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预防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系统化护理预防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张美燕

屏南县总医院(屏南县医院)3523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预防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在本院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区间:2021年7月~2022年6月)。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较低,平均血流速度、静脉血流峰速增加值显著较高,满意度显著较高(P<0.05)。结论:在妇产科术后护理管理中,构建更加完善的系统化护理模式,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切实保护患者术后健康。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术后护理;系统化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妇产科手术不可避免地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创伤,可能引发机体应激状态。术后患者需要住院休养一段时间,卧床期间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这与血管壁受损、静脉血流速度瘀滞、血液高凝等有关,治愈难度较高。目前,自然分娩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1%~1.5%,对产妇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对此,需要给予产后产妇更加高效的护理服务。例如系统化护理,可全面关注患者实际需求,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在本院接受妇产科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组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观察2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5~32岁,平均(26.85±4.36)岁。对照组年龄25~33岁,平均(25.74±4.4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足月妊娠;(2)思维清晰,沟通无障碍。排除标准:(1)不配合此次研究者;(2)临床资料缺失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防护与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护理:(1)制定整体的工作规划:充分了解科室发展现状,对于发现的妇产科术后护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进行及时的统计和上报。细化护理整体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护理工作质量。(2)卧床指导:下肢远端到近端按摩,合理调整按摩力度。产妇平卧时,可使用软垫将其下肢抬起,以30度最佳,保持其屈膝关节约15度。(2)产后休息与运动护理:在剖宫产后,产妇术后回到病房予去枕平卧,6小时后可以垫枕头,多做翻身动作,增加床上活动量。注意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温度湿度适宜、保持安静。指导产妇完成一些适宜的体育活动,如踝泵运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1.3观察指标

(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并对比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临床指标:测定并对比两组术后静脉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计算得出护理前后改变差值。

(3)工作满意度:调查两组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妇产科术后两个月,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50%(3/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P<0.05)。

2.2临床指标对比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静脉血流峰速增加值显著较高(P<0.05)。

表1  临床指标对比(x±s)

组别

例数

平均血流速度增加值

静脉血流峰速增加值

对照组

40

16.28±5.67

8.91±5.35

观察组

40

23.88±5.58

16.72±3.55

t

6.042

7.693

P

0.000

0.000

2.3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对工作满意度显著较高(P<0.05)。

2  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

40

18(45.00)

16(40.00)

6(15.00)

34(85.00)

观察组

40

30(75.00)

8(20.00)

2(5.00)

38(95.00)

2

-

-

-

5.556

P

-

-

-

0.032

3.讨论

产妇在妊娠期间子宫增大,持续压迫下腔静脉、髂静脉,从而使得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作用,压力逐渐升高,进而引起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另外剖宫产孕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更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发生。既往对妇产科术后者开展的常规护理,护理细节可能存在疏漏,患者术后较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产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系统化护理管理,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可能是因为观察组接受的系统护理模式,持续明确了当前工作中的不足,集中组织研讨后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这给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充足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帮助达成妇产科术后护理工作的各项目标,能够有效改善血流速度,有助于降低血栓的形成率[4]。应用系统护理后,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是因为护理人员根据意见落实整改措施,针对不足开展针对性干预,整体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为患者创设良好的就诊环境,提升患者对医院工作满意度

[5]

结合以上分析内容,可见在妇产科术后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工作中,构建系统化的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诚,刘娥容. 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7):1081-1083.

[2] 康秀花. 全面护理对剖宫产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流指标的影响[J]. 妇儿健康导刊,2022,1(8):180-182.

[3] 管莉萍,吴蝶丽,张丽,等. 早期心理干预配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对预防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J]. 饮食保健,2021(22):210.

[4] 王珂. 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析[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8):165-166.

[5] 董文星,金静波. 探究循证护理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J]. 中外医疗,2020,39(20):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