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后髁偏心距改变和股骨后滚距离与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股骨后髁偏心距改变和股骨后滚距离与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徐宁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股骨后髁偏心距改变与股骨后滚距离及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最大屈曲度的相关性。方法:择选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0例行初次后稳定型假体(PS假体)TKA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后稳定型假体TKA术后股骨后滚距离及PCO的变化,对比术前、术后标本偏心距及最大曲度、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结果: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明显高于术前,但最大曲度低于术前,P<0.05;Pearson与Spearman的r值范围分别为-0.843-0.941、-0.801-0.968,P值范围分别为0.061-0.934、0.072-0.800。结论:术后股骨后偏心距及最大曲度与术前相比会发生一些改变,但经Pearson与Spearman相关分析和检验,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曲度无相关性。

关键词:股骨后髁偏心距;股骨后滚距离;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不满意手术的首要原因是膝关节活动度未能达到预期值或屈曲受限,锅内有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软组织平衡与否、体质量指数、患者年龄等。Bellemans等提出股骨后髁偏心距概念,即屈曲时股骨后方皮质与胫骨平台的距离,两者距离太小可发生撞击;若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股骨后髁偏心距每下降1mm,最大曲曲度评价下降6.1°[1]。国内有学者认为股骨后髁偏心距经胫骨-股骨撞击及关节间隙平衡等机制,不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但是其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最大的屈曲度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多为学者对PCO在TKA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TKA术后PCO改变与术后ROF有关,术中重建PCO或适当增加股骨假体型号,可增加术后膝关节ROF,但也有研究认为PCO与TKA术后屈曲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基于此争议,本文就股骨后髁偏心距改变和股骨后滚距离与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角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初次后稳定型假体(PS假体)TKA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2例,女18例;年龄:59-73岁,平均(64.23±4.27)岁。

纳入标准:(1)均诊断为OA,膝内翻或膝外翻<10°;(2)假体均为同一公司的PS假体;(3)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手术操作,术后由同一组康复师进行功能训练;(4)入选病例术前患膝ROF≤90°;(5)根据美国KSS系统评分,术后优良KSS评分≥80分;(6)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为患侧股四头肌肌力IV-V级;无影响髋、膝关节活动及引起下肢疼痛或下肢屈伸活动功能的其他疾病;既往患膝无骨折或开放性手术史;术后X线显示假体轴线对位良好。排除标准:(1)严重骨质疏松;(2)患膝周围畸形或韧带功能不全;(3)随访资料不完整,或随访不足1年;(4)术前术后膝关节侧位X线图像不标准;(5)影像学测量术后垂直对线欠佳及股骨假体屈曲或过伸严重;(6)术后膝关节后方残留明显,影响膝关节屈曲活动的骨赘;(7)住院或随访时发生异位骨化、关节僵硬、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影响术后康复的并发症。

1.2方法

均采用全身麻醉,取患者仰卧位,由髌旁内侧入路,于膝关节正中做1切口,初步松解软组织,并将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切除。股骨髓内定位,胫骨髓外定位,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均垂直于冠状面机械轴截骨,假体系统自带3°胫骨平台后倾角。采用参照技术进行远端髁前后截骨,根据股骨远端前后径大小,选择适合的股骨假体,若假体在相邻大小的假体型号之间,选择小号股骨假体。测试髌骨轨迹,标记胫骨假体旋转时对线位置,将后方骨赘及未被股试模覆盖的骨质清楚,对后骨水泥的假体进行冲洗。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48h预防感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14d,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1)术前、术后标本偏心距及最大曲度;(2)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1.4评价标准

患者TKA术前的患侧膝关节的标准侧位X线、末次随访测量患侧膝关节最大ROF,拍摄伸直位及最大被动屈曲位标准侧位X线。分别测量PCO变化(术后与术前PCO差值,增大记录为正值,减小记录为负值);最大屈膝时股骨相对胫骨的前后移位距离(后滚距离用最大屈曲位的数值减去伸直位的数值,股骨向后移动记录为正值,向前移动记录为负值)[3]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5.0处理本研究数据,“”、()分别表示计量、计数,分别行t、2检验,P<0.05,则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术前、术后标本偏心距及最大曲度

与术前相比,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明显较高,最大曲度明显较低,P<0.05,如,1所示。

表1 术前、术后标本偏心距及最大曲度(± s)

时间

n

股骨后髁偏心距(mm)

最大曲度(°)

术前

40

24.12±1.27

130.54±3.82

术后

40

27.58±3.12

119.21±3.25

t

-

6.496

14.287

P

-

0.000

0.000

2.2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

Pearson的r值范围-0.843-0.941,P值范围0.061-0.934;Spearmanr值范围-0.801-0.968,P值范围0.072-0.800。

3.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是以不造成膝关节失稳下减少行走和站立时的关节疼痛,保持屈曲度(ROF),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TKA术后,患者膝关节需屈曲67°才能满足日常步行需求,屈曲83°才可以满足上楼梯需求,屈曲90°以上才能满足下楼梯需求,屈曲93°才能满足从坐下的姿势站起来。膝关节至少屈曲105°才能满足日常圣后需要。影响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曲曲度的因素众多,其中股骨髁偏心距(PCO)最早于本世纪初提出,提出“胫骨后撞击”是限制CR-TKA术后最大屈曲°的重要原因。PCO在标准侧位片(股骨内外侧后髁重叠)上,股骨后髁最低点到股骨干远端后皮质切线的距离。根据Bellemans的胫骨后撞击理论,股骨后髁偏心距越大,胫骨后撞击则发生的越晚,从而增加了屈曲角度,反之,则减少,两者间具有正相关关系。PCO减少明显影响CR-TKA后患者膝关节屈曲度,多数学者就此达成共识,但PCO对后稳定型PS-TKA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较少,结果也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重建PCO有助于关节活动度恢复,也有学者与关节功能恢复无关[4]

有些学者发现膝关节假体类型不同,TKA术后PCO变化对术后ROF影响不同,不同类型的假体表现出相异的运动学模式导致的[5]。与CR-TKA保留后交叉韧带功能不同的是PS-TKA以凸轮立柱机制代替。多项研究表明,CR型假体中,TKA术后的运动模式多表现为屈曲中股骨相对胫骨的矛盾的“前滑”,于是PCO增大就成为提高其术后ROF的重要因素。在PCL替代型TKA中屈曲活动中股骨相对胫骨多表现出“后滚”,这对其术后ROF的影响变得更重要,PCO的作用变得不甚明显[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比术前高,但最大曲度比前低,而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曲度并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影响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曲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稳定型假体股骨后髁偏心距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膝关节屈曲度、手术技术、康复效果等诸多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曾俊杰, 马立峰, 赵嘉铭, 等. 股骨后髁偏心距变化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J]. 中华骨科杂志, 2020, 40(15):8.

[2]史加奎, 王双, 马锦芳,等. 股骨后髁偏心距对接受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的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1, 18(20):5.

[3]曾俊杰, 郭艾. 手术相关因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3(5):4.

[4]史为鹏, 王锴, 王英振, 等. 关节线高度变化对内轴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期疗效的影响[J]. 中华骨科杂志, 2021, 41(24):9.

[5]杨东生, 林俊彬, 方锦泽,等.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后髁偏距对早期功能的影响[J]. 广州医药, 2018, 49(1):4.

[6]李超, 王业华, 李亚军,等. 股骨后髁偏率对后稳定型TKA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 实用骨科杂志, 2020, 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