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4

H型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徐勤连1,刘彤2

1.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 H型高血压(H-type hypertension)是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原发性高血压,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加强H型高血压的防治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H型高血压相关文献的总结,针对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中医药防治此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H型高血压 辨证论治 中医药研究 进展 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ype H hypertension

Xu Qinlian1,Liu Tong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China;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China)

Abstract:The H-type hypertension is a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 which is one of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type hypertens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H-type hypertension, and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medical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CM treatment,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Keywords:H-type hypertens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ogress;overview

H 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将其定义为是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的原发性高血压,当血清同型半胱氨( homocysteine,Hcy)水平>15μmol/L即可诊断为 HHcy[1]。研究表明, 我国约有75%的高血压患者伴有HHcy,且发病率逐渐上升, 因其存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的“三高一低”特点及其严重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备受关注[2]。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凸显出多靶点、多成分、整体综合调节的独特优势。

1.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中并无有关H型高血压中医病名的记载,因此中医界多根据其症状与临床表现,将H型高血压划分到中医学“眩晕”或“头痛”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病性以本虚为主,兼杂痰湿、淤血;病位主要以肝脾肾三脏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火、痰、瘀、虚;发病机理不外乎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但不同医家对其病位及基本病机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庄微等[3]认为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痰瘀互阻。陈晖等[4]认为其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精微物质缺乏,与饮食偏好、劳逸失调、七情所伤、久病内伤虚损有关。王杰等[5-6]通过聚类分析及要素分析发现,H型高血压的病性证素为阴虚、阳虚和阳亢, 其病位证素与心、肝、肾、脾四个脏腑有关。赵荣[7]认为H型高血压的致病因素是痰湿、气虚、血瘀, 同时也可以成为病理结果。其中医病因病机中主要以痰湿为标,肝肾亏虚为本,而脾则为致病之源。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输布失调,痰湿交阻导致脉道瘀阻,从而气机升降失调而发病。

2.辨证论治

近年来,H型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与H型高血压有关的中医研究资料不多,因此对其中医分型仍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多数学者仍参照2007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将其分为4个证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唐娜娜[9]、张骞[10]、帕力旦·吾布尔[11]、朱志扬[12]、张雪峰等[13]对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研究分析,发现患者在证型分布上主要以痰湿壅盛型为主。陈晖[4]、陈威[14]、邢齐树等15通过研究也证实了此结论,同时发现痰湿壅盛型患者的Hcy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且与Hcy水平关系最为密切。由于H型高血压的中医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且存在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样本量小等问题,故并不能完全揭示出不同证型及其临床指标与Hcy水平之间的对应性、规律性。因此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显得尤为重要。

2.1痰湿壅盛证

痰湿壅盛型主要与痰、瘀、虚有关。脾虚易导致痰湿内蕴、痰阻气血使气血不和,从而产生头痛、眩晕等临床表现,症状明显时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痰湿内阻、痰热瘀结及痰瘀互结。针对痰湿壅盛型患者多以化饮降浊为主要治则可用补中益气,化痰祛湿之法。王金玲16、赵宇17、季晓霞等18分别采用的健脾化痰汤、黄连温胆汤加味、眩晕1号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以及王俅俅19、毛拉提·努尔沙德克[20]、刘莉等21的黄连温胆汤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和降低血清Hcy水平,同时发现黄连温胆汤还可通过清热燥湿,化痰逐瘀,以降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早期肾脏损害。临床上痰热瘀结所导致的头痛和眩晕病证均可采用黄连温胆汤加以治疗。对于痰瘀互结患者宜化痰祛瘀,沈立22、陈琳等23通过对照试验,对治疗组分别加用活血潜阳方、芪蛭消风汤(组方为补阳还五汤+黄芪 30 g、水蛭 3 g、瓜蒌 10 g、半夏 10 g、山楂 30 g、制首乌 30 g)。结果显示: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和Hcy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方埼逍逍等24运用祛湿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2.2肝火亢盛证

