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土   对话历史  综合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0
/ 2

立足乡土   对话历史  综合实践

  , ,吴玉芳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高级中学, 727299

【摘   要】立足乡土历史文化,结合新课程新教材适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跟着书本带着问题走进走进博物馆、走进红色革命纪念馆,在古迹文物中体会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在红色故事中感受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合作思考表达等能力,落地学科素养。

【关键字词】 乡土资源    再现历史  实践活动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涵养家国情怀,以“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了解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乡土历史文化为载体,拉近了历史与书本的距离,带领学生对话文物古迹,触摸红色乡土文化,通过眼望实物与实地走访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验,在沉浸式中去感知历史,透过乡土历史文化树立大历史观让家国情怀向内而生向外而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以乡土文物资源为载体  对话文物  再现历史  丰富教学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乡土里的文物更是承载了这地区发展变化的乡音,浓缩了时代变迁的音符,以乡土资源为载体,走进博物馆走进眼望遗迹对话历史,呈细节看文物晓历史,让逝去的历史痕迹在同学们的体验中活起来,使得教学更丰富真实直观也更灵动。

将教材内容与当地的乡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研学走访等形式主动参与活动,激发学史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研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翻开高一历史课本第1课时,同学们惊喜的发现中提到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和有“中国”字样的铭文,这件稀世珍宝竟出自我们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更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是这个“中国”字样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1】中国文明在此寻觅到了源头同学们认真翻阅整理发现课本中共4件陕西出土的文物,足见陕西作为周秦汉唐文明发祥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我们这里有吗?”好奇使然,暑期组织学生走进铜川博物馆一起探索寻觅文物,在这里我们有幸见到了铜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殷簋,器皿底部和器盖内部各刻有82字铭文(内容相同),记录了殷获周王委任,继承祖父和父亲的职务守护东部边境五座城邑。为了感谢周王的封赏,他特地铸造了这件簋来纪念这件事情。【2】在解说员的娓娓道来之中,我们了解到了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此次博物馆之行学生们感受颇深,一眼望见千年青铜器知晓了铭文,纷纷表达了对周文化对古人敬佩,乡土情怀油然而生,华夏文化的认同也深入学生的内心,表示一定要传承好铜川的历史文化在学习《秦朝形式图》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秦长城时我们踏上了距今有2300多年的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县境内残存的魏长城遗址共2993.5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之一,距今有2300多年。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改写了举世无双的中国古老长城的建造历史。3触摸魏长城遗址仰望千年历史长廊,同学们探讨着宜君的乡土历史文化,透过魏长城墩台遗址远远的望见了悠悠秦长城的身影。学习在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通过宜君福地湖的北魏石刻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书法艺术。通过李家河摩崖造像了解到北魏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其造像体态丰硕、面部富态华贵、服饰繁褥的艺术风格,尤其珍贵的是石窟内的线刻图,再现了玉华寺当年迎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时盛大的礼佛图生动画面,它为研究唐玉华寺玄奘的译经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4】这些熟悉的乡土文物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结合课本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趣,使得教学相长,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产生了乡土情结,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又达成了对国与家的民族历史的认同,使得家国情怀素养落地。

二、以红色乡土资源为基础   再现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伟大的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乡土中的红色资源更能接地气直观真实再现历史,以此为载体通过实物史料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来分析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乡土中的红色文化同样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如革命战争遗址、英雄纪念碑、烈士故居、革命文物以及口述历史等等,突出反映了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是我们红色精神的宝贵遗产。如学习“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时,带领学生走进1933年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照金,西北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史上绚丽的篇章。同学们在这里庄严宣誓加入共青团,了解照金烽火,领悟照金精神,聆听投豆选举的故事。随后走进宜君转角镇(今属咸阳市旬邑县)红二十六军成立之地,在这里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第二团,是西北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

【5】在陈家坡会议遗址和那盏闪耀的马灯下聆听被誉为“陕甘边革命斗争史上的遵义会议”的陈家坡会议的故事等等,这些真实历史记录让学生正真看到了百年探索奋斗筚路蓝缕,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玉如成卓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诞生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全党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了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龚自珍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在这样的情境语境心境下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斗志,爱国爱党的已深藏于心,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本情感共鸣升华,培根铸魂的理念在红色文化精神中滋养凝练,历史细节在学生的触摸与共情中丰满真切生动,这样的学习即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将家国之情悄然的蕴藏于心,使得课外实践活动更有意义更充实,也让课本知识丰满立体起来。

最好的课堂不是在教室里,不是多媒体的先进,而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脉搏,领略历史的厚重!带领学生穿行在乡土的古迹遗址、红色沃土上,学习归来后整理研讨深入交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塑造学生的历史情怀,让乡土资源行走在历史教学中充实课堂,让课外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表达协作沟通等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涵养家国之情,传承红色基因。立足乡土资源,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遇见历史有更亲近的接触,丰富完善课堂教学,让兴趣思考争辩沟通交流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铺石。

注:

【1】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6页

【2】《铜川博物馆》2020.05.11。

【3】《宜君旅游》2021.04.29。

【4】《铜川·宜君县·李家河石窟》2020.06.18。

【5】《党史上的今天·陕西红二十六军成立》2021.12.24。

(本文系“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吴玉芳       陕西省宜君县高级中学   72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