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1
/ 2

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评价

张茜

眉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眉山  620010

摘要目的评价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方式选取我院48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病例选取时段严格限制在2021年5月-2022年6月,随机做规范分组处理;接受常规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接收病例,实施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的25例为观察组纳入病例。以“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前后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为实验观测项目展开对比。结果(1)对照组所参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测项目记录,为26.0%,相较观察组该观测项目值相对较高(P<0.05)。(2)在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后,相较对照组所涉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相比,观察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测定值表现为更高显示(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诊重症护理;不良反应;心率;平均动脉压

心肺复苏是一项主要针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的抢救工作,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必须在4-6min内得到有效抢救复苏,继而避免伤害脑组织和其他器官,因此心肺复苏在临床上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对心脏骤停且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开展相关护理,可稳定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改善其预后[1]。为评价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特展开本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方式选取我院48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病例选取时段严格限制在2021年5月-2022年6月,随机做规范分组处理;其中23例纳入对照组:女10例、男13例,年龄均值(61.47±6.18)岁。25例纳入观察组:女13例、男12例,年龄均值(61.36±6.59)岁。本研究组间信息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各项治疗工作开展中对患者呼吸频率、心跳次数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控,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对其予以卧床护理,严格限制家属的探望次数,为患者营造干净、无菌的治疗环境。

观察组:急诊重症护理干预:(1)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患者会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咳嗽反射停止等因素而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就需采取相关护理来有有效预防患者的肺部感染。例如遵医嘱严格按照剂量使用抗生素,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等。(2)经心肺复苏且患者恢复心跳后,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观察其是否出现“肺水肿、气胸”等一系列并发症;对于无法进行自主呼吸的患者,还需进行机械通气护理,及时清除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监测患者的氧分压情况,严格以测量结果为根据,及时调节氧流量,可在确保患者得到充足氧气供应的同时对其低血氧问题进行有效改善。(3)经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心跳已经恢复,但其心脏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所以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需将其血压维持在90~100/60~70mmHg[2]。若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还需进行亚低温处理。铺上降温冰毯后帮患者戴上降温冰帽,后借助亚低温仪进行处理。将500ml蒸馏水与乙醇加入,在患者腋下或肛门插入温度传感器,连接电源开关,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及生命体征。直至患者温度恢复正常后开展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3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1.4统计学内容

在SPSS 24.0 中有效且准确录入所涉数据。计算用“率”的形式表示,经χ2检验对结果予以获取;计量用(x±s)的形式表示,经 t 检验对结果予以获取;数据在设置时,严格对正态分布原则遵循,P<0.05被认定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所参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测项目记录,为26.0%,相较观察组该观测项目值相对较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肺部感染

压疮

记忆减退

总发生率

观察组(n=25)

1

0

0

1(4.0)

对照组(n=23)

3

2

1

6(26.0)

x2

--

--

--

4.691

P

--

--

--

P<0.05

2.2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在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后,相较对照组所涉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相比,观察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测定值表现为更高显示(P<0.05)。见表2。

表2: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组别

心率(次/min)

平均动脉压(kP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25)

40.23±1.26

82.36±5.56

6.33±1.45

9.85±1.58

对照组(n=23)

40.14±1.14

68.56±3.33

6.25±0.36

8.11±1.03

t

0.258

10.317

0.257

4.476

P

P>0.05

P<0.05

P>0.05

P<0.05

3讨论

心脏出现骤停时,患者的心泵功能、有效循环会终止,继而导致全身组织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患者会在即可失去生命,因此心跳骤停带给患者的危害较大。心肺复苏是目前临床挽救心脏骤停患者脑细胞的有效措施,心肺复苏的实施还可避免机体出现缺氧、坏死现象,若在心肺复苏前后辅以相关护理工作,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致残、致死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所参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测项目记录,为26.0%,相较观察组该观测项目值相对较高,且观察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测定值表现为更高显示(P<0.05)。提示,急诊重症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严格以患者实际情况为根据,而措施与常规护理相比更具规范化和细化;提前制定护理流程并落实,且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细节,继而丰富护理内容、提升急诊护理质量的同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3]

综上所述,将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具有显著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瑞,刘学伟,张苗.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康复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价值研究[J]. 贵州医药,2022,46(2):335-336.

[2] 张继伟,王喜英,孙青玲. 绿色通道急诊护理模式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132-134.

[3] 黄洁,张桂宁,李发娟,等. 1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护理体会[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1,26(3):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