括社会化,行为激活;第16~17次,识别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制定行为提醒策略、提高依从性计划;第18次:识别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复发的策略。

1.3评价标准

应用PANSS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评价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后的PANSS评分更低,ITAQ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48,分

组别

PANSS量表

ITAQ量表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74.48±6.28

28.20±4.20

6.52±1.43

15.67±2.02

对照组

73.34±7.09

37.60±3.77

6.70±1.55

10.26±1.98

t

0.834

11.539

0.591

13.251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心理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重要内容,NICE 建议,将CBT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核心方法。认知行为流派认为,根据认知理论,精神病症状与心理、社会、生物学因素均密切相关,而患者生理症状、情绪、行为异常均与认知相关

[1]。该理论认为,焦虑等情绪并未来自异常精神症状,而是对精神症状的主观解读或误解,且其对解读越相信,越容易出现负性情绪[2]。因此,CBT治疗的目的并非使患者认知自己的疾病,而是帮助其缓解症状,转变其应对方式,缓解其痛苦感受。

研究发现,CBT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均有改善作用。幻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症状,而进行CBT治疗后,患者能够了解到对幻听的消极评价是产生痛苦的重要原因,而转变该消极评价方式,能够缓解其内心痛苦,学会正确处置应对幻听。同样,通过为妄想找到替代解释,可缓解其对妄想的忧虑,避免其陷入回避行为焦虑情绪。对于意志减退、社交退缩、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CBT可通过教会患者社交应对技能,转变其行为方式,从而更愿意主动尝试社会活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利用CBT策略能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内源性皮质醇,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程度,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3]。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后的PANSS评分更低,ITAQ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可见CBT实施效果良好,对精神分裂症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CBT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以及治疗态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阙建宇,陈斯婧,邓佳慧,等.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障碍中的应用[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1):82-88.

[2]陈雪莲,孙福刚,于传宁,等.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2,24(3):236-239.

[3]王纯,雷茂春,张宁. 精神医学框架下基于症状的心理治疗决策: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为例[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5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