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德育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医古文德育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秦灵鸽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中医系

摘要:文章结合医古文课程实际,通过挖掘梳理,主要从立志、精术、诚心、大爱四个角度探索医古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以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筑有特色的中医人文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关键词:医古文;德育;课程思政

“立德”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将“立德”二字置于首位。 用以说明良好的德行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树人”则来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指出培养人的过程如同种植树木一样,是一项长久工程。

在人文课的思政融入方面,医古文责无旁贷,在讲好医古文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政内容的融入,从而发挥人文课的优势,在人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进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发挥叠加效应,共同构成中医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部分。

在高职医古文课堂进行思政课程融入有2个方面的必要性:一、就学科性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代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医古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古代医学文选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综合练习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为学习中医经典原著和其他古医籍文献消除文字文理上的困难,并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医古文既包含中医古典文化常识,又蕴含中医医德思想和医理知识,故而其经典篇章如《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成为中医人反复研读的重要内容。而在高职阶段,刚接触这门课程便进行思政的融入,在学生心中埋下思政的种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就研究对象而言,医古文上编内容主要是古代文选,包括医家传记、医论、医著序文、杂著医案等,内容丰富。这些内容是从中华民族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萃,从无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身上可以学习到立志从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敬畏生命等德育元素,故在医古文的教学中融入立志、精术、诚心、大爱等德育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医德双馨的医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从医之志

(一)决然学医,力求改变现状

现实生活中,一名医学生决定学医的初心可能千差万别,而从医学生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则需要立长志,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医古文中记载了相关的故事:张仲景,因感叹伤寒肆虐伤人并致人死亡,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立志为医,治病救人;朱丹溪,因其母患有脾胃疾病,故对医术有粗略研究,后因其师傅重病,终悟“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遂弃举学医,并终有所成。“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这些著名医学家的成长和学习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可能因榜样而发奋习医,并进一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决心为医,勤求医术

医学知识体系的复杂和庞大,决定了学医的过程是艰辛的,医学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梳理并不断反复记忆,才能掌握,这样的艰辛过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长期坚持不懈的耐力,否则很可能因学医不精导致对医理的认识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从而出现误治,延误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故当决心为医之时,就要努力通晓医理,精勤不倦。医古文中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3位医家皆有勤求医术之志:张仲景生于乱世,又逢伤寒流行,当世之人亡于伤寒者甚于死于战乱者,而当时士大夫轻视医药、务求名利而舍本逐末,故张仲景立志救济天下,通读《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写成《伤寒杂病论》,并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为伤寒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孙思邈强调作为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朱丹溪昼夜学习《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认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故拜师学医,作《相火》及《阳有余阴不足》论,补充了医学领域对精血阴气不足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

二、精究医术

医学是一门极为严谨的学科,这就要求医者持细致、严谨的医学态度,扁鹊认为,作为医者,当“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即知道疾病的外在临床表现,就能推断出其内在病因病机;知道疾病的内在病因病机,就能够说出疾病的临床表现。这就要求作为医者对脏腑及其相应的病变特点、临床表现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倪寻、李延所患的疾病临床表现相同,均为发热、头痛,然二者在找华佗治疗的过程中,华佗却给他们处以不同方药,这是因为倪寻所患病证为里实证,李延所患病证为表实证。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华佗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两人均病愈。这种对疾病认真观察、精细、严谨的医学态度值得学生学习,并成为医古文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诚心救人

“大医精诚”的思想不仅要求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更强调作为医者当有诚心救人之志。所谓“大德至善”,是指作为医生应当具有仁善之心、济世之德。孙思邈认为作为医生,首先要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对待患者,无论贵贱贫富、年长年幼、美丽丑陋、是亲人还是仇人,都应该平等对待。扁鹊给虢国太子治病之前,其医术曾遭中庶子质疑,扁鹊并没有因中庶子的质疑而放弃对虢国太子的诊治,而是就中庶子所述太子的病机,告诉了中庶子太子现在应当具有的临床表现,并让中庶子进一步求证,以博取患者亲人的信任,最终使患者得以救治。孙思邈、扁鹊的诚心救人行为是每一位医学生应当学习的榜样。而在当前疫情严重的环境下,一批又一批白衣天使请战前线,他们舍生忘我、诚心救人的奉献精神又是新时期医之大诚的体现。

四、仁医之爱

所谓“医者仁心”,为医者的仁爱之心既包括对个别病患的怜悯体恤,又蕴含对社会大众的仁医之爱,孙思邈认为,对待病患不得起芥蒂之心,而当有惭愧、忧恤、怜悯之意。此外,他还指出应当尊重动物的生命,不能为救人的生命而杀害动物的生命,认为杀害动物的生命来挽救自己生命的行为,背离生存之道,不是仁爱的体现。张仲景因为感叹伤寒对生命的威胁之重,立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为救治伤寒病患全力以赴。

“医者,仁人也”,在医古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为医者当有诚心救人的品质,可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仁医的大爱精神,且通过“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道德教育,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医古文课程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素材,有利于德育元素的挖掘和进行思政教育。为了实现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人文素质课程医古文中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和思政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民族复兴大任融入课堂,分别从立志、精术、诚心、大爱四个角度做好医古文人文课教育的价值引领,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的医学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卫生健康大业当中,为培养国之大医,造就国家医学栋梁奠定基础,从而达到医古文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进而与学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相结合,共同为实现中医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彭胜男等.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正常人体解剖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3).

[2] 刘东洋等.温病学德育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15).

[3]  邓樱,周萍,王松坡,等.中医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21).

基金项目:达州市教科所课题:基于“中医大讲堂”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走进中小学课堂的研究——以通川区为例(课题编号:DZL20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