肝火亢盛型多见于疾病初、中期,与脏密切相关,后期可累及心胃肠等脏腑。肝阴亏虚致肝火上炎内扰心神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失眠等心火亢盛证心肝火旺证表现此外,知肝传脾,肝火旺易传于脾胃,临床可口苦口干口臭、消谷善饥、大便秘结等胃肠积热证肝胃火表现故针对肝火亢盛型以平肝降火为主要治则治宜祛风清火,平肝潜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姚福胜等25的天麻芎苓止眩片与兰真真等26采用的周立华教授的经验方(疏肝降火方)均能起到良好降压效果,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周若锋等27在对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的基础上饮用自制的夏枯菊明茶(夏枯草5g、菊花2.5g、决明子2.5g)也取得良好成效。

2.3阴虚阳亢证

阴虚阳亢证型患者多见于疾病后期,与脾肾两脏虚损密切相关。脾喜燥恶湿,痰湿日久易耗伤阳气导致脾胃健运失司出现脾肾虚;肝火亢盛易耗气伤阴,久之亦可灼伤津液导致气虚和阴虚。故中医治宜滋补肝肾,育阴潜阳。李倩等28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得出:阴虚阳亢证患者在口服西药降压、补充叶酸的同时,联合使用中药汤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六味地黄丸)不仅能有效的降低血压与Hcy水平,更好的减轻血压变异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调节细胞炎症因子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此外,李杨等29采用的加味地黄汤以及陈小永等30治疗阴虚阳亢型患者使用的六味地黄汤合归补血汤均获得良好效果,在降压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的同时还可调节细胞因子,缓解对肾功能的损害。王艳辉31与王强等32学者研究表明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能较好控制阴虚阳亢证型患者血压,改善其临床症状。

2.4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患者宜采用益阴扶阳,益气生津之法。江芳超等33采用补肾降浊方(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川芎、蒲黄、赤芍、瓜蒌、陈皮、半夏)证实该方在有效改善阴阳两虚型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三酰甘油、血清Hcy水平的同时,还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李颖等34通过自拟眩晕2号方(生石决明15g、丹参15g、山药15g、生黄芪15、当归10g、白芍10g、钩藤16g、党参12g、茯苓15g 、炒白术10、生甘草6g)联合吴茱萸敷贴对阴阳两虚证患者进行治疗也取得满意效果。有研究表明当归益气方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眩晕等症状,在降低患者血压与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方面有突出作用。

  1.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郎立中[35]、李毅等[36]分别采用的叶酸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芪苈强心胶囊以及王震37的补肾和脉颗粒和李莹鸿等[38]采用的复方芪麻胶囊均起到控制血压、降低Hcy水平的作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表明

[39-42]多种中药特别是活血化瘀类药物及其提取物(如山楂、天花粉、丹参、苦碟子、黄芪、人参皂苷、大蒜素、葛根素等)均能降低血Hcy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干预和延缓HHcy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此外,还可进行穴位贴敷、耳穴贴压、针灸推拿治疗、传统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中药足浴、拔罐、时辰调护法等中医特色治疗,临床研究表明以上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4.小结与展望

高血压已成为中国工程院发布的“未来20年我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中排名第二的疾病,仅次于糖尿病[43]。因此,加强H型高血压的防治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火证、饮证与虚证的病机,从平肝降火、化饮降浊、益阴扶阳等方面入手以达到降低血压、血清Hcy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保护肾脏等重要靶器官,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高血压的治疗首先是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具体包括饮食、作息、外感、情志失调、失眠、便秘等;既病防变就是要控制好血压,以延缓或减轻对血管及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损害,防止因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的多种代谢因素联合致病。其次,按照辨证论治原则从不同体质、不同证素入手进行细化治疗,制定个体化方案挖掘更多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现阶段对于H型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医师临床用药仍以个人经验为主,缺乏客观性使中医药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因此深入研究 H 型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和中医药治疗的药理机制还需积极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卢新政, 霍勇, 等.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08 (05) :23-28.

[2]WILLIAMS B,MANCIA G,SPIERING W,et al. 2018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Eur Heart J,2018,39(33):3021-3104.

[3] 庄微.“H 型”高血压中医证型特点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5-9.

[4] 陈晖, 刘全炯.H型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点探讨[J].山西中医, 2017, 33 (1) :49-51.

[5] 王杰, 顾月星.H型高血压中医证素的聚类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 (3) :173-174.

[6] 王杰, 顾月星.120例H型高血压中医证素及证型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 2017, (08) :657-659.

[7] 赵荣.214例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型观察体会[J].光明中医, 2016, 31 (2) :165-167.

[8] 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摘编之一[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 19 (02) :118-119.

