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需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1
/ 3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需求分析

徐致丽,戈雯倩

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全科  上海市普陀区 200333

摘要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的需求,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4月25日至2022年7月17日,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100名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微信进行发放,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结果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中安全需求是最重要的需求。结论 在隔离观察期间,隔离人员的安全需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不同层面的支持,建议为集中隔离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心理支持,加强人文关怀,为优化集中隔离工作的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改善集中隔离者的生活体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隔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由 2019 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感染所致的一起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新型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扩散性广、风险性高,来势凶猛,具有一定死亡率[1-2]。截至7月22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851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52780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056人。[3]

2020年3月,国家将该病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了甲类防控措施[4]。《传染病防治法》第 39 条规定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 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目前为应对和加强疫情防控,全国对疑似例及密切接触者采取集中隔离的措施,主要是密切接触者等集中到指定处所进行的防疫隔离措施。隔离是目前公认的最直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控手段[5]。但是在此同时也让被隔离者失去了正常生活和人际交流。特别是医院和酒店集中隔离者,要同时面临各种负面的不实谣言、陌生的隔离环境、被感染的风险等,给隔离留观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加重他们的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恐惧、紧张、悲伤等发生的频率也更高[6]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认为需求是指导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动机。人的需求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7]【图1】。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是人类内部需求的“起点”,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目前的疫情导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必须在一段时间内生活在有限的空间,简单的食物,导致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人们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身体有各种不适。而未知的核酸结果、不定的隔离时长、同一隔离点的阳性检出率、网络上各种真假难辨的负面消息则每天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况,特别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孕产妇而言,自身的特殊性导致的生活不便或不能自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护理等,更多的安全需求使他们更容易变得烦躁不安。另一方面,隔离拉长了人与人的实际距离,减少了人们与他人的社交活动和身体接触,被迫与亲人和朋友的分离,远离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更甚者受到他人的批判,导致了隔离者产生了与世界隔绝的感受,失去了归属感。同时,因为对隔离政策和具体方式的不了解,隔离点工作的各项要求,例如不能离开房间、戴口罩开门、不提供外卖服务等和隔离点工作人员制式化的回答也会让一些人产生自由受限,不被尊重的感觉,让隔离人员产生焦虑、抑郁症状[8]。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生和上班人士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考试、论文答辩、项目开展等各项工作即使是隔离也不能阻止。需求未得到满足是害怕、焦虑、悲观、厌世等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

作为一名在集中隔离酒店工作的医务人员,笔者深刻体会到2019-nCoV 的流行严重威胁国民身心健康。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往往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心理,严重者甚至出现悲观、绝望等心理,极大程度降低隔离依从性。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分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的需求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帮助他们应对疫情隔离经历,舒缓负性情绪,有利于隔离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来自于2022年4月25日至2022年7月17日在上海某隔离酒店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的隔离人员100人,均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隔离天数在5-14 d不等。 纳入标准: ( 1) 入住和解除日期均在2022年4月25日至2022年7月17日; ( 2) 年龄大于14周岁; ( 3) 认知力可,能读懂并能填写调查问卷; ( 4)无心理疾病史。 排除标准: ( 1) 入住或解除日期有任一时间不在  2022年4月25日至2022年7月17日者; ( 2) 年龄小于等于14周岁; ( 3) 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完成问卷者; ( 4)有心理疾病史 ; ( 5) 中途因各种原因转入或转出酒店者。

1. 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因疫情期间采取了隔离措施,无法进行面对面调查,因此本研究采取线上问卷调查法,通过微信对受访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设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姓名、房号、性别、年龄、入住时间、文化程度、就业状态、月收入、婚姻状况、疾病史、心理疾病史、以及填问卷时的隔离天数。

1.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由研究者本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回收当天即进行资料输入和数据整理,并进行两人核对。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进行 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不同特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的需求情况调查 见表1

表1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的需求情况调查

项目

人数

居于支配地位的需要(构成比%)

生理

安全

爱与归属

尊重

自我实现

性别

48

8(16.7)

15(31.3)

8(16.7)

8(16.7)

9(18.6)

52

10(19.2)

14(26.9)

12(23.1

8(15.4)

8(15.4)

年龄

15-35

28

9(32.1)

7(25.0)

4(14.3)

4(14.3)

4(14.3)

35-60

51

8(15.7)

16(31.4)

12(23.3)

7(13.9)

8(15.7)

>60

21

1(23.8)

6(28.6)

4(19.0)

5(23.8)

5(23.8)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22

2(9.1)

8(36.4)

3(13.6)

3(13.6)

6(27.3)

初中及高中

39

12(30.9)

7(17.9)

10(25.6)

7(17.9)

3(7.7)

大专及以上

39

4(10.2)

14(35.9)

7(18.0)

6(15.4)

8(20.5)

就业状态

在职

47

6(12.8)

19(40.4)

8(17.0)

6(12.8)

8(17.0)

