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技术及要点分析——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0
/ 3

浅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技术及要点分析——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李丽娟

广州市花木有限公司  510075

摘要:湿地作为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和调节当前的环境,湿地恢复与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这种背景下,立足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实际案例对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展开了探究,力求为湿地公园的恢复与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恢复技术;生物技术

湿地是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于湿地在维护地区生态环境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环境部门等相关方根据湿地生态保护现状,采取了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但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引发的景观破碎化及生态环境失衡,加之对湿地公园相关生态恢复技术及要点的研究尚有待深入,保护与恢复工作亦暴露出新的问题。本文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围绕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展开相应探究。

1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保护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意义深远。首先,湿地可以为生物提供更为优质的生存环境,是鱼类、贝类、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场所。据相关调查发现,虽然当前湿地生态系统覆盖地球表面的比例较低,只有6%左右,但却能够为地球上已知的20%物种提供生存空间。其次,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如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调节气候等),并能存储、降解污水中各种污染物,实现污水净化。此外,湿地还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材料和休闲娱乐场所,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功能。

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是集湿地环境保护、旅游度假、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娱乐等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公园类型。做好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保护,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环境生态品质、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2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技术及要点分析

2.1 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要点

众所周知,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是由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在对湿地公园生态进行保护时,需要注意其中的保护要点,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特有植物群体的保护。具有特有植物群体的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保护者需要对其群体进行保护,避免一些濒危的植物出现灭绝的情况,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二,候鸟的保护。候鸟作为湿地系统中一种常见的生物,能够有效保证湿地生态结构稳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第三,相应数量水禽栖息湿地的保护。在进行湿地保护时,需要对有着相应数量水禽的湿地加以重视,通过充分保护各种水禽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第四,水体保护。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非生命元素,水体是其中关键保护对象,对于污水处理、城市用水安全的影响也尤为突出。

2.2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技术

(1)湿地公园生境恢复技术

作为湿地生态恢复一种重要技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主要目的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各方面功能,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异质性。在这种目标下,湿地生境恢复需要对湿地基底、湿地水质、湿地土壤等内容进行恢复,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基底稳定性,同时对湿地现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主要包括了基底改造技术措施、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措施等内容。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改善湿地水质情况,确保湿地水文条件能够达到预期设定的恢复标准。此外,湿地生境恢复技术还要重视污水处理以及水体富营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恢复其效果。

(2)湿地公园生物修复技术

湿地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物种、种群、群落等进行有效修复,具体技术包括了物种选育和培植、物种引入与保护、种群动态调控以及种群行为有效控制,还有就是对群落结构配置进行优化、恢复等。

(3)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是生态恢复研究活动中的重点,直接关系着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其中具体技术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系统构建与集成等。对于已经出现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需要联合政府与社会等多方部门共同进行治理,基于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湿地恢复措施。在保护期间,需要注意各种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使用情况,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同时对废水加强管控。在排放废水时,需要对废水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够允许被排放。

3海珠湿地生态恢复措施

3.1 研究区域概况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占地面积约869公顷,其前身是万亩果园,为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地质状况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低平,堤岸受潮汐、海浪的冲刷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海珠湿地积淀了珠江三角洲湿地数百年的果基农业文化,富有岭南水乡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广州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导致万亩果园出现河涌淤塞、水环境污染、生境退化等问题。经过反复探索,2012年广州开创性地争取到全国首例“只征不转”征地政策,投入45.85亿元将万亩果园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将其打造成城央湿地公园。至今,海珠湿地建设涵盖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等区域,并陆续向公众开放。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海珠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调控水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生态恢复措施

(1)科学规划分区

根据《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3-2022),海珠湿地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实行功能分区规划,总体分为重点保护区、科普展示区、休憩观赏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规划将海珠湖中心水面和鸟岛划分为湿地保育区,将湿地二期土华涌沿岸划分为恢复重建区,将湿地二期内其他果林区域划分为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考虑,湿地二期规划时,专门设置了野鸭区、大雁区、海鸥涌、灌草区、鹭鸟区、林鸟区等区域。同时,为了留有足够的空间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湿地公园将开放区严格区分为公众开放区、限制开放区,实行分级管控。

(2)全面净化水质

在万亩果园时期,受城镇建设的影响,海珠湿地河涌周边存在大量违法建筑,加上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从而导致河涌的过流断面不断缩窄、河床淤塞严重,造成河涌发黑发臭。为改善海珠湿地水质,当地环保部门着力排查排污企业,依法采取清理取缔或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并开展了土华涌北岸、石榴岗河南岸沿线、土华涌沿线、东头滘涌沿线等一系列污水治理工程。通过疏通湿地39条河涌,利用珠江潮汐水位的变化规律联通珠江后航道,形成“滩涂缓冲区-坑塘蓄滞区-潮道净化区”三级感潮河网,加强湿地雨洪调蓄功能。此外,结合现状湿地水系系统,疏浚淤塞渠道,利用水闸水窦调水补水,达到内外水循环,形成生态净水系统,使死水变活水。

