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及分析

贾尚伟

古交西山医院  神经外科  山西太原古交市  0302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开展期间,需要抽选100例研究对象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其均为我院神经外科在2020年至2022年之间收治的危重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针对这些研究对象展开实际调查,分析其出现躁动的原因,同时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选用恰当的镇痛镇静药物。此外还需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的波动情况。结果:经调查显示,此次实验期间,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有61例患者被判定为躁动,经深入剖析发现,有27例涉及到颅内因素,有34例涉及到颅外因素。在经过对应的干预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疼痛评分等指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优化改善,干预前后对比效果明显(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较为危重,且病情波动较明显,其在手术治疗结束后多会出现躁动的情况,对此,护理工必须要明确患者出现躁动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实际表现应用合适的镇痛镇静药物,促使护理质量得以改善,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脑外伤;躁动;镇痛镇静

颅脑外伤,是指在脑神经和脑组织受到外部暴力的直接影响、间接刺激作用下造成的巨大损害,其病情症状可能会随时出现改变,在经过手术治疗后,仍可能会在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精神躁动,主要表现为剧烈挣扎、烦躁紧张、拔管、损伤设备器具等,考虑发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可知为颅脑外伤所引起的进行性意识功能障碍,不但会提高大脑代谢耗氧量,而且还会使血压和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最后导致颅内再次发生出血现象,从而加剧患者的疾病程度。所以,及时掌握患者出现躁动的原因,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以及为其提供合适的镇痛镇静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躁动的出现频次和程度,对进一步提高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非常关键。本文便围绕100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展开探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实验开展期间,主要借助对100例研究对象的探索从而获取实验结果。这些研究对象均为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且都来自我院在2020年至2022年之间接收的患者群体中。分组展开探究工作,从基本资料的角度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首先,合理规避导致躁动出现的可逆性因素,面对术后已经产生躁动的患者,则需要找出对应的可逆性因素,如保障血容量的稳定性、维持呼吸畅通、降颅压、提高脑循环水平等。若是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较低,可以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其次,对患者的体征改变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确保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控制在90%以上,平均动脉压控制在80毫米汞柱以上,收缩压超过90毫米汞柱。再者,需要基于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情况下,借助右美托咪定、芬太尼为患者施行麻醉镇静处理工作,最开始的药物应用剂量分别为0.1~0.5μg/kg-1·h-1和0.3~1.0μg/kg-1·h-1,同时还需要结合相应的监测结果对其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一个小时为间隔时间段,开展Riker测定工作,确保其评分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并且每天在早晨唤醒患者,还要向其询问约三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患者的回答无异常,则需要在原来药物剂量的基础上缩减一半展开镇痛、镇静处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调查分析患者出现躁动的原因,同时截取镇痛镇静干预前、干预半小时、干预三小时这几个节点的Riker评分以及心率、呼吸频率、疼痛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4.0软件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 结果

2.1引发躁动的原因分析

经实验调查显示,在100例研究对象中,Riker评分超过5分的患者例数为61位,其中由颅内、颅外因素所导致的躁动例数分别为27、34。

2.2镇静镇痛干预效果

根据下表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于干预前,在干预半小时后,患者的Riker评分、心率、呼吸频率水平、疼痛评分水平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呼吸频率的变化幅度不大(P>0.05);相比干预前,干预三小时后,相关指标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P<0.05)。

表1 镇静镇痛干预效果

指标

干预前

干预半小时

干预三小时

Riker评分

6.1±0.7

5.0±0.4

4.5±0.3

心率(次/分钟)

101.5±10.7

99.4±9.2

87.9±9.5

呼吸频率(次/分钟)

26.1±1.7

25.5±1.4

19.8±1.0

疼痛评分

4.2±0.7

3.7±0.5

2.8±0.4

3 讨论

在对危重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一般多采取外科手术的方式,但是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也对救治效率和预后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出现较多的是术后躁动并发症。所以,颅脑外伤手术治疗后应予以镇静镇痛治疗,并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全面、合理的护理干预,可防止术后并发症和相关风险情况的出现,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

首先,针对术后躁动的患者而言,相关医护人员必须先要搞清楚其具体的病情,尤其是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颅内状况,因为躁动可能说明了患者的颅内状况有所改变,不可单从表面的角度对躁动情况进行处理,这样容易忽略或推迟颅内疾病进展的治疗。在确定和及早规避躁动原因的前提下,对于躁动现象展开对症处理,通常的做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躁动程度以及具体表现选择不同类型的用药,并且充分考虑各种用药的副效应。举例说明,若是患者存在语言性烦躁,话语多,或谵妄,胡言乱语等。首先选用口服用药的方式,给予患者安定、鲁米那、奥氮平(处理精神性躁动现象的疗效较好)。如果患者无法完全的顺从用药,也可肌肉注射安定、鲁米那。

本次实验期间,借助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的方式实现对相关药物剂量的调控,作用效果较为理想,在规避躁动的基础上还能够规避用药过量的情况,在镇痛镇静护理措施的膳食下,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如呼吸频率、心率、Riker评分以及疼痛评分等均出现了明显改善的效果。

综上,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变化程度比较大,在术后容易发生躁动的现象,护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并适时进行对症处理,以改善治疗、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更快地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兴业,田博.血清转运蛋白、Tau蛋白对重症颅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2022,33(4).

[2]吕平.凝血功能、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2,33(6).

[3]潘晓飞,何建青,王玉海.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