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钨催化剂电化学稳定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碳化钨催化剂电化学稳定性的研究

吴正雨

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摘要:碳化钨(W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非贵金属催化材料,其具有很强的耐酸性,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在电化学领域,WC可作为酸性燃料电池中的氢阳极和电解中的活性阴极。作为电极材料碳化钨的电化学稳定性直接影响它的使用,但这方面的研究至今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碳化钨基本性能的阐述,通过实验用恒电流阳极充电法研究WC粉末在酸性和碱性电解液中的电化学稳定性。

关键词:碳化钨;电催化;粉末电极;电化学稳定性

碳化钨催化剂某些方面很像铂(Pt),且具有“类铂”的电催化活性,故深受人们重视。至今,人们已对活性碳化钨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对碳化钨催化剂电化学稳定性的研究,至今文献中还鲜见。而这些问题对WC催化剂在电化学体系中的应用及其WC电极在使用中的控制和活化都极为重要。因此,本文用恒电流阳极充电法研究WC粉末在酸性和碱性电解液中的电化学稳定性。

1碳化钨的基本性能

碳化钨通常是钨碳化物的总称。已知化学计量的碳化钨有:WC2、WC、W2C:非化学计量的碳化钨有:WC2、WC1-x(x=0.18~0.42)等等。常用的碳化钨催化剂为WC1-x,是一种青灰色的粉末,呈六方晶体结构,如图1.1所示。

WC催化剂的晶面具有极性,中心不对称。六方WC催化剂晶格参数为:a=2.900Å,c=2.843Å,与理想六方晶体结构参数(a=2.906Å,c=2.836Å)相比,稍有偏差。这可能是WC催化剂本征晶格中存在轻微的碳缺陷。用Auger能谱不仅可以观察到WC催化剂表面有C(271eV)、W(350eV)峰,而且还有O(510eV)峰存在。

图1碳化钨催化剂的六方晶结构模型

这可能是催化剂表面的碳缺陷被氧取代了。氧取代碳在WC表面上形成W-O共价键,稳定了周围钨原子和碳原子的扰动,这是WC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宏观而言,WC催化剂的类铂催化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加氢、脱氢反应的催化活性。Ross、Levy等用H2-O2滴定法证实,WC催化剂对氢的化学吸附行为确有与Pt相似的性质。从微观上来看,人们已从WC与Pt的价电子结构出发,比较了它们的异同。图2为WC和Pt的软X-射线表面势光谱(SXAPS)图。由图可见,

图2WC、W和Pt的Mv能级附近SXAPS谱图

Pt5d能带未填满部分十分狭窄,说明Pt5d能带的电子几乎完全填满,而WC5d能带未填满部分的宽度则随W转变而增加,这与正常假设相反。UPS研究表明,WC和Pt在费米能级附近(0.2eV)的表面态峰都比较高,在2eV附近都有d电子体内峰;但Pt在4eV处还有5d电子体内峰,而WC和W则没有。WC和W出现的第三个峰处于费米能级5~7eV处,是O2P峰(见图3),说明WC表面有氧存在,这与Auger能谱的分析结果一致。由于XPS表面灵敏度不如UPS,所以图4中Pt、WC和W的表态峰不明显;但d电子体内峰却看得很清楚,且不受O2P峰干扰。Pt在费米能级下2eV、4eV处各有一个峰,与UPS谱一致。W只在2.7eV处有一个峰,WC具有近似于Pt的双峰,但两峰比较接近。

图3Pt、WC和W的紫外光电子能谱图4Pt、WC和W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图

物质的电子性质对其电催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实际体系中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当复杂,因此,要从微观角度深入考察WC催化剂的类Pt性质相当困难。根据目前的研究,通常认为WC催化剂具有以下本征特性:

第一,WC和Pt主晶面上表面原子排列具有相似性;

第二,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密度都比较高;

第三,由于C的影响,使WC中W5d电子不再全部共有化成巡游电子,而是有一部分像Pt一样变成局域电子,从而使WC具有类Pt的催化活性。

由于WC具有以上的表面结构和电子性质,因此这种材料在催化领域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尤为可贵的是它不仅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而且还不受任何浓度的CO和几个ppm的H2S中毒。在电化学领域,它可用作酸性燃料电池中的氢阳极和电解中的活性阴极;在化学领域中,它是一种选择性催化剂。在液相化学反应中,WC催化剂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芳香族亚硝基化合物、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和醌的加氢反应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而对氧族和双键、三键化合物(除含有这种基团的硝基化合物以外)的加氢反应则无催化活性。

2实验部分

2.1活性碳化钨粉末的制备

活性碳化钨粉末由钨酸(H2WO4)与一氧化碳经高温反应制得。试样经X-射线衍射仪分析,并与ASTM卡片及有关试样比较,物相组成接近WC纯相(WC:d=1.88A),BET比表面为11.3m²/g。