为进一步改善整体水环境,湿地采用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种植常绿水下草皮,配植以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的沉水植物;以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投放萝卜螺、河蚌等水生动物,形成生态水质净化系统。以位于海珠湿地一期水域的兰溪水生态景观升级工程为例,其改造水域面积约3000m²,是一个全方位水系生态环境治理及水景观营造工程。其充分挖掘现有地形的潜力,通过运用“控藻型浮游动物”原位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综合技术,优化海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丰富和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打造溪流生态净水系统和景观系统,形成了“草型清水态”的湖泊景观,显著改善了兰溪水体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珠湿地兰溪水生态景观

(3)修复植物基底

针对生境和植被类型均相对单一,不利于物种多样性孕育的问题,在海珠湿地一期、二期建设中,为了传承万亩果园岭南基塘农业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尊重现状和保护湿地,前期现场踏勘中对每一片果林的生长势、姿态、病虫害、外来入侵干扰情况进行详实记录,初步划定果林分区。对果树生长良好的划为保留区,地形水系和植被均不变;对局部长势不良的果林划为优化区, 整地形水系,强化果基湿地;对衰退严重的果林划为清理区,堆坡植林,开挖滩涂。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尊重场地现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及植被,保留原有蕉林、龙眼树等优良果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对原有古树大树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抽疏或改造部分老化、长势较差的果树,配植开花乔木和浆果类植物,补充种植芦竹、落羽杉、池杉等湿地水生乡土植物品种,打造富有岭南特色的、兼具生态功能价值的果林湿地景观。为实现绿色建造要求,在满足园区造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硬底化铺装,采用新型透水路面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打造生态景观带。

海珠湿地植物景观

(4)增加动物多样性

在海珠湿地景观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措施改良物种生境,如:依托周边河涌增加滩涂面积,在边界及内部道路区域结合地形恢复水敏性小微湿地,并在水域较深区域设置生态浮岛,用木头、树枝、稻草等搭建形态各异的生态塔等;以鸟类栖息地构建关键技术为主线,开展自主创新,并以湿地公园设计进行技术集成与推广,打造高潮位栖息地、鸟岛繁殖地、稻田觅食区等全要素生境;结合植物的花期、果期,合理搭配种植乔木、灌木丛等多样化的有花和浆果植物,满足不同鸟类的食物需求,有效增加鸟类的物种多样性。不仅是鸟类,2021年底和2022年初,海珠湿地还发现了两个珍稀的世界昆虫新物种——分别是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海珠湿地的昆虫种类为157科738种,成为名副其实的物种宝库。

海珠湿地生态浮岛

(5)强化土壤修复与噪音控制

作为身处城市中央的“绿心”,海珠湿地受周边主干道和高速路交通噪声影响较为明显。为此,一期工程建设时期,湿地委托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海珠湿地土壤本底情况调查,并制定严格的化肥农药使用规程,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此外还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土壤恢复研究。在噪音控制方面,湿地采用边界种植高大乔木,以生态阻隔方式减弱噪声,并在南环高速路段等路段实施道路隔音工程。为减少对动植物的干扰,园区合理规划游步道,对比较靠近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游步道,加建观测栅栏,构成防范人类对野生动物侵扰的屏障,并不断完善相关游园制度。

(6) 加强常态化监管

在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的基础上,海珠湿地持续采用智慧化手段监测和保护环境。湿地配备固定监测站8座和智慧监测杆25处,常年委托专业机构对包括水质、野生动物、植被、土地及人为干扰等方面实施定期监测和研究,并出版报告,为相关政府机构及部门制定生态措施提供数据参考。目前,湿地已组建了由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等参与的专家团队,搭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低碳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打造集生态恢复、科研教育、技术转化等为一体的科研监测体系,常态化监管手段日益优化。

4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海珠湿地通过疏通水系、改造地形、营造各种生物生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恢复了万亩果园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传承了海珠区“花洲”的历史名片,生动诠释了在繁华大都市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湿地生态恢复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当前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不够、管理模式落后等原因,在现有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上仍面临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二是作为较年轻、人工干预较明显的生态环境,海珠湿地的河涌水质提升效果较为缓慢,污水处理效果有待加强,环境风险等生态问题仍较为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区域植物品种单一,种植密度不佳,尚未能发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四是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有待健全,生态环境全民共治体系有待建立等等。这些也为后续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研究及措施制定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杨茜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J].山西农经,2019,(10):99.

[2]刘古月,陈剑波.浅谈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J].花卉,2018,(22):296-297.

[3]巴月蓉. 探究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5):162-163.

[4]胡艳亭. 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8,(12):202.

[5]巴合提别克·热格拜.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8,(03):1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