无业

53

12(22.6)

10(18.9)

12(22.6)

10(18.9)

9(17)

月收入

2000~5000

20

3(15.0)

5(25.0)

4(20.0)

5(25.0)

3(15.0)

5000~10000

39

5(12.8)

11(28.2)

9(23.2)

7(17.9)

7(17.9)

>10000

41

10(24.4)

13(31.7)

7(17.0)

4(9.9)

7(17.0)

婚姻状况

已婚

48

9(18.8)

15(31.2)

7(14.6)

7(14.6)

10(20.8)

未婚

52

9(17.3)

14(26.9)

13(25.0

9(17.3)

7(13.5)

有无慢性病

67

13(19.5)

17(25.3)

16(23.8)

8(11.9)

13(19.5)

33

5(15.2)

12(36.4)

4(12.1)

8(24.2)

4(12.1)

隔离天数

1-3d

14

0(0.0)

7(50.0)

2(14.3)

3(21.4)

2(14.3)

4-7d

26

9(34.5)

4(15.5)

6(23.0)

3(11.5)

4(15.5)

8-10d

34

4(11.7)

12(35.5)

6(17.6)

4(11.7)

8(23.5)

11-14d

26

5(19.5)

6(23)

6(23)

6(23)

3(11.5)

总计

100

18

29

20

16

17

3 结论

3.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安全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需求情况分析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婚姻状况、是否有基础疾病、隔离时间的留观隔离人员需求情况等方面均有差异。但是社会安全感的缺失是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普遍存在的问题[9-11]。人的需求在同一时间点常常交织并存,根据需求强度的高低,人们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方案努力满足各种自我需求。集中隔离点提供的环境和物资基本能满足生理需求的情况下,安全的需求就开始居于核心位置,他们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方面是需求调节乏术,另一方面是需求供给不足。隔离期间部分隔离人员出于自尊或要面子不愿意主动寻找外援,又没有足够的情绪调适能力,自我承受的后果往往导致心理失衡状态,多疑、急躁、抑郁的心理危机就此产生。与此同时,外界的负面信息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上传播的不实谣言,同一隔离点内阳性的检出率,每日未知的核酸检测结果,隔离政策的不断变化,监管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均可以引起该类人群的怀疑,使隔离人员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发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4 讨论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调研座谈时指出,“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者的心理问题较之居家隔离的居民更为严重,其中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时,就需要在国家大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人群需求的特点,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制定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措施和方法,解决其情绪问题,协助其安全度过疫情隔离期。

在隔离观察期间,第一,建议及时提供信息支持,特别是适当的公开疫情的最新进展和隔离管控措施的真实信息报道,周边人员发病信息,并及时对虚假信息辟谣。第二,提供基本的健康支持,除了每天包括体温、症状等方面的健康观察外,建议集中隔离点上提供基本的医疗咨询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健康教育,加强教育防疫隔离的必要性及强化“利他”信念,降低外界的不利影响,减轻隔阂。第三,提供心理支持,在原有的心理咨询的基础上,培养隔离人员合理自助,鼓励其表述需求,或者向监管人员和医护人员寻求援助,或者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向亲友寻求心理支持,降低心理压力,这是缓解人们安全需求实际有效的方式。

隔离人员的需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不同层面的支持,坚持以人为本,使隔离工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强化隔离人员的心理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使他们经历灾难之后获得真正的成长。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如样本量例数偏少,可能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问卷作答有随意现象,出现部分错填乱填,导致收集的资料信息欠完整,有必要加强宣教。

参考文献

[1]LI Q,GUANX,WUP,et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China,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J]. NEngl J Med,2020,10.1056 /NEJMoa2001316.

[2]HUIDS,MADANITA,NTOUMIF,etal. The continuing 2019- nCoV epidemic threat of novel coronaviruses to global health-The latest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Wuhan,China[J]. Int Infect Dis,2020,91: 264-2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截至7月22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nhc.gov.cn)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07/8a55a35c410740f2bcb6f3a39f3e24ff.shtml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2020-03-03).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3/46c9294a7dfe4cef80dc7f5912eb1989/files/ce3e6945832a438eaae415350a8ce964.pdf.

[5] 沈美华, 刘翠玲, 孙永红, 等. 新冠肺炎医学观察下密切接触者的心理干预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 33(9): 1379 – 1380, 1390.

[6]肖茜, 张道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评估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 [J]. 四川精神卫生, 2020, 33(2): 115 – 117.

[7]马斯洛,许金声.动机与人格[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

[8]张蒙,刘争,朱红,等. 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居家隔离防护认知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 西部医学,2020,32( 5) : 633-637.

[9]马楷轩,张燚德,侯田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医学,2020,27(1):36-40.

[10] 程家国,谭晓东,张玲,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及隔离留观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 志,2020,20(4):247-251.

[11]董人齐,周霞,焦小楠,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 康复学报,2020,30 ( 1) :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