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处置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6
/ 2

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处置措施研究

刘昊

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  山东  潍坊  261200

摘要:目的 分析骨创伤大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临床处理建议。方法 选择本院骨科收治的骨创伤大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共计150例,样本选取时间为2021年。依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分组,分形成组(n=48)、未形成组(n=102)。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观察临床综合处理的效果。结果 形成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应用止血带率、合并高脂血症率与未形成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延长、术中使用止血带、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是引起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而经由本院的综合处理,患者临床有效率高达97.92%。结论 影响骨创伤大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较多,而综合处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骨创伤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临床处理

前言:手术治疗是骨创伤患者常用治疗方法,但患者很容易形成术后的深静脉血栓,不仅影响康复,还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探寻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予以针对性的临床处理方案,对减少血栓形成、保障患者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即选择骨创伤大手术患者150例进行研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分享处理术后血栓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本院骨科收治的骨创伤大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共计150例,样本选取时间为2021年。依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分组,分形成组(n=48)、未形成组(n=102)。

形成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37~84岁,平均(52.82±10.77)岁。具体术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0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8例。

未形成组中,男52例,女50例,年龄35~85岁,平均(52.84±10.85)岁。具体术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4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21例、股骨干骨折17例。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本院依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诊断和治疗指南》[1]开展研究,纳入患者均接受临床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造影),符合指南者归入血栓形成组。同时以调查问卷形式获取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止血带应用等内容。

高脂血症判断标准:患者三酰甘油水平>1.70 mmol/L、总胆固醇水平>5.72 mmol/L。

1.3观察指标

1.3.1分析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的差异。

1.3.2观察综合处理的临床效果

以显效(患者血栓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正常)、有效(患者血栓明显缩小,但仍旧存在肢体的肿胀、疼痛等症状)、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三个等级评估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数/分组总患者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之中所涉及的计量、计数相关数据均纳入到统计学软件之中进行处理,版本为SPSS26.0,其中,计量(x±s)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检验方式分别对应:t、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判定是否存在数据差异性指标,当低于0.05时则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形成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应用止血带率、合并高脂血症率与未形成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手术时间延长、术中使用止血带、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是引起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OR=1.208,P=0.00058;OR=1.312,P=0.00034;OR=1.348,P=0.00025;P<0.05)

表1血栓形成单因素分析

指标

形成组(n=48)

未形成组(n=102)

X2/T

P

体质量(kg/m2

22.05±0.42

22.10±0.39

0.7146

0.4760

手术时间(min)

185.22±24.57

130.28±20.13

14.5053

0.0000

术中止血带应用

39(81.25)

16(15.69)

60.4190

0.0000

合并高脂血症

40(83.33)

13(12.75)

71.1786

0.0000

全麻

20(41.67)

41(40.20)

0.0293

0.8642

2.2观察综合处理的临床效果

本院对形成组患者均采取综合处理方案,具体:(1)溶栓治疗。出血倾向尚未明显的患者,本院及时提供尿激酶进行溶栓,并于早期治疗期间,同时联合抗凝祛聚方法,具体药物剂量以患者血栓形成严重程度而定;(2)抗凝治疗。本院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静脉注射给药,每日2次(间隔12 h给药1次);(3)降低粘稠度治疗。本院使用右旋糖酐溶液和复方丹参溶液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将20 mL复方丹参与500 mL右旋糖酐混合后持续性静脉滴注,滴速控制20 mL/h;持续治疗10~15 d。统计治疗结果,显效患者26例,有效患者21例,无效患者1例,总临床有效率=(26+21)/48*100.00%=97.92%。

3.讨论

近年来,因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交通事故、高处跌落等因素导致的骨创伤事件愈发多见[2],临床骨创伤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已经成为骨科常见病之一。

深静脉血栓是骨创伤大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手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中,手术时间延长、术中使用止血带、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是引起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可见骨创伤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这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同[3-4]。而本院综合处理临床有效率高达97.92%,可见综合处理方案不失为骨创伤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有效处理方法,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时长、术后止血带应用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综合处理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3):235-238.

[2]李兵.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4):34,36.

[3]王立山.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65-66.

[4]吴卫国.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