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创新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3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创新路径

杜凌飞

(石家庄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摘要:“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指秉持主流意识形态占主导的核心要求,坚持“大视野”和“大格局”,以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的方式推进网络意识形安全建设。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需要从三方面有效改善:体现贯通性,融入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一盘棋”;注重协同性,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目标和着力点;强化系统性,形成风险识别机制、预警排查机制、协调保障机制和自我更新机制的有机运行机制。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指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指明了思政小课堂要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拓展了“大思政”的应用场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创新视角和新方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向来备受学界关注,但较少在“大思政”视域下展开讨论。因此,探究“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如何强化顶层设计、如何协同建设主体、如何真正优化建设过程和建设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核心要义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旨在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核心,以立德树人的大使命和国际国内的大视野为遵循,全面推进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建设格局。其核心要义可归纳为“一核”“两大”“三全”。

1.“一核”: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是核心要求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地位。[1]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阵地,“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将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作为核心。首先,主流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2]这强调了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高校自然也不例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党的执政安全与社会主义方向,是深刻践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才能确保高校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能出色完成。其次,主流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是高校抵御西方文化影响的根本保证。西方文化往往利用技术和话语优势,以伪装、粉饰和嫁接为手段,在网络上宣扬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消极影响。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有效防范西方文化攻击的重要手段。

2.“两大”:坚守立德树人的大使命和国际国内大格局是根本要求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既要有大使命观,又要有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大局观。从大使命来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根本上是维护“培养什么人”的重要使命,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使命,为国家培养人才。从大局观来看,国内中国正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既需要经济和政治上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强大价值引领力,来维护和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毕竟,“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国际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警惕和对抗国际反华势力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渗透。当前西方势力主要通过媒介优势和经济优势侵扰我国的高校网络和网络公共领域,对我国的主导价值观、思维模式、文化格局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渗透,其主要手段为网络攻击、软文渗透、操控舆论、渗透高校网络等。2022年6月22日,西北工业大学就发布《公开声明》称,该校遭受美国NSA组织的网络攻击。[4]

3.“三全”:落实建设的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是基本方式

“大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的有机统一。具体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也应坚持三者的融合。首先,全员性。是指倡导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格局。要积极调动校内外、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同不同动力、不同角色和不同作用方式的建设主体。其次,全过程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纵向上保持连贯、横向上保持融通,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所谓纵向上贯通是指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与过去的发展和将来的规划保持继承性和接合性;横向上融通则是要与国家整体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关照,形成互动关联格局。最后,全方位性。善用校内外各种渠道和载体全方位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二、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现实关照

运用大历史观和辩证思维审视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状况,可以发现成就与问题并存,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存在着困境。

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成效凸显,但与全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联结不足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关系着其建设成效。调查发现,多数高校有较为清晰、明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案、机制和规章准则,并根据相应规章制度形成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思想认识、实践方案和最终效果层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缺乏“大思政”的视野格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外防较强,内生不足。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过程中更注重对多元价值思潮的防御和抵制,缺少建立强大引领力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体系提供内生动力。二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缺乏与全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联结性。高校作为全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键一环,理应与之形成环环相扣、互相关联的关系,但实际上多数高校在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时更注重立足高校发展和建设,视野和格局上尚未形成统一思想。

2.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建设渐成共识,但任务、职责和路径亟待明晰完善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和提升,承担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且相互协同已成为共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促成原因:一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难以依靠单一部门独立完成,有必要多部门协同,发挥合力作用;二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多元主体协同符合“大思政”理念,有利于取得建设实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多元主体的任务如何划定。显然,多元主体参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不能是平行的或者是共同决策,而是依据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情况较为复杂:比如信息技术部门与组织宣传部门既属于平行关系,又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存在从属关系,导致实际运行中难以确定明确任务。二是职责如何明晰。各个主体承担的职责是刚性规定还是柔性处理,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参与,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明确区分。三是协同路径如何规划。高校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在完成根本目标的基础上,如何协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具体路径和策略方法依然存在分歧。

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能有序运行,但运行机制尚无形成系统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提升忧患意识、明确价值定位、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和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表明其建设的各项流程能有序运行。有观点认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已经由被动适用转向主动强化硬件设施、完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多学科融合推进的自觉深入阶段。[5]调查发现,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序进行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以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运行机制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风险识别系统较差,缺少即时的、前卫的预警,往往以消极被动应对为主,缺乏应对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二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形成高效的建设体系。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创新对策

针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大思政”的视域,我们要运用系统思维从顶层设计、建设主体、建设过程三方面优化具体路径。

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体现贯通性,融入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一盘棋”

深刻认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全局性影响和根本性使命,既要坚持整体性,也要坚持联结性,与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机融合。一方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坚持整体性,促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舆论管理、校园媒体矩阵、技术革新与改进等多渠道的合力发挥。尤其要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作用,坚持以校园文化和网络舆论引导影响人,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校园媒体矩阵要融合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载体。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坚持联结性,与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相联结。既要注重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打击破坏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也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融入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全局中。

2.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协同性,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目标和着力点

依据《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法规,严格落实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并成立以党委为核心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队伍,有机协同不同主体的职责和任务。学生处、宣传部等各级相关管理部门要依法履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职责,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制度。同时,要注重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科研优势,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形成线上线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网;又要充分调动辅导员与学生骨干的力量,鼓励辅导员和学生骨干深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向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形成“早发现早防治”的工作制度。整体上要建立高校党委领导、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信息技术部门履责、全员监督、师生自律的高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体制。

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强化系统性,形成系统化的运行机制

高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建构科学化、长效化和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才能取得实效。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风险识别机制。运用网络热点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的倾向性分析技术和舆情智能化分析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可视化分析,做出舆情聚类、分级和风险评估。二是要建立预警排查机制。高校要通过建立网络巡视员和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密切关注师生的网络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对重大节点、重大事件和学校突发事件前后的网络动态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潜在的危险做出预警,并制定危机预案。三是要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坚持党委统一调度和协同,各相关部门和全体师生密切配合的方式,注重提供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持续进行。四是建立自我更新机制。要通过定期汇报、总结和反思的方式,更新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学校德育工作中心、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课题“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引导机制研究”(编号:WLSZ2021020);2022年度石家庄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创新路径”(项目编号:SZL22012)。


[1] 刘慧,李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现状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3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4] https://m.huanqiu.com/article/49Wu7Q71Xf6

[5] 参见黄美娟.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