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崔宝根

庆云县中丁乡卫生院 山东德州 253712

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通过黄芪建中汤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以8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治疗时间:2020年2月-2022年2月,其中40例常规西医治疗,40例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均小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可提升综合疗效并保证用药安全,提升患者的远期预后。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慢性胃炎;远期预后

慢性胃炎指的是因不同原因而引起的胃部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且病因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1]。当前西医在慢性胃炎治疗方面应用较多,通过西医可较快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但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且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2]。中医学的发展使得慢性胃炎可从不同角度开展治疗,而在具体治疗中需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常见分型之一,患者可出现典型胃痛、口吐清水、大便溏稀等表现[3]。我院通过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证实了该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且能保证远期预后,现就有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旨在为更多同类型慢性胃炎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8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治疗时间:2020年2月-2022年2月,其中40例常规西医治疗,40例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女=22例/18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52.83±6.46)岁,病程:8个月-4年、平均(1.52±0.48)年。观察组:男/女=20例/20例,年龄33岁-73岁,平均(52.85±6.48)岁,病程:8个月-4年、平均(1.54±0.50)年。所有患者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且符合中医学中的脾胃虚寒型,所有患者有较好的用药依从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满足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三联疗法,主要包括: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mg,每天2次;克拉霉素缓释片,每次0.5g,每天1次;阿莫西林胶囊,每次0.5g,每天3次。

观察组: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药物基本方有:干姜6g、党参10g、白芍10g、白术10g、桂枝10g、延胡索10g、炙黄芪15g、甘草6g、红枣5枚。依据不同患者症状加减药物,其中:如果患者呕吐,增加半夏、干姜;腰膝酸软者加入附子;泛吐清水痰涎者加陈皮、姜半夏、茯苓;腹痛者加大延胡索用量。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

治疗时间均为4周。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依据治疗后症状转变与胃镜检查结果予以评价,症状消失,胃镜显示胃部黏膜无炎症表现为显效;存在轻度症状,胃部黏膜有轻度炎症表现为有效;达不到上述要求者为无效,显效率与有效率纳入总有效率中;(2)不良反应与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专人整理数据,并输入软件SPSS21.0中,本次研究结果数据为计数资料,用()形式表示,差异性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分析

综合分析临床疗效,观察组数据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6(65.00)

13(32.50)

1(2.50)

39(97.50)

对照组

40

15(37.50)

18(45.00)

7(17.50)

33(82.50)

χ2

/

/

/

/

5.000

P

/

/

/

/

0.025

2.2不良反应与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均小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不良反应与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n(%)]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

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

观察组

40

1(2.50)

2(5.00)

对照组

40

6(15.00)

8(20.00)

χ2

/

3.914

4.114

P

/

0.048

0.043

3、讨论

虽然西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起效快,患者症状能较快缓解等优势,但是从慢性胃炎本身特点方面考虑,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所以需要长期用药,应保证患者的远期疗效以及长期用药安全性。部分文献指出,西医在慢性胃炎治疗中易出现不良反应,而且部分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在长期用药中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范畴,且资料统计显示,脾胃虚寒型占比达到35.00%-50.00%。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发生与脾胃虚弱有关,阳气受损,引发脾胃运化失常,应从温阳脾胃方面入手治疗。

观察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在治疗期间使用黄芪建中汤,其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桂枝可温通经脉、通阳化气;党参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干姜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甘草可补脾益气、调和诸药;黄芪可补气固表;红枣能够调节药性,同时健脾益气。依靠上述药物的综合达到健脾养胃、散寒除湿、温阳脾胃目的。结果部分数据综合证实了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黄芪建中汤治疗符合慢性胃炎的治疗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调节,改善脾胃虚寒,提升远期预后。

综上所述,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可提升综合疗效并兼顾患者的用药安全,提升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鹏,陈国菊.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05):84-86.

[2]胡亚军.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03):73-77.

[3]叶辉,钟嘉敏.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20,40(12):1804-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