[9] 唐娜娜, 方险峰, 刘中勇.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动态血压特点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1) :1240-1244.

[10] 张骞,朱思敏,等.130 例 H 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2):17-18,22.

[11] 帕力旦·吾布尔,杨靖,祖力胡马尔·玉素甫,等 .H 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2):2804-2806.

[12] 朱志扬, 葛然, 刘广昊, 等.社区老年H型高血压患病率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相关因素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 (8) :7-10.

[13] 张雪峰,苏和,张瑞芬,等 . 蒙古族 H 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规律分析 [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3(1):37-38.

[14] 陈威, 王鑫, 梁云花, 等.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07) :1171-1172.

[15] 邢齐树,刘汉顺,黄春华.H型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12):1700-1703.

[16] 王金玲. 健脾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H型高血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 1) : 99 - 101.

[17] 赵宇.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湿壅盛型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0):47-49.

[18] 季晓霞,李颖. 眩晕 1 号方治疗痰湿壅盛型 H 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7,52( 2) : 101 - 103.

[19] 王俅俅,徐京育. 黄连温胆汤治疗 H 型高血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 2) :147 -148.

[20] 毛拉提·努尔沙德克,付德军 . 黄连温胆汤对 H 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201-202.

[21] 刘 莉,张岚弛,邹国良,等. 基于 H 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特点及探讨加味黄连温胆汤干预作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 9) : 12.

[22] 沈立,符德玉. 活血潜阳方对 H 型高血压痰淤互结型患者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 9) : 1305 -1307.

[23] 陈琳,李飞泽. 芪蛭消风汤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痰瘀互阻型 H 型高血压临床研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 6) : 538 - 540.

[24] 方琦逍逍. 祛湿汤治疗痰湿壅盛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 1) : 35.

[25]姚福胜;田晶;张稳;王宇红;范建民.天麻芎苓止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火亢盛、痰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03):505-508.

[26] 兰真真,周立华,李 盼,等. 疏肝降火方对肝火亢盛型 SHR 大鼠的降压疗效及机制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19,30( 6) : 1328.

[27] 周若锋. 夏枯菊明茶治疗肝火亢盛型低中危高血压病 35 例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4,49( 6) : 424.

[28] 李倩;胡泽平;韩卫星.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H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03):90-95.

[29] 李 杨,郭悦婷,王 兵,等. 加味地黄汤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脂影响[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9,33( 4) : 54.

[30] 陈小永,王自闯,郭存霞,等. 当归补血汤合六味地黄汤对高血压肝肾阴虚证早期肾损害的防治[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 9) : 190.

[31] 王艳辉. 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对 H 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2016( 8) : 973 - 975.

[32] 王强,莫雪梅,韦斌,等. 天麻钩藤饮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对 H 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1,10( 11) : 854 - 855.

[33] 江芳超,张积友,解春霞,等. 补肾降浊方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高血压病[J]. 吉林中医药,2017,37( 9) : 911.

[34] 李 颖,裴 雯,陈海燕,等. 自拟眩晕 2 号方联合吴茱萸敷贴治疗阴阳两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20,24( 3) :579.

[35] 郎立中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叶酸片对 H 型高血压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7):203-204.

[36] 李毅,郭勇,苟华良,等 .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 H 型高血压患者降 Hcy 的疗效分析 [J]. 世界中医药,2018,13(11):2733-2736.

[37] 王震. 补肾和脉颗粒治疗 H 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 70 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7,33( 6) : 4 -6.

[38]李莹鸿, 靳利利, 黄培红, 等.复方芪麻胶囊干预治疗对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瘦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37 (06) :676-679.

[39] 常萍,刘德山,张维东 . 大蒜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3):221-224.

[40] 侯云鹤,张皓鑫,王依雨,等 . 人参皂苷 Rg1 对 NAFLD 动物模型中同型半胱氨酸的调控机制 [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4):27-33.

[41] 曹建玲,杨永密 . 葛根素联合舒血宁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黏度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研究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5):157-159. 

[42] 邱立红 . 中药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对同型半胱氨酸所致的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D]. 杭州:浙江大学,2018.

[43] WU Y,JIN A,XIE G,et al. The 20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preventable health problems of China:A Delphi consultation of Chinese experts[J]. Am J Public Health,2018,108(12):1592-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