2.2嵌入式粉末电极的制备

电极由乙炔黑防水导电透气膜、导电网、WC粉末和气室四部分组成。先在两片乙炔黑防水导电透气膜中间夹一层导电网,以500kg/cm

2的压力冷压成型。然后在N2中于350℃烧结30分钟。放冷,用胶水将膜贴压在气室上,将40.0mgWC粉末平铺于防水导电透气膜面上,用牛角匙轻磨至WC粉末全部嵌入膜内,具有一定的光洁度,即成实验电极。

2.3阳极充电曲线测试

工作电极为嵌入式WC粉末电极,几何面积6.5cm²;铂片作辅助电极;同溶液动态氢电极(D.H.E.)为参考电极。用恒电流装置控制阳极充电电流。X-Y记录仪记录充电曲线,实验时工作电极气室先通H2,后通N2或空气。

3结果与讨论

3.1酸性电解液中的结果

图5a,b给出嵌入式WC粉末电极在酸性电解液中的阳极充电曲线。图中曲线各有3个台阶,台阶1(气室通H2)相应于氢离子化反应(HIR),电极电势约420mV,若继续通H2,则此台阶将沿着图中虚线持续下去,充电电量完全用于离氢子化反应,表明WC粉末对H2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和较好的电催化活性。

5嵌入式WC粉末电极的阳极充电曲线

(a—2.0mo1/LH2SO4,b—3.5mol/LHC1,c—10%KOH,WC催化剂载量40.0mg,

温度40±0.5,充电电流20mA,箭头示充电开始,ϕ0示开路电势)

台阶2(气室通N2)为WC粉末电氧化过程。电极电势约800—900mV。这时发生氧的吸附,粉末中的W开始氧化,电极表面上出现蓝色氧化钨(表1)。在2.0mo1/LH2SO4中生成W2O5,属1电子反应;在3.5mo1/LHC1中为W8O23,属1.75电子反应。两种酸中消耗的电量也不同(表1)。台阶3为WC粉末深度电氧化过程。此台阶是在WC粉末全部电氧化,继续充电通N2时出现的。这时生成的是稳态黄色氧化钨(WO3)和二氧化碳,即Voorhies提出的WC阳极氧化反应:

WC+5H2O→WO3+CO2+10H++10e-

在此台阶还伴有析O2或析C12反应。

表1WC电极阳极充电曲线上各台阶相应的电极过程

电解液

开路电势

ϕ0.mV

台阶1

台阶2

台阶3

电势

mV

电极过程

电势范围

消耗电量

Q,库仑

电极表面

产物

电势范围

mV

电极表面

产物

其他反应

2.0mo1/L

H2SO4

~80

~420

H2离子化

800-900

19.6

浅蓝色氧化

钨和碳

1500-1700

黄色氧化钨

CO2

析O2

3.5mo1/L

HC1

~80

~420

H2离子化

800-900

34.7

浅蓝色氧化

钨和碳

1300-1400

黄色氧化钨

CO2

析C12

10%

KOH

~350

830-850

H2离子化

W部分氧化

900-1300

60-115

浅黄色氧化钨,CO2

1900-2000

黄色氧化钨

CO2

析O2

相对于同溶液动态氢电极(DHE)

3.2碱性电解液中的结果

图5中c为碱性电解液中的阳极充电曲线,它有三个台阶。台阶1的电势基本上与酸性电解液中的台阶2相当,表明除H离子化反应以外,还伴有钨的电氧化反应(表1)。改通N2后电势由台阶1到台阶2的变化不大,说明在台阶1时WC粉末对氢离子化反应的电催化作用不明显,通入的电量主要消耗于钨的电氧化。在台阶2电极表面发生钨和碳两种电氧化反应,且因碳氧化程度的不同,消耗的电量也不同,在60—115℃之间。这时生成的产物为黄色氧化钨和二氧化碳,与a,b中台阶2生成的蓝色氧化钨和碳不同。

从以上结果和讨论可知,在酸性电解液中,WC电极的电势若低于800mV,它对氢离子化反应呈现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性能与Pt电极相当,电势若大于800mV,W开始发生电氧化反应,电极受到破坏。显然,WC电极在高电势场合下的电化学稳定性仍不如铂,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度电位。在碱性电解液中,WC粉末对氢离子化反应的电催化作用较差,主要反应为WC粉末的电氧化反应,故不宜在碱性体系中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用恒电流阳极充电法研究WC粉末分别在酸性和碱性电解液中的电化学稳定性,得出了以上的结论。碳化钨由于其特殊的类铂特性,其在众多用铂催化的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而被广泛地研究!相信通过不断完善碳化钨粉末的制备方法,不断完善碳化钨粉末处理手段,定可制得具有更适合用于催化反应的表面成分的碳化钨粉末!碳化钨催化剂必将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晟.Co基/碳化钨-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CH_4-CO_2重整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21.

[2]周亮.CNTs负载碳化钨催化剂制备与其对纤维素催化加氢的活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

[3]孙鹏,邵刚勤,段兴龙,史晓亮,王冲,李勇,王天国.碳化钨催化剂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05(05):47-51.

[4]孙鹏.纳米碳化钨催化剂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5]马淳安,周运鸿,查全性.碳化钨催化剂电化学稳定性的研究[J].应用化学,1990(02):74-76.